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虽说是严谨的史学著作,各种资料来源不啻几百种,却如小说般让人读得津津有味。
内容简介
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梁漱溟的专著,深入考察梁漱溟的成长背景、思想发展轨迹和重要社会活动,并将之置于世界性反现代化思潮的大背景下予以解读;纪念梁漱溟诞生120 周年,作者独家授权,全文审订版本;1979年获美国历史学会东亚史研究最佳著作奖。入围2013 年年度光明书榜(30 本)。
作者简介
作者艾恺(Guy S. Alitto),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南京十年的乡村建设》、《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文版序言
导论
对梁漱溟性格和经历的几点评价
梁漱溟和中国的文化守成主义者
世界性的保守主义反应
农本主义和乡村建设
梁漱溟和他父亲的关系
第一章 父与子
桂林梁氏
文化上反传统观念的梁济
作为道德贵族的梁济
梁漱溟的早年
第二章 精神异常、自杀、成圣
梁济的民族自救计划
共和革命
梁济的誓愿
梁漱溟的危机和退隐
佛教
复出
梁济的自杀
第三章 北京大学的孔夫子和文化
北大风气
“五四”事件
从菩萨到鸿儒
文化问题
第四章 中西文化(一)
意欲和文化的形成
反对文化融合
科学和民主
西方化的结果
中国文化:《易经》和直觉
孔子的直觉主义和柏格森的生命主义
中国文化实现自身的失败
中国的早熟
人类即将中国化
中国的文化困境和梁漱溟的结论
一个矛盾的解答
第五章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社会反应
胡适的看法
其他的批评
矛盾及其批评家
第六章 梁漱溟的上下求索,1922—1926
一个政治改革的计划——“我们的政治主张”
讲学
社会主义
批评与教育改革
梁漱溟遇到两名同事
梁漱溟离京赴鲁(1924—1925)
梁漱溟再度隐退(1925—1926)
第七章 广东与河南:乡村重建的开端,1927—1931
共产党人和梁漱溟的“顿悟”
广东,1927—1928
陶行知和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梁漱溟回到北方
对现有乡村工作的评价
村治派
乡村建设理论的第一次系统阐述:1929年
第八章 中西文化(二)
对西方社会的探讨
中国:宗教的灭亡
人类文化和“理性”
中国和人类的未来
第九章 乡村建设:儒家的现代化
对乡村建设的历史的和实践的辩护
士和农民
团体组织形式和政治
乡约
儒家和毛泽东主义
第十章 “南京十年”时期之乡村建设:一个政治和社会的分析
1927年
农村的地方精英
国民党对乡村建设的矛盾心理
第十一章 山东的乡村建设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乡学村学是人民的衙门:邹平方案的精髓
合作社
自卫力量
旨在改进道德的地方团体
农业技术
公共卫生
菏泽及“菏泽方式”
乡村建设在山东的推广
当时对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批评
对乡村建设的批评:理论和实践
第十二章 抗战时期和战后:政治和论战
民主的第三力量的前奏:1937—1939
访问延安、与毛泽东会谈
为社会改造和民族解放而工作
敌后1939:致山东沉痛的告别辞
第三力量的崛起
桂林,1942—1944
重返政坛:和平谈判和内战
第十三章 回到北京
回到政治生活,1950—1955
与毛泽东的冲突和1955—1956年的批判运动
晚年,1975—1977
第十四章 1986年跋
采访
梁漱溟的暮年
参考书目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是2013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作者[美]艾恺。
得书感谢您对《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