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探讨近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变迁。

内容简介

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本书集结了包括中国近代史学界著名学者的论文,总近代社会思潮与文化观念、近代学术与文化、近代文化与近代社会几个方面探讨了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的话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代序·坚持文化史研究的正确方向:“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致词

第一编

政治变革与文化转型

一、政治与文化的意义界定

二、政治觉醒带动文化趋新

三、文化觉醒给予政治的重大影响

现代性构建与现代三大文化思潮

论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

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

一、欧洲反省现代性思潮之东渐

二、拷问“合理的人生”与文化诉求

三、反省现代性视野下的中西文化关系

四、追求现代性与反省现代性: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

晚清文化保守思想家与近代儒学的新陈代谢

一、晚清文化保守思想家与经学的衰落

二、晚清文化保守思想家与儒学的转变

论民国初期道德问题之争论

一、道德与民主之辩

二、道德与法律之辩

三、新旧道德之争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心态类型

略论晚清“条约口岸知识分子”

挣脱身心束缚,努力创造价值——20世纪初叶知识分子的价值实现观探析

一、人的价值实现有赖于抗争

二、人的价值提升导源于创造

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

论前后“甲寅派”

一、“前甲寅”与“后甲寅”

二、前期“甲寅派”

三、后期“甲寅派”

孙中山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

丁文江:一个科学家的政治关怀

一、介入国内政治生活

二、对“苏俄模式”的观察

章门弟子与五四文学革命

一、打倒“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二、与《新青年》的合营

三、章门弟子的独特贡献

科学·革命·救国——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之审视

一、“科学”与“救国”关系之体认

二、殊途同归的科学救国与革命救亡

第二编

“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以学术本体为视角

一、“尊德性”、“道问学”原始义的再理解

二、“鹅湖之辩”再分析

三、颠覆与悖论:清儒之“理学清算”对于明代的反思

四、民初以来有关“尊德性”、“道问学”的论述及其评价

余论:论“尊德性”就是“道问学”,“道问学”就是“尊德性”

“乾嘉新义理学”与清代汉学研究

一、问题的由来

二、“视域”的转换

三、新概念的提出

四、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五、评价与思考

“谱系”与“建构”:中国近世清代学术史论述

一、“汉”与“宋”:江藩与方东树的论争

二、“吴”与“皖”:章太炎、刘师培的分派

三、“国朝学术凡三变”:皮锡瑞与王国维的阶段论

四、“科学”说:梁启超与胡适的清学方法论

五、“清学乃理学之继续”:钱穆、冯友兰以义理论清学

六、“早期启蒙论”:侯外庐的唯物论解说

七、结语

从“汉宋鼎峙”到“汉宋合流”——兼论晚清汉宋学关系

一、“汉宋鼎峙”的新局面:晚清宋学家对汉学的批判

二、“汉宋合流”的学术趋势

三、晚清汉宋学关系透视

学术调融与晚清礼学的思想活力

一、汉、宋调和与礼学发展

二、礼学思想的开展

三、社会关怀与因时制礼

四、改良礼俗的思想

结语

晚清时期的理学社会

一、清政府的官方哲学与意识形态

二、士大夫的道、学、政

三、民众的文化宗仰

救亡图强思潮·进化史观·唯物史观——中国近代史学的三次跨越(论纲)

一、关于“近代中国”

二、救亡图强史学思潮的兴起

三、进化论和“新史学”

四、唯物史观和历史学的科学道路

五、赘语

“新史学”思潮的产生及其学术建树探析

一、《中国史叙论》与《新史学》:不同的起点和相同的目标

二、20世纪初期“新史学”思潮的形成

三、20世纪初期“新史学”思潮的学术建树

罗泽南“尊朱黜王”思想略论

一、尊朱

二、黜王

刘师培的文字学

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

一、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二、近真与头绪

三、曲解与本意

蒋廷黻史学理念释要

一、史学是科学

二、“识世知彼”的涵义与尺度

三、国际平等,开放通商

四、整体现代化

五、史学理念在清华的运用

再论《十批判书》的撰著动机与论学宗旨

一、新史学的研究风气

二、同道的“刺激”

三、“总清算”和“总答覆”

结论

第三编

老树能否接新枝:晚清议改科举新探

一、变常科与开特科

二、纳洋学于科目

三、经济特科

四、从补天到拆庙

清末新式学堂的伦理教育与伦理教科书探论——兼论现代伦理学学科在中国的兴起

一、清末新式学堂伦理教育的由来及其课程设置

二、清末新式学堂伦理教育的法定宗旨、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三、新式伦理教科书的翻译、编撰、思想类型及其审定

