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设计与民主发展

制度设计与民主发展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制度主义分析新兴民主国家发展,定量与定性混合法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当前比较政治学界前沿主流的制度主义分析法,考察政治制度的安排与新兴民主国家民主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论上运用了目前在美国比较政治学界刚刚兴起的定量与定性混合分析法,但定量分析奠定全文方法论基调。本书的基本结论建立在自1972年以来91个国家制度安排的一手数据分析基础上,无论从研究问题还是研究方法,都依照当前比较政治学前沿学术标准为参照而展开。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民主制度设计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

一 民主化理论、比较制度主义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

二 研究问题:权力分享制度与第三波民主政治发展

三 定性定量混合法(Nested Analysis):方法论的折中

四 各章内容

第二章 权力分享制度与民主发展的理论考量

一 作为政治制度的民主

二 权力分享与集中视角下的民主制度安排

三 理论演绎:权力分享制度与民主发展

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三波民主国家权力分享机制的量化展示

一 “第三波民主”:案例选择以及分析单位

二 量化权力分享的制度机制

三 分权机制的定量展示

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权力分享机制与第三波民主发展

一 理论假设:权力分享制度与民主发展

二 研究设计:因变量、自变量与模型

三 模型讨论

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权力分享机制与民主满意度

一 权力分享制度与民主满意度:文献梳理

二 权力分享制度与民主满意度:因果关系

三 因变量:民主的满意度

四 制度与民主满意度的多层级分析

五 分析与讨论

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权力分享制度的影响机制:贝宁与肯尼亚的对比分析

一 利普曼分析框架中的案例选择

二 案例的选择:贝宁与肯尼亚

三 肯尼亚民主:权力分享机制的缺失

四 贝宁民主:权力分享制度的力量

五 肯尼亚的政治改革

六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民主发展与制度设计无涉的国家:蒙古国与泰国

一 案例的选择:为什么选蒙古国与泰国?

二 政治精英与蒙古的民主

三 政治妥协缺失的泰国民主

四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制度设计与民主发展

一 民主制度设计中的权力分享:重要性与局限性

二 混合分析法之必要

三 对第三波民主国家比较制度研究的启示

四 结语:第三波民主发展及其未来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二 英文文献

三 其他

后记

制度设计与民主发展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祁玲玲。

得书感谢您对《制度设计与民主发展》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新治理:数字经济的制度建设与未来发展 电子书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互动共促、互为因果。数字经济发展既提升生产力,也调整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表现为一系列与数字经济相关的制度构建和变革。数字经济发展呼唤国家治理体系尤其是数字治理体系和制度体系的创新。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尤其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数字经济制度体系的构建,已跃升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领域一个重大命题。制度体系作为一定社会活动
民间投资发展的制度安排与建议:吉林实践 电子书
本书从贯彻落实国家促进民间投资相关政策措施情况入手,对吉林省民间投资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和分析,深入地区及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力求找出制约吉林省民间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瓶颈,特别是对PPP助力民间投资发展的制度设计、法律风险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同时,结合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吉林省对口浙江省的契机,加强与代表性先进省份的对比研究,深入分析吉林省在促进民间投资领域仍存在的问题及整体投资环境、制度安排、政策支持
案例指导制度的实践经验与发展完善 电子书
本书分为指导性案例遴选方式的实践经验及其完善、指导性案例文本编辑的实践经验及其完善、指导性案例参照适用的实践经验及其完善三部分,主要从制度实践运行的视角分析案例指导制度的完善方向。
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制度 电子书
本书从纵向考察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历程入手,揭示国际制度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产生的影响。书中具体内容是从国际安全制度、国际经济制度、国际人权制度和国际环境制度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剖析中国与西方主导下的国际制度之间的矛盾能否在和平发展的框架内得到解决。
校长专业发展的制度体系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政策文本视角梳理了校长专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从政策执行视角探究了校长专业发展制度体系的实施情况;基于人力资源流程理论、权力制衡理论和组织理论等,提出了需要补充的制度;基于职业生涯发展和制度理论,提出了需要修复的制度;通过补充与修复,完善了基于政策设计的纵横结合的制度体系;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重构了包括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在内的校长专业发展制度体系;通过重构,形成了体现多元化制度主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