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与中国的现代化

世俗化与中国的现代化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我国的世俗化与现代化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阐述了世俗化的基本内容与特征,并讨论了中国世俗化的传统与发展,同时还结合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究了中国世俗化现象之下的逻辑与脉络,进一步对世俗化的产生与影响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与延展。

全书主要包含六章内容,分别为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世俗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世俗化传统的基本特征、“内生外化”:中国传统文明的延展逻辑、世俗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巨大意义、中国现阶段过度的世俗化问题。

作者简介

作者吴忠民,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82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1985年硕士生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5年起在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95年起任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等职。2000年调至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工作,任社会学教研室主任。作者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1997),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6),“文化名人暨四个一批人才”(2014),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矛盾研究、社会公正研究、现代化研究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哲学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 余篇。代表性著作包括《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国社会发展论》《社会公正论》《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社会矛盾新论》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一、传统社会内生动力的基本状况

(一)对于土地的高度依赖

(二)自给自足的生产

(三)生产能力的进化度很小

二、现代化内生动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现代化内生动力赖以生成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分工

(二)现代化内生动力的内涵

(三)现代化内生动力的特征及构成

三、原生动力

(一)民众的利益需求是现代化的基础性原生动力

(二)市场经济、社会合作以及历史基因决定着现代化原生动力如何

四、提升能力

(一)现代化升级换代的关键在于提升能力

(二)提升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教育和科学技术

五、调适能力

(一)调适能力是现代化得以持续推进的关键

(二)调适能力的主要内容

六、余论

(一)现代化内生动力决定着现代化的潜力及前景

(二)应当有效地推动现代化内生动力的生长

第二章 世俗化的基本特征

一、世俗化的缘起及含义

(一)世俗化的缘起

(二)马克斯·韦伯有关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探讨

(三)世俗化的含义

二、现实性

(一)现实性行为取向的形成

(二)现实性行为取向的主要内容

三、自主性

(一)传统社会当中的人身依附性

(二)自主性行为取向的要义

四、理性化

(一)传统社会当中的习惯化服从及本能化从众的行事方式

(二)理性化行事方式的形成

(三)理性化行事方式的主要特征

五、余论

(一)世俗化是由现实性、自主性和理性化三者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

(二)世俗化这一现象对于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三)世俗化自身隐含着一定的有害趋向

第三章 中国世俗化传统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世俗化传统的含义及缘起

(一)中欧传统社会之间的明显区别

(二)中欧传统社会皆为自然经济社会

(三)中国世俗化传统得以形成的背景因素

二、现实人间

(一)“现实人间”目标取向的重要性及主要含义

(二)“现实人间”的具体表现

三、血缘家族

(一)中国传统社会血缘家族根深蒂固的主要原因

(二)血缘家族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巨大影响

四、勤劳节俭

(一)中国人勤劳节俭的原因

(二)中国人勤劳节俭的意识与行为

五、务实理性

(一)务实理性的原因

(二)务实理性的主要表现

(三)对极端非理性行为的规避

六、余论

(一)世俗化传统极为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中国的世俗化传统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世俗化现象

(三)合理、有效地继承世俗化传统内容当中的有价值者

第四章 “内生外化”:中国传统文明的延展逻辑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二)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三)两个缺一不可的维度

(四)内生外化:中国传统文明延展逻辑的关键所在

二、“内生”:推动中国传统文明的生生不息

(一)“内生”的界定

(二)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血缘家族根深蒂固,形成了稳固的社会经济基础

(三)社会当中一定的流动性为中国传统文明提供了一定的活力

(四)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

三、“外化”:保障中国传统文明的绵延不绝

(一)“外化”方略的成因及含义

(二)充满自我优越感但本质上却是和平的“夷夏之辨”天下观

(三)和谐、包容的对外交往方式

(四)防御型的对外军事战略

四、“内生外化”共同塑就并延续中国传统文明

(一)“内生”与“外化”两者具有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二)“内生”与“外化”两者共同促成了中国传统文明的绵延不绝

(三)中国传统文明的“内生外化”延展逻辑存在着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四)中国传统文明须经合理的扬弃方能具有现代生命力

(五)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启示

第五章 世俗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巨大意义

一、中国世俗化现象何以日盛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直接催生了中国的世俗化现象

(二)中国的世俗化传统对现代意义上的世俗化现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助推效应

(三)大量社会成员对于贫困生活深刻的集体记忆助推了世俗化现象的迅速生长

(四)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焦虑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世俗化现象的扩张蔓延

二、中国世俗化的特点

(一)切身生活尤其是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成为民众普遍并且是期望值相对过高的人生目标

(二)社会成员对于家人在基本生活上几乎负有无限责任

(三)对于生活目标的追求极为勤奋努力

(四)十分重视目标实现路径的可行实用

(五)极为重视教育

三、世俗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助推效应

(一)有助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主、个体户以及自雇者的大面积有效形成

(二)直接助推消费内需的日趋旺盛

(三)有效助推了国民文化素质以及人力资本升级换代

(四)促使社会安全局面持续得以维持

第六章 中国现阶段过度的世俗化问题

一、中国世俗化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一)世俗化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中国现阶段的世俗化存在走偏的可能性

二、中国现阶段过度世俗化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程度不同的唯利是图的行为取向

(二)过度看重“物欲”层面的需求

(三)过度的高消费

(四)过度的短期化行为

三、过度世俗化问题的负面影响及治理

(一)过度世俗化问题的负面效应

(二)有效地消除过度世俗化的弊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世俗化与中国的现代化是202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吴忠民。

得书感谢您对《世俗化与中国的现代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城市治理现代化:杭州样本 电子书
张本效教授撰写的本书,立足于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对杭州市江于区城市治理现代化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系统分析。
工地社会:引洮上山水利工程的革命、集体主义与现代化 电子书
在科技水平、现代设备和经济条件都十分有限的集体化时代,大型水利工程何以成为可能?
治理现代化与基层党内民主实践:对村级党组织民主选举过程的观察与调查 电子书
基层党组织民主选举过程展开全景式纪实,对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众现实心态进行深描。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电子书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
中国农村的媒介使用与社会变迁 电子书
本书分析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媒介技术对农村生活的深刻影响。作者和研究团队横跨十余省,访谈了200余名在农村生活的人,他们的年龄从18岁到80岁,包括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农村教师、农村大学生、农村干部等。本书通过三种媒介使用:信息传播媒介,交通媒介,广泛意义上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和事物,揭示了媒介技术对农村经济生产、社会交往、文化习俗、权利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重塑,记录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