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岭南外江班研究

明清岭南外江班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明清戏班在岭南的发展探讨

内容简介

本著作共分八章,主要介绍了明清时期外省戏班在岭南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有:明清会馆演剧与外江班的勃兴;古代岭南交通发展述略;外江班入粤的社会经济背景,包括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外省入粤人口的增长,一口通商和对外贸易的发达等;外江班入粤路径及其在岭南的地理分布;外江班在广东的发展历程;江苏班、湖南班、江西班、安徽班等多个省份的戏班云集五羊城;岭南外江梨园行会组织——外江梨园会馆,包括外江梨园会馆兴建的时代背景、外江梨园会馆的组织与管理、外江梨园的行规习俗,如上会、搭班、定戏、收徒等;清中叶入粤外江班声腔剧种考略;外江班与本地班的竞争与融合等。外江班在岭南的传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岭南现行主要声腔剧种,大多来自外江班。研究明清时期外江班在岭南的发展历程对于厘清外江班与本地班的关系、弄清岭南本地班的声腔源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

四 概念界定

第一章 外江班入粤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第一节 外江班入粤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外江班入粤的人文环境

第二章 古代岭南交通与外江班入粤路线

第一节 历代岭南交通发展述略

第二节 外江班入粤的主要路线

第三章 会馆演剧与戏曲传播

第一节 会馆——他乡的故乡

第二节 会馆与戏台

第三节 会馆与演剧

第四章 商业会馆与外江班在岭南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 岭南西部的会馆分布

第二节 岭南东部的会馆分布

第三节 外江班在岭南的地理分布

第五章 清初以前外来声腔在岭南的传播

第一节 北曲杂剧时期

第二节 南戏诸腔时期

第三节 游幕与昆曲独盛时期

第六章 清中叶外江班在岭南的蓬勃发展

第一节 一口通商与外江班的持续入粤

第二节 辉煌二十年

第三节 外江班的衰落及其本土化转型

第四节 从艺人搭班现象看外江班演唱声腔的趋同性

第七章 清代入粤外江班省籍声腔考略

第一节 初兴时期(乾隆二三十年代)

第二节 繁荣时期(乾隆四五十年代)

第三节 衰落时期(嘉庆至光绪中叶)

第八章 岭南外江班的行会组织

第一节 外江梨园会馆兴建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外江梨园会馆的组织与管理

第三节 外江梨园会馆的职责与功能

第四节 外江梨园会馆的制度建设

第五节 外江梨园行会制度对岭南本地班的影响

第九章 外江班与岭南皮黄声腔源流

第一节 有关粤剧本地班源流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江湖十八本”是考察声腔源流的有效途径

第三节 粤剧“江湖十八本”来自陕西的汉调二黄

第四节 汉调二黄实即早期秦腔

第五节 秦腔是岭南所有皮黄剧种的鼻祖

第十章 外江班与本地班的竞争与融合

第一节 外江班与本地班的分野

第二节 独树一帜的广东本地班

第三节 外江班与本地班的交流

第四节 外江班对本地班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岭南外江班碑刻资料辑录

后记

明清岭南外江班研究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黄伟。

得书感谢您对《明清岭南外江班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梁启超评历史人物合集·明清卷 电子书
梁启超著古今中外人物传记明清卷。
新石器时代的生计方式:基于岭南地区的分析 电子书
本书对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进行分区、分期和年代研究,据此建立起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框架。整合动植物和工具遗存等证据对框架内各个文化的生计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由广谱性采集渔猎经济到稻作栽培或专业渔猎经济的演变过程。最后与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生计方式的演变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新石器时代生计方式演变的共同规律和地区差异。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明清女性文人研究:以明清文坛“冯小青现象”为例 电子书
本书围绕明清之际的冯小青其人其事及产生的“冯小青现象”,讲述了明清时代女性文人创作的社会背景、女性文人的创作发展、男性文人对其创作的认同与赞扬。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分析中国传统家族组织的动态理论模型。
刘兴作事迹考一一明清鼎革之际辽东汉人的政治取向 电子书
刘兴祚是明末清初东北地区著名战将,同时也是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本书对刘兴祚进行分析,提出各种看法。包括:刘兴祚的个人情况;刘兴祚在后金的十三年;刘兴祚最后的选择;刘兴祚的评价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