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学会研究:农业现代性因素的接引:1916—1937

中华农学会研究:农业现代性因素的接引:1916—1937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华农学会见证了民国时期中国寻求农业问题出路,由“技术”转向社会组织改进、社会制度变革的历史。

内容简介

中华农学会是近代以来历史较久、组织较稳固的全国性农学团体,本书引用大量未刊档案,结合报刊、方志、文集、日记、书信以及当事人回忆等资料,全景式重建中华农学会发展演变的历史,深入探讨其组织源流、人脉联系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揭示其不同时段的历史特质和时代影响。通过梳理近代农业知识与农业制度转型的内涵和过程,本书对农业如何由技术问题演化为社会改造问题,对变革农村旧式生产关系、陈腐社会制度,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启示。

作者简介

作者杨瑞,1975年生,河北张家口人。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研究重点为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在《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等刊发表论文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章 现代农学者群体与中华农学会的创立

第一节 现代农学者群体的生成

第二节 组织渊源

第三节 中华农学会的创立

第二章 陈嵘与王舜成主会时期农业科学化的进展

第一节 建设全国性农学会的努力

第二节 改良农业之先行:构建美国式农业教育的努力与成效

第三节 农业科学化事业的展开

第四节 学理与应用:农业改良研究诸方面

第三章 许璇长会后农业社会化的新探索

第一节 研究与试验:从中华农学研究院到农学研究所

第二节 走出“研究室”:国民革命前后的社会政治转向

第三节 融入民生建设:南京政府初期的会务与事业

第四节 他山之石:沟通域外农学界

第四章 中华农学会与乡村“组织实验”

第一节 “再造中国农村”:中华农学会与乡村建设运动

第二节 谋求国内农学社团的统一

第三节 目光向外:与其他社团联合举事的活动

第五章 1930年代技术、经济和组织并进的解决趋势

第一节 人事与主张:农村复兴机构中的中华农学会会员

第二节 创建“中国独立之农学”

第三节 “使科学还之民生”:复兴农村实际问题研究

第六章 中华农学会反思资本主义与变革社会制度的愿景

第一节 “创造农村文明”与启发农民之“觉悟”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的农村”

第三节 革命者、策士与民族战士:国难之际社会角色演变

结语

附录一 中华农学会历任长会人名录

附录二 中华农学会历届年会一览表

征引文献

中华农学会研究:农业现代性因素的接引:1916—1937是2018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杨瑞。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农学会研究:农业现代性因素的接引:1916—1937》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电子书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
城市、公民与技术:城市生活与后现代性 电子书
本译丛著作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外国学者对文化与城市张力关系的研究与反思,或可为我们对城市文化或文化城市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提供有益的学术视野或经验参考。
中华民国史研究(第2辑):民国时期的法律、社会与军事 电子书
从法律及军事的角度切入,探讨民国时期政治体制的内在运作、党国范式等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青年教育管理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从本选题的选题背景、研究对象、学术价值、国内研究综述、创新之处等来进行阐述。第二章探讨了文化、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价值。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对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以上三者的积极影响,以及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与此同时,书中也探讨了总体实践路径与方式方法。
革命与节日:华北根据地节日文化生活(1937~1949) 电子书
在华北根据地建立之初,节日就作为开展社会动员的有效场域颇受中共领导的根据地政府的重视;在默许和迎合民间旧有节日传统的同时,华北根据地政府还引入和创造了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新节日。在延续旧传统和创造新节日的这一过程中,华北根据地的节日空间不断扩展,节日娱乐项目也被赋予了更多的革命性意涵。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1937~1949年华北根据地的节日文化生活进行考察,关注节日生活背后的传统与现代、官方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