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态视野中的长江下游农业起源

人类生态视野中的长江下游农业起源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长江下游是国际学界公认的八大农业独立起源中心之一。

内容简介

距今10000—6000年间,在此发生的“农业革命”长久地影响甚至改变了地球上大多数人口的生存模式。

这些变化为何发生?较早的农业人群如何应对挑战?今天的考古学家又如何解读这些信息?本书运用生态位构建理论,全面分析了这一时空范围内以植物遗存为主的考古出土资料,试图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一种以人类生态为核心的开放性思路。

作者简介

作者潘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201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获博士学位,曾留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学系,主攻植物考古学,主要从事古代人类生态、植物的早期驯化与传播、全球农业起源、东亚史前史等领域的考古学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Preface

Abstract

第一章 长江下游全新世早中期的农业探源

第一节 问题性质与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材料

第三节 基本概念

第四节 章节安排

第二章 从全球农业起源研究反思长江下游农业探源

第一节 考古学的研究传统

第二节 农业起源动力机制的理论阐释

第三节 生命科学的研究传统

第四节 长江下游农业起源的研究史及评述

第三章 方法论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人类生态系统、生态位构建与农业生态

第二节 中程理论

第三节 材料鉴定分析技术

第四章 地质、环境与测年

第一节 长江下游现代地理概况

第二节 长江下游距今10000—6000年的宏观地质记录

第三节 长江下游距今10000—6000年的考古地质记录

第五章 聚落形态

第一节 聚落要素

第二节 上山文化

第三节 跨湖桥文化

第四节 河姆渡文化

第五节 马家浜文化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植物遗存

第一节 植物材料的背景信息

第二节 植物遗存的鉴定与生态意义

第七章 古水稻的鉴定与研究

第一节 稻的形态特征与稻属的鉴定

第二节 古稻标本的属性鉴定

第三节 实验考古:水稻小穗基盘形态与落粒性及其对古稻遗存鉴定的意义

第四节 研究区域内古水稻的性质和分布

第八章 植物遗存的量化分析

第一节 跨湖桥遗址

第二节 田螺山遗址

第三节 小结

第九章 人类生态位构建及其对长江下游农业探源的意义

第一节 湿地维护与资源和土地的可持续开发

第二节 资源生产的季节性

第三节 遗址域与资源管理系统

第四节 人类:生态系统的主动力

第五节 农业起源动力机制阐释模型的探讨

第六节 小结与反思

附录1 河姆渡文化聚落基本信息统计

附录2 马家浜文化聚落遗迹基本信息

附录3 马家浜文化遗址面积数据分析

附录4 研究区域古水稻遗存鉴定资料表

附录5 外国人名译名索引

后记

人类生态视野中的长江下游农业起源是2017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作者潘艳。

得书感谢您对《人类生态视野中的长江下游农业起源》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当代中国生态人类学 电子书
本书试图展示生态人类学在我国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邻域的三个方面的研究前沿。
民商法学视野中的决议行为 电子书
本书以决议行为在民法和商法中的运用为研究视角,关注决议行为在民法和商法中的特别所在,由点到面探寻团体治理规律,着力研究民商法学视野中决议行为的一般与特比恩、具体与抽象、法理与规则、解释与完善,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农民集体决议、业主大会决议和公司决议等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
生态与能源:国际视野、中国战略、前沿探索 电子书
本书共11章,内容包括:智慧能源的大数据转换与互联、基于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验借鉴、能源与环境科学的前沿趋势、全球碳不均衡及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可持续福祉的模拟检测、生态流域与水生态系统修复等。
认同视野中的民族关系:整合、交融与互助 电子书
本书首先以认同理论为分析视角,探讨了民族认同的心理学内涵,并以实证研究结果为依据,揭示了民族认同对个体和群体的意义与功能;其次,讨论分析了民族认同、民族内隐观、民族刻板印象和民族接触等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民族关系的一个整合路径;最后,对我国和西方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与理念进行了比较,肯定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思想优势,并围绕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主线,提出了若干
国际视野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汉英对照 电子书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的课程与教学国际学术论坛首届研讨会会议论文的精选,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经验与反思方面,主要收录了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知名专家的文章,如中国的裴娣娜教授、日本著名教育社会学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藤田英典教授、瑞典哥德堡大学名誉副校长,被欧洲教育学界尊称为“变异理论之父”的马飞龙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谢思文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