四、清末学堂伦理教科书的新式特征与现代伦理学学科的兴起

科举制度的革废与近代中国文化之演进

试论清末新政时期兴学经费的解决方案与实践

一、经费困顿与解决方案

二、多样化:筹措方案的具体运用

三、双刃剑:经费筹措方式的社会影响

余论

清末学堂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控制

一、意识形态倾向鲜明的教育宗旨的确立

二、“中学”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强化

三、教科书的选择和审定

四、严格约束学生思想言行的条规和措施

马叙伦与五四运动后浙江教育界的派系之争

一、从一师校长到教育厅长

二、“北系”与“浙派”

三、何、黄之争

近现代山东吕剧的兴衰与发展

一、吕剧的起源和演变

二、吕剧的剧目种类及来源

三、吕剧风行发展的原因

四、吕剧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第四编

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时间”

一、城市公共休闲商业的兴起

二、城市商业化夜生活的兴旺

三、星期休息制度的实行

四、作息定时习惯的形成

结语

晚清社会传闻的心理因素探析

一、惶惑心理

二、感情宣泄和愿望表达心理

三、文化偏执心理

四、“疑似”、“信亲”、“从众”和好奇心理

“新政”时期清政府文化社团政策的调整

一、调整的背景

二、调整的主要内容

三、清政府文化社团政策的影响

晚清变通旗制及其对满族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清政府变通八旗制度的原因

二、从松动旗籍到变通旗制

三、变通旗制的推行及其主要内容

四、变通旗制对满族社会文化的影响

民间社会的职业重构——邓演达的职业代表制思想述评

一、平民政权与职业代表制

二、对孙中山国民会议论的持续与变动

三、职业代表制:理论局限及其在中国民间社会的受容性

清末民初家庭财产继承中的民事习惯

一、家庭财产分析中的一般习惯

二、无继嗣者遗产处理中的民事习惯

三、与女性相关的财产继承习惯

论中国近代新法接生的引进与推广

一、传统接生方法

二、近代西方产科医学的引进

三、民国时期新法接生的推广

从民国时期社会调查的繁盛看国人认知观念的转变

一、社会调查的兴起

二、民国初年社会调查开始走向繁荣

三、国人认知观念的变化是社会调查走向繁荣的深层原因

第五编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五四报刊媒体——以北京《晨报·妇女问题》为中心的考察

一、《晨报·妇女问题》专栏对妇女问题的探讨

二、关于妇女问题的理论探讨

三、《晨报·妇女问题》专栏特色分析

四、结语

邝富灼与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英文部”

一、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英文部”的建制与命名

二、邝富灼及其编译的英文教科书

三、结语

陆费逵与中华书局史实辨析

一、陆费逵的早期活动

二、陆费逵创办中华书局

三、中华书局的经营状况

四、结束语

中国近代图书馆制度之建立

一、中西藏书特性之差异

二、西方图书馆制度之引入

三、图书馆构成现代学术体制之组成部分

第六编

清代的外交礼仪之争与文化传统

一、中外外交礼仪之争

二、清廷外交礼仪的文化本源

三、外国方面悖逆的外交礼仪要求

余论

晚清广东教案与中西文化冲突

清季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研究清季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研究——以法国汉学家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学说进入中国为例

双重困境中的李提摩太——性格、心态、宗教精神与传教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解读

附录 “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近代社会思潮与文化观念

二、近代学术与文化

三、近代文化与近代社会

后记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是2009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郑师渠。

得书感谢您对《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 电子书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四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的国家,文化积累之丰富,传统价值观念之持久稳定,都是世界文明史上少见的。本书研究近代文化转型,即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从中古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文化,转变到近现代的、与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书中比较清晰地描绘出近代文化转型的基本轨迹,揭示出此次转型的外在条件及其内在机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不尽的江河不断流——比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电子书
本书以问题为导向,将相关问题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用比较的视野,对中华文明进行考察,从宏观思考中看清文明的发展趋势,从比较研究中剖析各文明的异同,阐述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特点。
近代中国的多元审视 电子书
近代中国命运多舛,被迫走出中世纪相对封闭、停滞的发展道路,被强行卷入国际体系之中,要认识这样一段变化快速和巨大、充满多面性和不平衡性的历史,需要历史与现实的理性对话,也亟待引入历史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验证。本书充分发掘各类历史文献,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清末新政、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时刻,重新探讨梁启超、蔡元培等重要历史人物,史料丰赡,论证有力,叙事清晰,颇有助于理解近代中国的政情与世态。
精神视域下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电子书
本书内容主要涉及古代神话的文化解读、儒道思想的考释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本质的研究、历史专题研究等等方面。全书以论文的形式,并通过一个“精神”的视域对中国文化精神以及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一探本寻真式的考察,以便从多层次、多角度对何为“中国性”给予必要的澄清。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电子书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