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华文教学研究》:海外华文教育需加强师资建设与政府沟通。
内容简介
《华文教学研究》主要讲了:华文教育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移民史的开端,而真正意义上的华文教育也已经出现了上百年。纵观华文教育发展史,华文教育经历了各种时期,而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情况。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方方面面的努力下,华文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学科建设日趋成熟;师资和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办学层次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及专科,直至研究生的较为全面的办学体系;办学规模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不断满足着各类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意识到,在华文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的今天,仍有很多困难和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华文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首先,海外华文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仍然是制约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瓶颈,在新形势下,这种矛盾更加凸显了。华文教育要上层次、上规模,但海外华文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和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华文教育向前走、向高处走难以逾越的障碍。海外华文教师的来源复杂,专业性和稳定性差。比如,北美欧洲的教师大多是非专业的,流动性很强;东南亚地区由于华文教育没有纳入国民教育计划,教师来源也很不稳定。这些都是我们应长期关注的问题。我们要研究海外华文教师的特点和发展趋向,培养出一批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华文教师,只有这样,海外华文教育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其次,加强与华侨华人所在国政府教育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取得其理解和支持,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名单
华文教育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华文教育概观(一)
〇 引言
一 华文教育与华人社会
1.1 世界华人的分布和华文教育的重点地区
1.2 华人社会和华文教育的缘起
1.3 华文教育和华人社会的基本关系
二 华文教育的学校教育阶段
三 华文教育的百年分期和社会环境条件
3.1 东南亚同仁的研究举例
3.2 百年华文教育的五个时期
3.3 华文教育的社会环境条件
四 华文教育的基本形态和一般发展规律
4.1 华文教育的基本形态
4.2 华文教育的发展规律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华文教育概观(二)
〇 引言
一 华文教育的基本事实和当代发展趋势
1.1 百年华文教育的基本事实
1.2 当代华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 当代华文教育的重大进展
2.1 华文教育学科已经形成资源共享的完备教学体系
2.2 华文教育学科已经形成基本的学科理论框架
三 华文教育的学科性质和社会功能
3.1 华文教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3.2 华文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四 华文教育的学科建设
4.1 学科建设的现实要求
4.2 学科建设的历史渊源
4.3 华文教育的学科要素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语言学理论在华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 语言学理论对华文教师的指导作用
1.1 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1.2 华文教师的工作性质
二 语言学理论对教学方法的指导作用
三 关于文化教学的地位
参考文献
华文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规律探索
一 在思想教育上,要把握好华文教育中的特殊规律
1.1 坚持主题性教育和多样性教育相结合,主要是抓好多样性教育
1.2 坚持集体性教育和个别性教育相结合,个别性教育卓有成效
1.3 坚持一贯性教育和阶段性教育相结合,阶段性教育尤为重要
1.4 坚持汉语言专业性学习和校园文化辅助性学习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
二 在学生管理上,要辩证地处理好华文教育中学生工作的多元关系
2.1 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2.2 学生之间的关系
2.3 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2.4 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三 在自身素质上,华文教育中学生管理者要明确自己的角色认知
