信访法治化研究

信访法治化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创新信访法治研究方法,提出信访一体化理论及制度改革对策。

内容简介

本书创新了信访法治化研究的理论方法,通过结合“信访行政人”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阿罗不可能定理和公共危机管理视角,提出了“信访一体化”理论,将信访的民主性、科学性与合法性有机统一,打通了学科局限,从理论上探索出中国信访法治化之规律,提出信访法治化之战略选择。本书结合我国20余省、市、区、县信访法治化创新实践之调查结果,提出了信访制度改革七条可行对策:一是信访功能的重新界定,二是转变观念、加快信访立法进程,三是完善信访前置性预防反馈机制,四是健全信访管理制度、合理划分职责权限,五是健全信访问责与考核机制,六是建立完备的信访导入、复核与终结机制,七则建议引入“信访中介”、建立基层信访组织;并对“阳光信访”、责任倒查、制度借鉴路径予以展望。

作者简介

廖秀健,男,1967年生,四川什邡人,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法学教授,博士(后),宪法与行政法硕士生导师、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硕士点领衔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委员,湖南农业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湖南农村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北京赵湘宁(长沙)律师事务所所律师。主要研究领域:行政法学、法经济学、农业政策与法规。出版《美国对华反倾销法经济学研究》、《农业行政执法理论与实务》、《法经济学》、《房地产合同》等著作,主编或参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等全国统编教材,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廖秀健,男,四川什邡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华中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专业博士后、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委员、北京市赵湘宁律师事务所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经济学、行政法学、国际商法、农业政策与法规。出版《农业行政执法理论与实务》、《法经济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专著和教材;在各类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研究6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基本方法

(二)资料来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

(四)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信访法治化的理论基础

一、信访

(一)信访的含义

(二)信访的特征

(三)信访利益的归属与本质

二、信访的地位与作用

(一)信访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信访是保障人民主权的重要政治手段

(三)信访是公民参政议政的基本政治社会化方式

(四)信访是党和政府倾听民意的重要途径

(五)信访是维护政府公信与司法权威的潜在行为

三、信访法治化的规范分析

(一)“法制”与“法治”

(二)信访法制化与法治化

(三)信访法治化的价值

四、信访法治化的理论基础

(一)一般的学理界定与文献梳理

(二)信访一体化理论

(三)“信访行政人”理论

(四)公共选择理论

(五)博弈论

(六)阿罗不可能定理

(七)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第二章信访法治化的历史考察与可行性分析

一、信访法治化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古代信访制度及其功能演变与评述

(二)中国近代信访制度及其功能演变与评述

(三)中国当代信访制度及其功能演变与评述

二、信访法治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信访制度存废之争

(二)信访制度的价值与可行性

(三)信访法治化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信访法治化的现实与困境

一、我国当前主要社会矛盾分析

(一)主要的矛盾表现

(二)矛盾的主要特征

(三)矛盾产生的根源

二、我国信访的基本现状与困境

(一)信访案件基数大且涉及范围广、总量下降但质量有待提升

(二)信访体制建设逐渐完备、“截堵”现象仍十分严重

(三)信访法治建设稳步推进、基本法缺失

(四)网络化治理成常态,效力、配套制度相对不足

三、我国信访法治化的现状与困境

(一)信访功能——越位与错位的交织

(二)信访立法——前进与滞后并存

(三)信访终结——增权与削权的失衡

(四)信访导入——人治向法治的过渡

(五)信访观念——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第四章我国当前信访法治化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信访法治化困境成因概述

二、“人治”与“法治”冲突

(一)信访工作的两难困境

(二)救济中的“人治”与“法治”矛盾

三、新旧信访观念冲突致使信访立法滞后

(一)新旧信访观念冲突的表现

(二)新旧信访观念冲突导致信访立法滞后

四、信访功能的定位陷入理论与现实的困境

(一)信访功能陷入虚化与强化的两难境地

(二)信访功能的法律定位模糊

(三)信访功能与法律功能相冲突

(四)信访的有效性难以实现

五、信访受理、监督、终结和导入机制衔接不协调

(一)信访受理、监督、终结和导入机制的法律支撑有限

(二)信访受理机制存在“高层化”与“基层化”的矛盾

(三)信访办理、终结、导入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

六、创新信访渠道的阻碍

(一)“网上信访”渠道存在弊端

(二)拓宽信访渠道存在体制障碍

第五章各地信访法治化的探索与创新

一、信访前置性预防机制

(一)陕西省“网络问政—网络理政平台”

(二)上海城市“一号通”热线服务工作机制

(三)湖北武汉“政府职能部门将公示制度”

二、信访听证制度

(一)广东白云信访积案听证化解制度

(二)河北“非访”事项听证模式

三、律师信访参与机制

(一)甘肃天祝“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工作制度”

(二)上海杨浦“政府—律师—信访人”新型三元模式

(三)湖北恩施“律师进村,法律便民”基层治理制度

四、信访问责考核机制

(一)湖南“非法上访行为”刑事责任追究制度

(二)广东白云“信访达标”官员考核制度

(三)河北省“信访人评价信访工作满意度”制度

五、信访代理机制

(一)湖北京山高岭村“信访代理制”

(二)四川仁寿“三三”调解代理制度

六、信访新型接待、办理工作机制

(一)山东青岛“1+6+N”联合接访模式

(二)湖南岳阳“十帮一”疑难信访化解模式

(三)北京市“街乡—区县—市”联合接访平台

七、信访第三方参与机制

(一)江西吉安信访第三方力量参与机制

(二)山东济南信访积案“第三方评查处置”机制

第六章信访法治化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一、信访功能的重新界定

(一)双向沟通——长效的前置性沟通反馈机制

(二)多重监督——必要的多重监督制约机制

(三)有限救济——非前置性的有限权利救济机制

二、转变观念、加快信访立法进程

(一)树立信访法治理念、人本理念、效率理念和大信访理念

(二)修改《信访条例》、制定统一《信访法》

三、完善信访前置性预防反馈机制的路径

(一)“阳光信访”模式

(二)“信访专员”道路

四、健全信访管理制度、合理划分职责权限

(一)信访前置——“公民问政”向“公民理政”的转变

(二)明确信访救济范围与边界——信访分类管理制度

(三)赋予信访部门监督奖惩实权——信访归口与层级管理制度

五、健全信访问责与考核机制

(一)健全信访工作群众满意度评价考核机制

(二)信访责任追究机制——“责任承包”的倒逼

六、建立完备的信访导入、复核与终结机制

(一)完善涉法涉诉信访导入机制

(二)健全信访终结制度

七、信访中介——建立基层信访组织

(一)“信访中介”的概念、功能界定

(二)发展基层信访组织的对策建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展望

结论

致谢

信访法治化研究是2017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作者廖秀健。

得书感谢您对《信访法治化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家事法研究(2020年卷)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本书为2020年卷。
残障权利研究(第二卷) 电子书
本册是《残障权利研究》2015年第2卷第1期,全书以残障权利为主题,就残障人就业、残障人教育等议题进行深入探索。
法律文化研究(第九辑):香港法律文化专题 电子书
本书为《法律文化研究》第九辑,以香港法律文化为专题。
中国土地法治与土地法研究 电子书
本书辑选了《法学研究》期刊论文13篇,内容涵盖1970年代末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改革,2003年以来的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改革以及2013年以来的农业用地“三权分置”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以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
实证法学研究(第一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办刊物,本册是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