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选择与钟摆式发展:新经济史视角下的阿根廷发展悖论

制度选择与钟摆式发展:新经济史视角下的阿根廷发展悖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阿根廷制度失败致危机,为中国发展提供借鉴。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新经济史视角考察了阿根廷独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揭示出阿根廷的危机主要是制度的失败,阿根廷的衰落的根源在于产权得不到政治制度保障。形式上的民主和市场经济并不必然带来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权力如何运作和政府的类型。阿根廷的特殊还在于这个国家几乎探索了发展中国家所有可能的制度选择,研究阿根廷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导言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的独特历程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理论综述

第一章 阿根廷发展进程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阿根廷发展进程的断裂

第二节 初级产品出口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局限性

第四节 外向型发展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局限性

第五节 基什内尔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局限

第二章 阿根廷制度变迁的初始制度禀赋

第一节 阿根廷的初始经济制度禀赋

第二节 阿根廷的初始政治制度禀赋

第三节 阿根廷的初始意识形态禀赋

第四节 基本制度在制度结构中的匹配性和独立性

第三章 阿根廷社会阶层结构的演进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第一节 断裂状社会的形成及其阶层结构

第二节 断裂状社会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第四章 阿根廷发展进程中国家制度和行为的演变

第一节 职团主义与“勾结型国家”的产生

第二节 制度性缺陷与易被集团“俘获”的国家

第三节 国家衰弱在阿根廷发展进程中的表现

第五章 阿根廷断裂状社会的治理策略

第一节 庇隆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

第二节 庇隆主义的发展与演变

第三节 庇隆主义的政治策略

第六章 结论:对阿根廷国家衰落的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 对阿根廷钟摆式发展的反思

第二节 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制度选择与钟摆式发展:新经济史视角下的阿根廷发展悖论是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姜涵。

得书感谢您对《制度选择与钟摆式发展:新经济史视角下的阿根廷发展悖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民间投资发展的制度安排与建议:吉林实践 电子书
本书从贯彻落实国家促进民间投资相关政策措施情况入手,对吉林省民间投资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和分析,深入地区及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力求找出制约吉林省民间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瓶颈,特别是对PPP助力民间投资发展的制度设计、法律风险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同时,结合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吉林省对口浙江省的契机,加强与代表性先进省份的对比研究,深入分析吉林省在促进民间投资领域仍存在的问题及整体投资环境、制度安排、政策支持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社会资本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为背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将社会资本因素作为影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入分析了社会资本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贸易机制,旨在说明我国在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社会资本存量的差异,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最终形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宏观经济的逻辑:经济史视角的观察 电子书
目前,国内经济史领域研究者对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掌握相对欠缺,这不仅有碍对经济史做深入的研究,也严重割裂了经济史与经济学之“源”与“流”的关系,更影响对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修正和补充。本书充分考虑从历史学领域迈过经济学门槛的难度,在满足合理性原则的基础上尽量通俗化,为非经济学专业背景的经济史研究者开一扇思路之窗。书中从经济学的基本范式出发,分10章介绍国民收入核算、消费与储蓄、投资理论、货币供给理论、货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中国二元经济转型 电子书
中国已从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但二元经济转型进程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二元反差,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决定了中国二元经济转型具有与先行工业化国家不同的特殊性。本书以制度变迁为视角,利用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来研究中国的二元经济转型,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二元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剖析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新媒体广告传播与发展研究 电子书
本书首先对新媒体广告概念、功能、特点、形式、创意等展开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广告的传播与发展;其次,通过对传统电视媒体广告的分析,与手机媒体广告、网络新媒体广告、户外新媒体广告等多种广告形式一定的对比,使受众对新媒体广告的传播与发展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再次,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植入式广告与互动广告进行了全面探讨;最后,编者就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等其他新媒体广告的传播与发展展开了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