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庆祝《法学研究》40周年:专题选辑丛书聚焦马克思主义法学
内容简介
为庆祝《法学研究》创刊40周年,《法学研究》编辑部特组织出版丛书“《法学研究》专题选辑”,以专题形式汇编建所以来发表在《法学研究》上的在理论上学术水平较高、在实践上对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有一定影响的文章,再由主编撰写两万字左右的“导论”放置文章之前,系统梳理本专题多年来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脉络。本丛书拟出版15本。本书为该丛书之一本。本书关注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全书辑选了《法学研究》期刊论文23篇,分为三编: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理论阐释;二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三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深化与发展。除辑选的期刊论文外,编者撰写了2万字的“导论”,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发展脉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导论
上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理论的阐释
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科学性
一 法学是怎样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
二 法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三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四 法学工作者要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五 向法学科学的高峰攀登
试论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
法不是从来就有的
略论法的概念和法的质的规定性
法的质的规定性
法是不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
法的概念和定义
法与法律的概念应该严格区分
一
二
三
也谈法的本质和概念
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
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
关于法的概念
论法与法律的区别
一 如何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法的论述
二 法与法律的区别可以纳入客观与主观的哲学范畴吗
三 究竟怎样理解法律现象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把握法与法律的区别
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法与法律概念没有严格区分
一 在马克思早期的法学思想中,法与法律是有严格区分的,但这种区分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二元论的法律观基础上的两种法律的区分,即理性法(客观法)与制定法(实在法)的区分
二 随着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的逐步确立,马恩著作中有关法与法律的内涵也趋于一致,即法和法律都是以国家意志形式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确立的标志之一,就是揭示了法和法律的这一共同内涵
三 所谓法与法律概念的区别既不构成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核心,也不会对我国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什么意义。要使社会主义法律与我国人民的意志达到和谐的历史的统一,既要从经济和社会的客观条件及发展规律中寻找原动力,也要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与作为法律主人的人民的现实的统一
论马克思主义法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是法学史上一次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一个宏大的、发展的、开放的体系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中的法律思想初探
一 法权关系从野蛮到文明的变迁
二 东方社会法律文化的社会机制
三 西方法律文明对东方的冲击
《资本论》及其创作过程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
一 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意志关系
二 法的物质制约性的内在矛盾
三 法是对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现状的神圣化
四 法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中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中国的实践
(一)
(二)
(三)
(四)
(五)
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萌芽
工农民主专政思想在中国的运用
无产阶级领导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确立和系统阐述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发展
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
论以法定制
一 改革和完善制度
二 制度是决定因素
三 制度和法律的关系
四 如何以法定制
论毛泽东同志的制宪思想
周恩来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
一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 互不侵犯
三 互不干涉内政
四 平等互利
五 和平共处
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解决问题的钥匙: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三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观照:中苏传统文化同质性与法学同构
四 几点启示
苏联法影响中国法制发展进程之回顾
一 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时期:以俄为师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时期:建设苏维埃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三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前期:全面学习苏联
四 结语:如何认识和评价苏联法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
下编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深化与发展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创新发展
一 治国方略论
二 人民主体论
三 宪法权威论
四 良法善治论
五 依法治权论
六 保障人权论
七 公平正义论
八 法治系统论
九 党法关系论
当代中国政法体制的形成及意义
一 问题与进路
二 条块关系下的同级党委领导制
三 分级归口管理与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四 可能的启示意义
党管政法:党与政法关系的演进
引言
一 政权与政法:党管政法的开端
二 归口管理:一元分级体制的产生
三 党政职能分开:党与政法关系的调适
四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与政法关系的定位
结论
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经验
一 将司法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二 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三 司法体制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强调顶层设计
四 司法体制改革要依法进行、于法有据
五 司法体制改革要稳步推进、试点先行
六 司法体制改革要分清矛盾主次、牵住“牛鼻子”
结语
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中国化(法学研究专题选辑)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顾培东。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中国化(法学研究专题选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