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鲁迅》基础上提炼而成,学术含量较高。
内容简介
本书在整体性视野下,吸纳东亚世界的研究成果,综合性考察鲁迅其人其文,并对鲁迅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精细解读,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世界。
作者简介
作者彭小燕,湖南零陵(永州)人。1990年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职硕士研究生班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自2005年7月起供职于汕头大学文学院。曾在《鲁迅研究月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评价》、韩国《中国现代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导言 鲁迅,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精神”史上的丰碑
第一讲 留日时期鲁迅的思想深度
第一节 “立人”思想的深度
一、作为核心的“立人”思想与“个的自觉”
二、“立人”的深度——涉险“虚无—自由”
第二节 置身现代“人”之信仰高地
一、对信仰的推崇
二、对尼采“上帝死了”的深刻理解
三、青年鲁迅的信仰之境
第三节 “相互主体性”:青年鲁迅贡献的“自我—他人”“自省—平等”意识
一、鲁迅与18—19世纪欧洲的“民主—自由”文化
二、留日时期鲁迅的“相互主体性”意识
第二讲 “精神界之战士”安在?
第一节 “反叛—抗世”型生命范式
一、“反叛—抗世”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意义和青年鲁迅的识见
二、别求新声于异邦——青年鲁迅向往“反叛—抗世”型生存方式的精神资源
第二节 青年鲁迅呈现的话语风格
一、青年鲁迅话语形式的“批判—解构”
二、青年鲁迅话语形式的“肯定—建构”
第三讲 “沉默鲁迅”(1909—1917)的精神锻冶
第一节 “苦难—陈腐—虚无”
一、物质生活的艰苦
二、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陈腐的封建文化气息
三、透视身围现实中的虚无形相
第二节 “遭遇—沉潜—咀嚼”自我人生的虚无
一、“杭州—绍兴”时段的“遭遇虚无”(1909—1912)
二、北京时期对虚无的“沉潜—咀嚼”(1912—1917)
三、潜藏的、有可能对峙虚无的生命火焰
第四讲 作为现代哲学小说的《示众》
第一节 堪称现代派小说的《示众》
一、《示众》的无中心人物、无情节、无故事
二、学者对《示众》形式技巧的瞩目
第二节 曝露“人”之虚无,根连“人”之现实
一、集中曝露国人的生存虚无
二、《示众》的现实情怀
第五讲 “示众”场景的族群们
第一节 广泛漫延的看客群落
一、对一般病苦中人的虚无围看
二、对悲剧性英雄精神价值的虚无化对待
第二节 《呐喊》《彷徨》中的威权人物在精神上的虚无表现
一、隐喻体系中威权人物的虚无形相——以《狂人日记》为例
二、写实中的威权人物
第三节 “临终之悟”
一、祥林嫂的“死前怀疑”及其他
二、阿Q的“临终恐惧”
第六讲 在意义与虚无之间
第一节 狂人勇毅的意义创造与“我”的用心良苦
一、狂人所隐喻的生命创造
二、文言之“序”的正向意味
第二节 狂人的沉沦
一、狂人的“愈后候补”
二、疯子“好”后的再“疯”
第七讲 “我”的存在与《祝福》的意义构成
第一节 “我”对《祝福》的意义提升之一
一、“我”与苦难祥林嫂的“得救”问题
二、“我”与鲁四老爷、与鲁镇人众的关联及其他
第二节 反思知识分子的自我存在
第八讲 沉沦之渊与超越之径
第一节 吕纬甫、魏连殳的沉沦与顾念
一、自曝“无聊”的吕纬甫
二、惨烈自戕而又身心不甘的魏连殳
第二节 “我”之抉意
一、与吕纬甫的状态“正相反”的“我”
二、与魏连殳“不是一路”的“我”
第九讲 《呐喊》《彷徨》的三重意义体系
第一节 《呐喊》《彷徨》在人性与社会历史层面的意义构成
一、文学意义的三重体系说
二、鲁迅文学颇为完整的有机性意义体系
第二节 《呐喊》《彷徨》的哲学内涵
一、《呐喊》《彷徨》呈现的人间虚无相
二、“独异型”人物呈现的“虚无图景”
第十讲 《野草》与鲁迅的重返“战士真我”
第一节 鲁迅的整体生命之流与《野草》的核心脉络
一、正面博弈虚无的《野草》
二、《野草》的整体性与鲁迅生命的整体流变
第二节 《野草》体系的整体图谱
一、《野草》的纵向旋律体系
二、《野草》的横向空间建构
第十一讲 《过客》最终行至何处?
第一节 “肉薄”虚无者在路上
一、《过客》的终点不止于“坟地”
二、《墓碣文》——“过客”抵达的最深渊地
第二节 《野草》征程的最高归宿地
一、何谓“这样的战士”
二、作为一种寓言——关于“战士”的命运
第十二讲 鲁迅的“杂文自觉”与“左翼文化自觉”
第一节 “战士真我”的话语实践
一、鲁迅“杂文自觉”的核心发生时间——1925年
二、鲁迅“杂文自觉”的文本轨迹
三、杂文写作之于鲁迅的双重意义
第二节 生于虚无渊面的“自我←→人间”关怀
一、“左翼鲁迅”的“自救”底蕴
二、临渊而照——“左翼鲁迅”的于世较真
第十三讲 《故事新编》的读法及“立”之尝试
第一节 《故事新编》的两种读法
一、有根据地读
二、“油滑”地读
第二节 《非攻》与《理水》之“立”
一、《故事新编》的系统
二、《非攻》《理水》之“立”
第十四讲 仰看流云一闪烁
第一节 朝花之野趣
一、宠物问题
二、保姆问题
三、教育问题
四、鬼神精怪问题
第二节 夕拾之怅然
一、夕拾难免留痕
二、“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第十五讲 鲁迅视阈中的日本
第一节 离“自由”“真实”“真的人”更近的日本
一、对日本“社会—文化”自由、自立一面的看取
二、离真实更近的日本学术和日本人
第二节 亦非完美的日本
一、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陈腐和酷虐
二、日本现代社会的歧视,不自由,乃至崇侵略
结语 作为现代信仰者的鲁迅
“鲁迅研究”阅读笔记
《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中“人道主义元素”的复杂况味
引论:古典人道主义与现代人道主义的共在
一、古典的与现代的人道主义在鲁迅与果戈里、契诃夫之间的并置性呈现
二、现代人道主义在鲁迅、安特莱夫、阿尔志跋绥夫之间的复杂存在
“文学鲁迅”与“启蒙鲁迅”
一、“竹内鲁迅”原型意义概述
二、“文学鲁迅”与鲁迅的“虚无体味”
三、“文学鲁迅”与鲁迅的“反击—超越”虚无
四、“文学鲁迅”获得“自觉”的时机
五、原型性意义之二:“启蒙鲁迅”
左翼丛林中的“鲁迅传统”
一、关于“左翼(性)”的一种定义
二、“丸山鲁迅”所呈现的“鲁迅左翼”像
“发现”与“有限”
引言
一、木山先生的“鲁迅像”与《野草》出世的深层契机
二、对于鲁迅的重审“战斗者自我”——《野草》是如何作为的?
参考文献
后记
鲁迅十五讲是2019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彭小燕。
得书感谢您对《鲁迅十五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