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的文化视野(全二册)

唐代文学的文化视野(全二册)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从社会文化角度切入唐代文学的研究。

内容简介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要研究唐诗之所以取得如此高妙艺术成就的原因,除了须深入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从汉魏六朝向隋唐发展的艺术机制,更离不开对唐诗得以茁壮成长的文化土壤、时代氛围和精神气韵的考察。

本书即集中于以上问题,作者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角度切入,既有对盛唐诗歌精神的形成与内涵的整体思考,也有对杜甫、元稹、白居易、柳宗元等代表性人物艺术思想的具体阐释,更兼具国际文化视野,对包括丝绸之路与东亚汉字文化圈等不同领域范畴内唐诗的国际交流活动进行了细致考察,反映了作者数十年来从社会文化角度对唐代文学发展史的思考所得。

作者简介

作者杜晓勤,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兼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唐代文学的文化视野(上册)

绪论

第一章 南北文学融合与唐前文化格局

第一节 南朝诗歌艺术精神与士族文化

一、南朝士族政治辨

二、“寒人柄用”与南朝寒人的文化质素

三、南朝诗人多士族

第二节 “南北文风优劣论”辨

一、北朝文学与北地士风之关系

二、魏徵等唐初史臣抑南扬北的文化心理

第三节 合而未融的隋代诗坛与南北文化的交汇

一、隋初文化格局及隋高祖的文化政策

二、鼎足而三的诗人群体及其艺术精神

三、隋炀帝在南北文化交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初唐诗风的嬗变与唐型文化的建构

第一节 唐太宗与齐梁诗风之关系

一、唐太宗对江左文化艺术的通脱态度

二、唐太宗贞观早期作品与齐梁诗风之关系

三、唐太宗贞观中后期的作品与齐梁诗风之关系

四、唐太宗对初唐诗歌发展之影响

第二节 王绩诗歌与河汾文化精神

一、山东士子经世致用的文化传习

二、王绩的“隐”与“仕”

三、王绩与魏晋风度

四、王绩诗歌的艺术精神及其成因

第三节 初唐诗歌革新与北朝后期山东文学传统之关系

一、北朝后期山东诗人对建安文学传统的绍继

二、唐初诗人的文学革新观与卢、薛等山东文学家族之关系

三、初唐四杰的文学革新活动与卢、薛等山东文学家族之关系

四、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与卢藏用、薛元超之关系

第三章 初盛唐诗歌的文化特质及其形成过程

第一节 走向盛唐:初唐诗歌艺术的嬗变

一、艰于创变的唐初诗坛

二、唐音初奏的高宗诗坛

三、诗格渐高的武后、中宗诗坛

第二节 士庶消长:初盛唐诗人文化心态之变化

一、士族意识为主的南朝时期

二、北朝大族的庶族化与诗中的济世情怀

三、士庶力量开始转变的隋唐之际

四、龙朔年间庶族寒士的崛起及其人格缺陷

五、武后柄政初期中下层寒士的人格自觉和艺术反拨

六、武周、中宗朝寒士阶层的全面兴起与其人格发展

七、开元天宝间庶族寒士人格的完善与个性的自由发挥

第三节 文化融合:盛唐文化精神的形成

一、南北朝后期三大地域文化的并存与交互影响

二、隋及唐初的文化格局与诗坛风尚

三、武后擢拔微族与各地域寒士之并进

四、开元时期地域文化之整合与盛唐文化精神

第四章 盛唐诗风之变及其政治文化动因

第一节 开元年间诗风与政治文化格局

一、开元初期宫廷诗风发展的缓慢性

二、“吏治与文学之争”对开元前期诗歌发展之影响

三、张说等贬谪诗人的文化心态与艺术新变

第二节 从盛唐之音到盛世悲鸣

一、盛唐文士文化心态的微妙变化

二、盛唐文士求仕心理的差异性

三、盛唐中后期诗人心态之变的普遍性

四、盛唐诗风之变的政治文化意蕴

唐代文学的文化视野(下册)

