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探索通识通才培养途径,重点扶持比较文学,推动中外语言文学通化性研究。
内容简介
克服“单面人”生产和突破“块垒式”教学,探索宽基础、大口径、深层次培养通识通才的途径,是世界所有高校的重大难题,也是广东省建设文教大省不可回避的关隘之一。近几年我们以省重点扶持学科比较文学为依托,进行了集约性融通的尝试,一系列成果聚焦于“人文学中心建设——比较文化视野的文学通化研究”。2008年底,我们以此为题,获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立项,一个融通人文学科的核心实践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拉开序幕。何谓人文学?从学科脉络上讲,她是研究文史哲互根的学问;从学术本质上看,她是求索中西学融会的艺术;从学理辐射而论,她是探讨教科文贯通的方略。我们将之作为文学化感通变的“核心加速器”,从“比较文化视野”多向度运作,以推动中外语言文学的通化性研究。这是我们创新团队数十年的精心设计,是我校长期师资建设和学术积累的集成绽放,是我校比较文学在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授权点配套后的新拓展,尤其是我校作为省属涉外型重点大学对“明德尚行,学贯中西”校训的认真践履。“人文学中心”是广东省文科基地重点项目建设的一个工作站。本中心面向海内外招聘学术带头人和教研骨干,大力推动国内外同行间的多向交流。旨在打破近代以来人文领域分科治学人为分界的局限,同时坚守合理的规则,以具有长远规划、长期积累和趋向性影响的重大项目实施,带动人文主干学科多面建设。
作者简介
刘小平,1966年出生,1986年毕业于安庆师范学校英语专业,199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著有《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辅文
总序
上编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儒家文化寻根及其张力
一、对儒家文化的寻根脉络
二、反叛与认同
三、冲突与改造
第二章 儒家“善”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欲望叙述
一、中庸:“善”的设置方法
二、良心:“善”的自律机制
三、修身:通向“善”的人生选择
第三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闲适话语及其精神特质
一、闲适作为一种欲望方式
二、鸳鸯蝴蝶派:迎合市民思想趣味
三、论语派:追求幽默和性灵
四、90年代的闲适文学:向往自然简朴的生活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国民性改造思潮与道家文化
一、启蒙语境中的道家文化
二、对待道家文化的三种方式
第五章 中国当代文学的存在主义思潮与道家生存论
一、存在主义与道家生存论相遇
二、海德格尔与老庄生存论的契合关系和互阐的可能性
第六章 中国当代文学的人道主义话语与道家文化
一、视野交汇:人道主义与道家文化
二、人道主义文学话语对道家文化的拒斥
三、人道主义文学话语与道家文化的融通
第七章 中国当代文学的自然话语与道家文化
一、道家对“自然”的界说
二、新时期文学对“自然”的表现
第八章 消费主义的本质、内涵及其影响
一、从“消费”到“消费社会”
二、消费主义作为文化—意识形态
三、大众文化作为消费主义的集中体现
第九章 通俗文化与人文精神
一、通俗文化的主题转换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转换
三、人文精神的重塑和完善
中编
第十章 “至乐”的诱惑
一、对“至乐”的理解
二、“至乐”生活的想象
三、自由人生的追求
第十一章 仁义、现代性与欲望
一、对“仁义”的重新解读
二、小鲍庄:仁义与本能的冲突
三、涝渣:君子与英雄
四、“文疯子”:反抗者和改造者
第十二章 “道”的隐遁与显现
一、《爸爸爸》:“道”的隐遁
二、《树王》:“道”的显现
第十三章 阿城小说的欲望叙述策略
一、革命时代与“奇人”形象
二、欲望设置与道家文化
三、“三王”的阐释意义
第十四章 90年代作家的欲望叙事
一、90年代欲望叙事与纵欲论快乐观
二、90年代欲望叙事与无为论快乐观
第十五章 鄢烈山现象的形成及其意义
一、在多元评价中形成的鄢烈山现象
二、鄢烈山的写作立场转向
三、鄢烈山的“公民写作”内涵
四、鄢烈山杂文的基本主题
五、鄢烈山现象的意义
第十六章 目标的窘困与意义的迷失
一、女性解放及其目标窘困
二、意义迷失及其救赎可能
第十七章 寒山碧的传记文学观与文学史写作
一、香港传记文学扫描
二、传记文学观与文学史观
三、文学史的写作方式
下编
第十八章 戴望舒诗作的语言策略
一、诗歌抗拒语言的耗损
二、旧辞藻的借用
三、日常语言的诗化
四、诗句:自然流动
五、隐喻:重建语言的基础
第十九章 戴望舒诗作的意象方式
一、意象与诗
二、意象的象征性
三、意象的采撷倾向
四、意象的组合方式
第二十章 李金发、戴望舒诗歌比较论
一、对待中西诗歌传统的态度比较
二、诗歌主题意蕴比较
三、诗歌主张与技艺比较
第二十一章 卞国福、朱文根、沈天鸿诗歌论
一、热烈奋进的人生情怀
二、生活的颂诗
三、关注世界和哲学精神
第二十二章 中间代:命名的有效性及其持续发展
一、中间代命名的有效性
二、中间代的持续发展
第二十三章 对话中间代
一、“中间代”是否具备流派意义
二、“中间代”的知识背景、图景与前景
三、“中间代”里谁主沉浮
四、“中间代”的“评价史”
五、“中间代”与新诗教育动向
参考文献
后记
有根的文学: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取样(人文学丛书)是2011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小平。
得书感谢您对《有根的文学: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取样(人文学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