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详细梳理和评价了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的研究现状,论证了“质料在实体生灭中不持存”。
内容简介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最核心也是最艰深的部分,在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质料、形式、实体等核心哲学观念,并对其做出了深入的探讨,进而发展出亚氏的本体论等学说。由于其所特有的理论源发性,该部分始终是国际亚氏哲学研究界的重点和难点。
其中,“质料”概念与他关于变化的理论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质料是在变化的语境中得到定义的。围绕着“质料在实体生灭中是否持存”,国际学界形成了两派意见,双方均有一流哲学家参与讨论,都举出了自己的文本依据。
本书以B.Jones 和W.Charlton 已有的工作为基础,论证了“质料在实体生灭中不持存”。
作者一方面爬梳了许多古希腊文献,另一方面研读了大量现代哲学家的研究成果,包括与本书意见向左的学术论著,全面而细致地从逻辑、文献依据等方面建立起自己的论证。
作者简介
作者曹青云,云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2012年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古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出版著作《流变与持存: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研究》、译著《亚里士多德与早期漫步学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一项,在中外文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流变与持存“西方古典学研究”总序
序
凡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背景与此书的计划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论质料与变化的联系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物理学》第一卷第七章的解释
第一节 对“持存”的意义的澄清
第二节 变化的三本原
第三节 《物理学》第一卷第七章的类比论证
第四节 变化的第一模型的两个问题
第三章 质料的持存与变化的连续性
第一节 “无中生有”与质料的持存
第二节 “变化是连续的”与质料的持存
第四章 “质料”概念的初步澄清
第一节 基体(□)与质料
第二节 “先在质料”与“共时质料”的区分
第三节 “从之而来者”与“质料”概念
第五章 质料与潜在存在者
第一节 质料的形而上学地位和存在的两种方式
第二节 的两种意义:力与潜在性
第三节 力、可能性与潜在性
第四节 潜在者在存在上的双重性
第五节 潜在者对目的的指向
第六节 质料在实体生灭过程中不持存的第一个论证
第六章 潜在性与现实性之关系
第一节 《形而上学》Θ6的类比与现实性和潜在性
第二节 第一潜在性和第二潜在性的区分
第三节 现实性对潜在性的三种优先性
第四节 “质料”概念的再次澄清
第五节 质料在实体生灭过程中不持存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论证
第七章 亚里士多德对变化的定义
第一节 《物理学》第三卷第一章、第二章的变化定义
第二节 不完备的变化与质料在实体生灭过程中不持存的第四个论证
第三节 对变化的第二模型和第一模型之关系的一些思考
第八章 形式与实体生灭过程中的持存者
第一节 实体生灭过程中必然有什么东西持存吗?
第二节 不被生成的形式与实体生成过程中的持存者
第三节 形式、第一本原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
第四节 全文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关系与功能性质料和构成性质料的区分
名词索引
亚里士多德原文引用索引
后记
流变与持存: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研究是201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曹青云。
得书感谢您对《流变与持存: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