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5辑)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5辑):第15期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本刊展示了基于文化视角的心理健康研究的成果,并对未来探索以生活现象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提出了展望。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中华文化传统,而今又被卷入全球化与现代性转型之中的国家,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脉络 “形塑”出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心理健康议题,更需要立基于文化视角的解读。

本刊共收录十一篇论文,其中不但有出于文化共量性角度对本土概念的探索,对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也有针对社会互动脉络中“生命经验”的深描,还有对文化因素与心理干预之间相互建构的尝试性探讨。

作者简介

作者杨宜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理事长(2010-2014),《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主编。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与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主编简介

本辑特约主编简介

心理健康与文化:一个研究视角的转换

情绪表达矛盾一定会带来心理症状吗?文化规范的调节作用

空巢VS.满堂:居住安排对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文化安全保护在民族认同与文化依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

生命的补偿控制:肿瘤幸存者的正义观与主观幸福感

出狱人身份的污名赋予、应对策略及动力研究

女性独立性发展:从二元对立到自主选择

中国文化视野下的empathy现象分析及其译名审视

多元文化咨询之本土化路径初探

中国躯体化?中国人抑郁与焦虑症状的文化表达

创伤经历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机制评述

文化心理学视角下的谦虚与身心健康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流动性与社会心理建设”征稿启事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道德心理学”征稿启事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创新与文化”征稿启事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群际亲社会行为与群际冲突”征稿启事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5辑)是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杨宜音。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5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威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作品文库(第11卷~第20卷) 电子书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优秀硕士论文集(第1卷) 电子书
本书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汇编,涵盖社会学、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三个专业。社会学专业硕士论文讨论的是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空间分化及女性对待同性恋态度的影响因素;社会保障专业硕士论文讨论的是生育政策调整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社会化运营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论文研究的是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中年家庭妇女消极自我意识的叙事治疗等。
巧做“洋八股”:心理学英文论文写作与发表(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论丛) 电子书
英文论文的撰写是有很多技巧可循的,写作和发表有一定的套路。
社会学刊(第1期) 电子书
本刊刊登国内外社会学及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研究述评、新书书评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6年卷) 电子书
本书以实证个案研究为主,有助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