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林毅夫、黄奇帆、郑永年等专家学者解读新质生产力和中国式现代化。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把握其理论内涵与实践外延?新质生产力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有哪些关联?政策及金融服务又该如何支撑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本书收录了林毅夫、黄奇帆、郑永年、刘世锦、黄益平、姚洋等国内一线学者、专家对中国经济的观察与思考,结合外部形势及内部特征,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内涵,从战略支撑、产业支撑、金融支撑、基础支撑、目标引领等角度,对新质生产力这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进行解读,对经济回升向好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对数字经济、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等热点领域进行研判,并为如何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在稳增长的同时促进经济转型提出参考路径。

作者简介

作者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南南学院院长、世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章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

如何理解全球变局的逻辑与中国经济的定力?

如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为何中国容易被西方误读?

中国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做出什么样的转变?

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如何理解“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如何理解双循环?

如何理解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潜力?

百年变局的背后是多重挑战叠加,当务之急是离开悬崖

当今所处的历史方位

气候和生态环境等全球问题形势严峻

全球治理赤字:理论与现实

中时段影响变量的情况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新趋势:美元霸权在削弱

未来预测与应对

从G20视角看近年全球经济治理演变态势

G20对话合作的多事之秋

近年多边治理推进不乏亮点

几点思考与启示

中国经济的挑战与复苏逻辑

经济在恢复,但历经波折

经济与社会并非线性前进

中国新时期的方向与原则

不能用短期政策解决长期问题

必要的政策调整

中国经济展望

老龄化带给经济增长的压力与动力

劳动力市场

资本积累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结构

第二章 新质生产力的定位与内涵

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一个新是“新制造”

第二个新是“新服务”

第三个新是“新业态”

经济中国的今天与明天

现状

潜力

堵点、难点

新“三驾马车”

前行

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内涵与关键原则

理解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战略价值

新质生产力还远远不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原则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用掰手腕思维代替反垄断思维

新质生产力仍然需要GDP这个“牛鼻子”

新质生产力需要正确的产业政策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形成?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哪些属于新质生产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辩证看待“新”“旧”生产力

充分发挥资本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家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

第三章 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

利用比较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寻找和发挥比较优势是关键

按照比较优势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不断深化市场改革

稳增长促转型要着力挖掘新增长潜能

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深度动能转换期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呈现的新变化、新特征

宏观政策重在稳定和平衡,挖掘新增长潜能要立足于结构性改革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三个平等”

以更大力度理解、保护、弘扬企业家精神

激活中国经济新动能的三个着力点

激活市场主体信心,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家精神

中央财政牵头发力,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投资

建设投资者友好型的资本市场,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

以新发展格局的视角来认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精准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认知和挑战

研究缘起与背景

科技知识:创新的重要来源、含义及其经济学性质和发展模式

科学技术、创新及二者的关系

中国产业创新水平、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领先企业经验的观察

中国产业创新模式的未来趋势及特点

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结构转型

如何理解新发展阶段

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手段

产业结构转型时期企业要抓住机遇

第四章 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支撑

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的数字经济概览

中国的数字经济为何能快速发展

数字经济的概念

数字经济的效用

数字经济的特点

为什么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

数字经济如何助力经济持续增长

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小结

创新是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

药物创新的两种类型

创新需要好的环境

解码追赶升级

产业现状之观察:芯片市场仍然高度依赖外部进口,高端芯片制造技术仍处于追赶态势

芯片制造为什么难?

芯片产业追赶升级背后的中国优势

产业追赶与自主可控:痛点聚焦

产业追赶与自主可控:开放合作势在必行

机制解析:如何实现中国芯片产业追赶升级

智能电动汽车这一棒,中国是怎么实现赶超的?

回溯:开拓者与转折点

解析:开放共赢+中国制造+有为政府

展望:动能转换的“交棒时刻”即将来临

中国商业航天拉开大幕,卫星互联网全球竞速

中国商业航天的牵引力与支撑力

中国商业航天的挑战

专业化能力是发展的关键

第五章 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支撑

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足比较优势

金融结构顺应产业发展

银行改革迫在眉睫

金融如何助力新发展格局

金融要给予实体经济更多支持

供给侧:金融要有力支持经济创新

需求侧:金融要有力支持消费

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理顺产业政策、宏观调控、金融监管的关系

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改革地方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加强法治建设,公正、严格执法,同时注意尊重企业合法经营,尊重企业家的资产与对合法收入的合法支配

民营企业要赢得市场的信任

实事求是认定风险责任,让金融机构与业务人员在理性风险管理中积累经验,提高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要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如何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第六章 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

“全国统一大市场”有什么用?

如何进一步提高市场效率?

市场和政府的职能如何分工?

基础制度对于市场的重要性

统一资源和要素市场的重要性

“统一大市场”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统一大市场”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关系

市场监管公平统一的难点

教育、人力资本与长期发展

关于教育和经济的典型事实

从模型角度探讨教育的作用

如何评估教育回报

教育的其他非经济影响

教育与技术的竞赛问题

中国教育与跨国比较

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例跨国比较

教育与用工需求

教育选择与个人终生收入

“双碳”目标的基本逻辑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必要转型

什么是环境经济学

中国面临的环境与气候压力

经济增长模式极为重要

环境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

用碳足迹解开谜团

转变增长模式势在必行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

第七章 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

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经济新征程

为什么叫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的源起与早期进程

新中国第一阶段的现代化进程

新中国第二阶段的现代化进程

新时代的现代化要点

准确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多重挑战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须深化十大改革

高水平对外开放应从五个方面着力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是2024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林毅夫 等。

得书感谢您对《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数字经济:中国经济创新增长“新蓝图” 电子书
本书从数字经济与强国战略、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驱动数字经济和新经济下的数字化转型4个部分细阐述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我国如何布局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如何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数字经济如何和企业转型升级相呼应等内容,为企业及机构提供应对战略转型的指导措施,使之清晰了解国家战略路线图,抓住利好政策,合理规避产业风险。本书适合企业(集团)总裁、副总裁、董事长、总经理、营销总监、市场总监、分公
发展下的创新和资源 电子书
本书阐述了创新和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书中阐述的不是一种思想,也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现实。我们社会发展的现实就是如此,正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现实,使扩张的经济政策苍白无力,这也说明我们社会的发展之路不单为体制所主导。
布局(中国科技创新的道路与抉择) 电子书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创新的战略机遇期、关键技术的前瞻布局、改革释放创新潜能、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创新要素、创新实践启示。
航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与创新研究 电子书
紧扣航空经济发展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旨在推动航空经济的加速发展。
中国新三板发展报告(2016) 电子书
本书对我国新三板市场的最新发展进行了全面回顾,内容涉及股票发行、交易和监管,并借鉴发达市场先进经验,对新三板基础制度框架中涉及的若干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新三板市场刚刚起步就被委以重任,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将遇到更多挑战,需要更多有识之士的关心和帮助,本书正是了解和研究新三板市场的有益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