3.1 学生管理者要有明确的角色认知
3.2 学生管理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3.3 学生管理者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
3.4 学生管理者还应重视与其他任课教师的密切配合
浅谈华文教学与华裔留学生民族归属感的培养
一 华裔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
1.1 华裔留学生的特殊性
1.2 华侨学校的特殊性
二 民族归属感的内涵及时代性
2.1 民族归属感的内涵
2.2 民族归属感的时代性
三 民族归属感的培养方式及途径
3.1 在语言课堂教学中培养华裔留学生的民族归属感
3.2 开设专门的文化课,培养华裔留学生的民族归属感
3.3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华裔留学生的民族归属感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亲情在华文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试论少儿学习汉语的优势
〇 引言
一 少儿学习第二语言的优势
1.1 少儿的生理年龄
1.2 少儿的学习动机
1.3 少儿的学习情感
1.4 少儿的学习策略
二 少儿的优势与汉语学习
三 余论
参考文献
对比法在成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初级汉语水平美国留学生普通话发音声调的个案分析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材料
三 调查方法
四 调查结果
4.1 单音节词的发音
4.2 双音节词的发音
4.3 多音节词的发音
五 分析原因
5.1 单音节词声调的发音正确率明显高于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的正确率
5.2 英语双音节词音高模式的负迁移
5.3 美国英语语调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干扰
六 纠正方法 ——利用双音节词(短语)进行声调教学
6.1 在教学中加强阳阴和阳去组合的训练
6.2 在教学中加强上阴的训练
附录 实验字表
参考文献
华裔法国学生鼻韵母偏误浅析
一 法语的语音系统
二 有关调查结果
三 病因分析
四 纠音办法
参考文献
初级汉语水平印尼华裔留学生汉语语音声、韵母发音障碍及教学对策
一 发音调查情况介绍
1.1 声母
1.2 韵母
二 发音偏误原因分析
2.1 首先,比较一下汉语拼音与印尼语音系统
2.2 偏误原因主要是用母语的语音代替汉语的语音
三 教学对策
3.1 声母
3.2 韵母
参考文献
从第二语言学习者外在因素看普北班的语言教学
一 社会环境
二 语言输入与互动环境的研究
三 社会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四 外部环境与SLA的关系
参考文献
关于当前华语教材建设的几个问题[1]
一 华语教材编写及其在海外使用的基本情况
二 华语教材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三 对于华语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汉语》修订版的修订思路与汉字教学线索
一 《汉语》系列教材修订版的基本组成
二 《汉语》修订版对原教材的保留和优化
三 《汉语》修订版对识字问题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世界少儿汉语教材·教师用书》编写的几点想法
一 《教师用书》的编写原则
1.1 指导性原则
1.2 针对性原则
1.3 对比性原则
1.4 趣味性原则
1.5 可操作性原则
二 《教师用书》的主要内容
2.1 教学要求
2.2 教学建议
2.3 语法解释
2.4 课外补充材料
2.5 娱乐与游戏的内容
三 《教师用书》在教材中的定位
四 《世界少儿汉语教材·教师用书》的编写
参考文献
针对HSK(旅游)的网络电子教材编写
一 建立针对HSK(旅游)的电子教材的必要性
1.1 现有旅游汉语教材综述
1.2 华文旅游汉语教学的特殊性
1.3 子教材的优势
二 旅游汉语电子教材编写原则
2.1 以《HSK(旅游)功能大纲》为依据
2.2 突出专项考试的特点
2.3 信息量充足
2.4 情节性和趣味性
2.5 命题要求定位准确
三 旅游汉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3.1 情境会话模块
3.2 旅游专业知识模块
3.3 技能训练模块
四 基于Web的旅游汉语电子教材的实现
五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海外华文教师培训问题研究
一 海外华文教师队伍的构成及其培训需求
二 华文教师培训的现状
三 问题与思考
四 海外华文师资培训的远景
参考文献
泰国华文师资培训的问题及思考
一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 华教面临的困难
2.1 师资资源缺乏
2.2 教师结构老化
三 对现有政策的评析
3.1 有关师资短缺的对策
3.2 关于当地师资培训的几种形式
3.3 泰国民间在师资培训上的努力
四 几点建议
4.1 关于师资短缺
4.2 关于师资培训的建议
老挝华文师资培训策略探讨
一 老挝华文师资培训策略需求分析
二 老挝华文师资培训策略
2.1 挖掘学员已有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提升
2.2 点拨式、体验式、互动式、激励型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传授
2.3 寻找传统与现代语言教学法的融合点
2.4 帮助学员挖掘(自身的、学生的、教材的、课堂之外的)汉语教学资源,拓宽教学视野
2.5 华文师资培训的组织策略
三 师资发展需求背景下的海外华校师资培训策略改革
参考文献
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华文视听说教学
