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农民与中国改革的内在关系,直接地展现了当代农民在中国改革中的作用方式。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农民与中国改革的几个基本关系,分为5编33篇,讨论国家如何处理农民问题。
本书将其主要归结为五种关系:农民与高层政治的关系、农民与基层政府的关系、农民与乡村民主的关系、农民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农民与地方官员的关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当前阶段,国家要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需要从这个层面做出具体而实在的努力,或者说是展开深刻有力的制度创新。
作者简介
赵树凯,1959年11月生,山东莱西人。文学学士(山东大学),法学硕士(中央党校),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82年8月进入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任办公室秘书、助理研究员。1990年8月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农村部组织研究室主任、河北省涿鹿县委副书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第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1996-1997);美国杜克大学亚太研究所访问学者(2000-2001);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2001-2002);德国图宾根大学客座教授(2012);哈佛大学燕京研究所合作研究员(2010-2011,2016-2017)。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从“九号院”看“农民的政治” (代序)
前言
第一编
1.1 九号院与中国农村
1.2 九号院之“老”
一、众“老”云集
二、朱老
三、石老
四、武老
五、纪老
六、朱厚泽先生
七、随感
1.3 万里与农村改革
引言:重读《万里文选》
一、坚冰的突破
二、高层的阻力
三、政策的转折
四、改革的逻辑
五、理论的起点
六、体制的空间
结语:时代呼唤改革家
1.4 农村改革与地方改革家
一
二
三
1.5 勤勉而执着的“三农”学者
一
二
三
1.6 情怀和风骨
第二编
2.1 乡镇改革的历史审视
一、曾经清晰的改革目标
二、曲折迷离的改革历程
三、问题:政府改革路在何方
2.2 乡村治理中的政府“不宜”
一、不宜“包养”村干部
二、不宜苛求村级“组织健全”
三、不宜操控村级选举
四、不宜将民间组织视为“异己”
2.3 “乡村治理”治什么
2.4 新农村的新治理
2.5 乡镇政府的体制环境
2.6 县乡政府改革的根本动力
第三编
3.1 基层组织与基层民主
3.2 民间组织与基层民主
3.3 基层民主与法治建设
3.4 基层民主与社会和谐
一、基层民主面临新的时代条件
二、基层民主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三、发展基层民主必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
四、发展基层民主提高加强制度化水平
3.5 基层民主的“主导”与“主体”
3.6 基层民主的“参与”问题
一、体制内参与发育不良
二、自发性参与迅速成长
三、扩大参与是基层民主发展的重点
3.7 基层民主的国际影响
3.8 发展基层民主的基本策略
第四编
4.1 “弱”村禁牧记
4.2 “穷”村修桥记
4.3 “乱”村修路记
4.4 村庄不再
4.5 此村非彼村
4.6 “农民意识”之启蒙
第五编
5.1 农民流动30年
5.2 民工子弟学校的社会际遇
5.3 裴宜理的农民研究
5.4 农民的脚步与制度变革
一、农民的土地问题
二、农民的权利问题
三、改革的思想方法问题
5.5 四分之一世纪的农民上访
一
二
三
四
5.6 “底层研究”之于中国
5.7 傅高义的境界
一
二
三
四
5.8 村民自治的回顾与展望
一
二
三
增订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农民的政治(修订版)是201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赵树凯。
得书感谢您对《农民的政治(修订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