第五章 杜甫的文化心态及其演变

第一节 杜甫的文化心态结构

一、“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二、“独往之愿”:杜甫的个体生命意识

三、“真”:杜甫的人生精神

第二节 杜甫的政治悲剧及其文化思想史意义

一、“才士汲引难”:杜甫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第一个冲突

二、“致君君未听”:杜甫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第二个冲突

三、“无成涕作霖”:杜甫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第三个冲突

第六章 杜诗集大成的艺术境界及盛中唐人之接受

第一节 杜诗“集大成”的艺术境界

一、杜甫、庾信诗歌集大成过程的相似性

二、杜甫、庾信诗歌集大成的内在艺术机制

三、杜甫、庾信人格境界之异对各自诗歌成就之影响

第二节 开天诗人对杜诗接受问题考论

一、杜甫在开元年间的诗歌创作及影响

二、杜甫在天宝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三、杜诗不为时人所重的内在因素

四、杜诗之不为时重与诗坛热点之转移

第三节 杜诗在至德、大历间的流传和影响

一、杜甫诗作发表方式的局限性

二、杜甫中后期作品的被接受情况

三、元结《箧中集》未收杜诗之原因

四、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未收杜诗之原因

第四节 中唐诗人对杜诗的接受问题

一、韩孟与杜甫的情感共鸣

二、元稹对杜甫诗史地位的定评

三、白居易对杜诗社会政治功能的推弘

第七章 元白盛唐文化记忆之异同

第一节 至德大历诗人对盛唐之缅怀

一、杜甫对开天盛世的回忆

二、大历、建中年间朝野对盛衰之变的反思

第二节 元白对盛唐的“文化追忆”情结

一、元稹早年小试牛刀之作——《代曲江老人百韵》

二、元白新乐府对唐玄宗失政之讥刺

三、元白新乐府以乐观政话盛衰

第三节 白居易《长恨歌》与元稹《连昌宫词》之比较

一、《长恨歌》中历史反思的复杂性

二、《长恨歌》的多重主题与白居易爱情经历之关系

三、元稹与白居易《长恨歌》争胜之作——《连昌宫词》

小结

第八章 柳宗元的美学思想与政治观念

第一节 柳宗元的音乐审美观

一、柳宗元对音乐起源的看法

二、柳宗元对音乐本质的看法

三、柳宗元对音乐功能的看法

四、柳宗元音乐观与儒家乐教之关系

第二节 柳宗元山水审美观及其成因

一、“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审美观

二、柳宗元的山水审美实践

三、柳宗元山水审美观的成因

第三节 柳宗元《封建论》与大一统政治观念

一、“封建”问题溯源

二、历代关于“封建制”的讨论

三、“藩镇割据”:中晚唐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

四、“永贞革新”与柳宗元对藩镇之态度

五、《封建论》中的“封建观”及其政治逻辑

第九章 “草原丝绸之路”与骆宾王西域之行

第一节 “草原丝绸之路”兴盛的历史过程

一、“草原丝绸之路”在唐前的形成与发展

二、“草原丝绸之路”在唐代的繁荣与延伸

三、“草原丝绸之路”在辽元时期的极盛

第二节 骆宾王从军西域考

一、学界现有研究成果之疏误

二、骆宾王从军西域时间考辨

三、骆宾王与“东台详正学士”之关系

第十章 隋唐典籍之东传与日本古代典籍之研究价值

第一节 隋唐文学文献在日本的流播

一、日本遣唐使、学问僧携归之隋唐文献

二、日本古代典籍著录引用的隋唐文学文献

三、日本现存唐集古抄本的文献价值

第二节 日本古代典籍反映的唐代中日诗人创作交流盛况

一、日本遣唐使、学问僧在唐创作交游

二、渤海国遣日使的汉诗创作交游

第三节 日本古代典籍保存的唐代诗学资料

一、《作文大体》《王泽不渴抄》对近体诗律谱的记载

二、《本朝文粹》所载省试诗考评中“病犯”问题的讨论

三、日本早期歌学著作与唐代诗格之关系

第四节 京都大学图书馆藏明黄用中注《新刻注释骆丞集》十卷本考

一、黄用中注本的版刻特点

二、黄用中注本所用骆集底本考

三、黄用中注本优于“蜀本”之处

四、黄用中注本与林绍刻本等明人所编骆集之关系

五、编注者黄用中生平行事略考

第五节 周弼《唐诗三体家法》中日版本流传考述

一、周弼原本考

二、圆至天隐注本

三、裴庾注本

四、元刊本之东传日本

六、相关的几个版本著录问题

第十一章 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唐宋文人茶的自然之趣

一、对茶树、茶花自然形态的赞美

二、对天下名泉的寻访

三、山涧泉边饮茶的清幽之趣

第二节 唐宋文人茶的生命之乐

一、儒家安贫乐道的快乐人生观

二、道家的乐天知命之趣

三、“至静无求”“虚中不留”的禅悦境界

第三节 唐宋文人茶的理性之美

一、饮茶品茗时的人生思考

二、饮茶过程中的明道励志

参考文献

后记

唐代文学的文化视野(全二册)是202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杜晓勤。

得书感谢您对《唐代文学的文化视野(全二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数字技术与新社会秩序的形成(社会研究新视野丛书) 电子书
系统剖析了韩国数字化社会引起的问题和变化。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7年讲座精选(全2册) 电子书
本书为2017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讲座精选集。涵盖了文化创新、文学、历史、科学、自然、教育、艺术、社会、国学、养生等方面内容。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8年讲座精选(全2册) 电子书
本书为2018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讲座精选集。涵盖了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生活、经济科技、文学艺术、军事历史法治、养教育才、传统文化、体育养生等方面内容。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6年讲座精选(全2册) 电子书
2016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邀请了李敬泽、李凤亮、王樽、李淼、尹烨、杨争光、邴正、单霁翔、陈履生、唐杰、曹峰、樊代明等74位专家学者,举办了73场深受市民喜爱的精彩讲座。从讲座文稿中精选出35篇整理编辑成本书,涵盖了文化创新、文学、历史、科学、自然、教育、艺术、社会、国学、养生等方面内容。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5年讲座精选(全2册) 电子书
2015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邀请了李林、谢春涛、侯杨方、何亮亮、厚夫、阎崇年、史世伟、冯八飞、陈志列、杨进、陈新滋、陈十一、陈光金、杨昌林等98位中外专家学者,举办了89场深受市民喜爱的精彩讲座。从讲座文稿中精选出39篇整理编辑成本书,包括家国天下、抗战胜利70周年、文学、历史、科学、创新、教育、艺术、社会、国学、养生等方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