一 传统华文视听说教学及其媒体
二 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华文教学网络
2.1 教学内容
2.2 教学形式
2.3 教学主导和主体
三 基于校园宽带网的多媒体教学网络对教师的要求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中高级阶段多媒体文化课程的设计与构想
一 教材编写
1.1 教材形式
1.2 教材内容
1.3 教材体例
二 课堂教学
2.1 旅游
2.2 节日
2.3 电影
参考文献
初级(下)视听课教学模式探讨
一 初级(下)视听课课程的设置、特点及现状
二 初级(下)视听课的课程定位
三 初级(下)视听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3.1 为语言教学服务
3.2 为游教活动服务
3.3 趣味性
四 关于教学视频下载
浅谈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商贸汉语课中的应用
一 课堂教学目标
二 课堂教学的有关原则
2.1 实践性原则
2.2 交际性原则
2.3 综合性和针对性原则
三 练习与测试
四 问题与思考
4.1 教师的培养
4.2 商贸汉语课教材的编写
4.3 多媒体方式的运用
参考文献
汉语外贸口语的特点、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 汉语外贸口语的基本特点
1.1 句法结构
1.2 交际功能
1.3 语体风格
1.4 其他特点
二 汉语外贸口语课的教学原则
2.1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2 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新认识“教”与“学”的位置,重新调整时间比例
2.3 注重交际原则,通过小组活动培养交际能力
2.4 讲究评论艺术
2.5 创造语言气氛和环境
三 汉语外贸口语课的教学方法
3.1 模仿与背诵
3.2 情景对话
3.3 即席翻译
3.4 课堂讨论
3.5 交易会实习
四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华文教学写作课问题探析
一 对写作课应有的两个基本共识
1.1 高级阶段写作课的意义重大
1.2 用第二语言写作困难重重
二 目前写作课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2.1 学习者的信心不足问题
2.2 学界对写作教学的研究不够
2.3 写作教材的问题
2.4 对写作的测评问题
三 余论
参考文献
过程写作的实践与理论
一 过程写作的具体实践及其教学原则
1.1 过程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
1.2 过程写作的三个阶段
1.3 过程写作的指导原则
二 过程写作的理论基础
2.1 过程教学法的特点
2.2 过程教学法的方法
三 过程写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
3.1 过程写作的局限性
3.2 教汉语过程写作的教师应该努力学习,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3.3 汉语过程写作教学中的两种现象及其思考
参考文献
利用情景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 初级(下)口语课的教学目标
二 我校初级(下)学生的特点
2.1 语言知识的掌握
2.2 交际意识强烈
2.3 构成的多层次
2.4 畏难情绪普遍
三 初级(下)口语课情景教学的特点
3.1 口语课情景教学的目标
3.2 情景设置在口语教学中的优势
四 口语教学中的情景设计和教学手段
4.1 情景设计的准备
4.2 情景教学的实施
4.3 情景导入的注意事项
五 有关口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5.1 口语教学的词语补充问题
5.2 口语课作业问题
参考文献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在中高级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中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二 值得中高级汉语口语教师思考的几个问题
三 在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所进行的口语教学
四 小结
参考文献
浅谈语言教学中的言语交际
一 言语交际是语言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语言在交际活动事实中的地位决定了言语交际在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1.2 第二语言教学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明确了言语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必要性
1.3 言语交际是个人语言能力获得的最重要途径
二 语言教学课堂上的言语交际活动
2.1 充分利用课堂上的言语交际现象,提高语言教学质量
2.2 大力营造模拟交际语境,创建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操练平台
三 教师在交际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3.1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重视交际原则
3.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塑造交谈者角色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华文教育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一 华文教育词汇教学中应该导入的文化因素
1.1 词构,即词汇系统和词语本身的构成
1.2 词义,即词义的误会和冲突
1.3 语用,即同(近)义词语的选用
二 文化因素的导入方略
2.1 文化兼并模式
2.2 文化互动模式
2.3 文化对比模式
2.4 文化实践模式
2.5 文化激活模式
三 文化导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该是“隐性导入”行为
3.2 对于导入的文化内容,要注重积极性和规范化
3.3 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还应注意阶段性
3.4 整个教学要以汉文化为主导文化
华文教学中的汉语亲属词教学
一 汉英亲属词的语义比较
二 汉语亲属词形成的原因分析
三 汉语亲属词的教学
参考文献
汉语焦点的句法表现及留学生焦点处理偏误的分析
一 前人对焦点问题的研究
1.1 对焦点的定义
1.2 对相关研究的评论
二 汉语焦点的语法化形式
2.1 汉语句尾新信息焦点的语法化形式
2.2 常见的几种凸显句尾新信息焦点的句法形式
三 从汉语焦点表现的角度看留学生误句
3.1 句尾出现多余词语占据了焦点位置
3.2 补语误用作状语
3.3 不能将已知信息话题化
3.4 主谓倒置,导致焦点不明确
3.5 其他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海外华校拼音教学方案探讨
〇 引言
一 目前海外华校拼音教学存在的困难
二 拼音教学方案
三 结语
参考文献
“不是A,而是B”语体特征与习得难点考察
〇 引言
一 “不是A,而是B”格式语体考察
1.1 典型的口语语体对“不是A,而是B”格式具有封闭性
1.2 口头媒体的表达方式影响“不是A,而是B”的出现频率
1.3 同种文学体裁中“不是A,而是B”的出现频率具有差异性
1.4 诗歌体裁对 “不是A,而是B”的出现频率有限制性
二 “不是A,而是B”习得难点考察
2.1 “不是A,而是B”与其相关格式的混淆
2.2 “不是A,而是B”中修辞手法的使用
三 “不是A,而是B”格式教学建议
3.1 语体性质与课程安排
3.2 避免相近格式的混淆
3.3 重视修辞教学
参考文献
浅谈认知结构理论在华文院校太极拳教学中的运用
一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二 了解教学对象现有的认知结构水平与新的知识结构的共性
三 利用新旧知识结构的相互关系加强太极拳基本结构的教学
四 采用启发式教学
参考文献
对外汉字课堂教学体会杂谈
一 笔画、笔顺教学是对外汉字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二 重视形声字教学
三 对汉字“因声求义”的初步研究
四 科学而技巧地讲解汉字
附录
参考文献
汉字学习策略研究述评
〇 引言
一 汉字学习策略研究述要
二 汉字学习策略的培训
三 汉字学习策略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华裔留学生汉字部件构型意识的实验研究
〇 引言
0.1 汉字正字法意识
0.2 汉字部件构型规则在汉字认知加工中的作用
0.3 汉语母语者汉字部件构型意识的发展
0.4 留学生汉字部件构型意识的发展
0.5 华裔留学生的汉字部件构型意识的发展
一 实验研究
1.1 实验设计
1.2 实验作业及刺激材料
1.3 被试
1.4 实验程序
1.5 实验结果
二 讨论
2.1 华裔留学生对汉字部件构型规则的意识
2.2 华裔留学生汉字部件构型规则意识的发展
三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试论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教学问题
一 汉字教学在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华裔学生学习汉语和汉字的特殊性
三 汉字教学的实践经验及方法探讨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现代汉字构件的表音性分析与类声符
浅说“胖”与“肨”
襄樊方言量词及其用法
一 襄樊方言中的特殊量词
1.1 和农耕有关的
1.2 特有的准名量词
1.3 其他量词
二 襄樊方言中的双音节叠音量词
2.1 根据构成形式划分的类别
2.2 襄樊方言的叠音量词的突出特点
三 襄樊方言中量词结构中的量词词缀“把”
3.1 名量词+“把”
3.2 度量衡量词+“把”
3.3 数词+“把”
3.4 名量词+“把”+形容词
3.5 度量衡量词+“把”+形容词
四 襄樊方言量词结构中的特有量词词缀“子”
五 襄樊方言中量词“个”的前置与后置
5.1 “个”后置于时间名词之后
5.2 “个”前置于名词前,单独修饰名词
六 总结
参考文献
语气副词“还是”的句法结构分析
〇 引言
一 “还是”在句法形式上的特点
1.1 “还是”位于句中
1.2 “还是”位于句首
1.3 “还是”位于句尾
1.4 “还是”独用
二 “还是”的句类分布
2.1 “还是”在陈述句中的分布
2.2 “还是”在感叹句中的分布
2.3 “还是”在祈使句中的分布
2.4 “还是”在疑问句中的分布
三 “还是”与其他成分的连用及共现情况
3.1 “还是”与其他语气副词的连用
3.2 “还是”与语气词“啊、吧、呢”的共现
四 “还是”构成的特殊格式
4.1 句式1:“还是……的”
4.2 句式2:“还是……的好”
4.3 句式3:“还是(得说/要说)+名词……”
4.4 句式4:“还是的(呀)”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汉语外来词纯音译向意译演变的规律
一 演变的过程
二 演变的方式
2.1 承袭已有的本族词语
2.2 借用日本人创造的意译词或日本人改造了词义的古汉语词
2.3 根据外来事物或观念的性质及特点,利用汉语里已有的元素另创新词
三 演变的原因
3.1 语言内部因素对纯音译词演变的影响
3.2 语言外部因素对纯音译词演变的影响
参考文献
华文教学研究是2009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彭俊著。
得书感谢您对《华文教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