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分析亚里士多德关于一般和个别的论述,试图解释他思想中的矛盾情况。

内容简介

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substance)是个最常见、很重要的概念。将本体作为一个哲学的概念进行分析,加以论证的,第一个人就亚里士多德。但是,正因为这是一个开始,亚里士多德自己对于究竟什么是本体,也还在探索之中。

在他的著作中,除了《范畴篇》外,主要是《形而上学》这本书,几乎有一半左右的卷章是讨论直接和本体有关的问题的。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论述并不是前后一致的。他在《范畴篇》的“ 本体”和在《形而上学》中所讲的,恰恰是相反的;即使在《形而上学》一书的各卷之间,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将他的这些思想加以整理,找出他思想发展变化的线索,这是哲学史工作者的任务。

本书企图在这方面做点粗浅的尝试,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关于一般和个别的论述,试图解释他思想中的这些矛盾情况。

作者简介

作者汪子嵩,著名希腊哲学史学家,学者。浙江杭州人,1921年出生。1945年于西南联大哲学系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是汤用彤、陈康等人的学生。1949-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担任过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总支书籍。1964-1987年任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辑、高级编辑、副主任。曾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研究会理事长。著有《希腊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等,合著有《希腊哲学史》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出版说明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提出本体概念?

第二章 本体是存在的中心

“不表述主体”和“不存在于主体之中”

“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

“个体性”和“变中的不变”

第三章 关于本体的问题

《形而上学》的结构

四因说

有关本体的一些问题

第四章 存在和本体

存在的几种意义

本体的几种意义

第五章 本体的原则和原因

事物的三种原则

三种本体和动因

一般和个别

第六章 理性——神是本体

第一动者

理性、善、神

理性的特征

第七章 作为“基质”的本体

本体是“第一存在”

关于本体的问题

质料不是第一本体

第八章 本质是本体

本质与偶性

本质属性

事物和本质

第九章 生成和本质

认识本质和制造事物

形式不是生成的

形式和质料在生成中的作用

第十章 本质和定义

定义的整体和部分

本质和具体事物

定义如何能是统一的?

第十一章 “一般”不是本体

论证“一般”不是本体

论证“理念”不是本体

个别事物是不能定义的

“一”和“存在”不是本体

形式是本体

第十二章 质料和形式

质料和形式的关系

形式和具体事物

最后的质料和最接近的质料

形式和质料的统一

第十三章 能力和可能

能或能力

可能和不可能

意志的作用

第十四章 现实和潜能

现实和潜能

现实先于潜能

真和假

第十五章 “数”和“理念”不是本体

对“数”的批判

“数”是一种抽象的存在

对“理念”的批判

第十六章 批判柏拉图学派的数论

几种不同的数论

对这些观点的批判

批判独立自存的“数”

这些批判的意义

本体的要素是个别还是一般?

第十七章 “数”不是本体的第一原则

相反的东西不能是第一原则

存在和非存在

第一原则和“善”

结论

唯物论还是唯心论

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

附录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是对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

后记

重印跋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是201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汪子嵩。

得书感谢您对《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判断与存在:海德格尔早期判断学说研究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海德格尔前期(1912~1935)的逻辑学作品,通过文本阐释来研究海德格尔判断学说的背景、发生、发展、结构与内容,以及它在海德格尔思想发展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它在西方判断理论史上的重要开创性意义,以及它带给我们当代人的思想启示。
当代中国学术史论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三部分:“专题论文”是著者根据“以问题为中心的思路”,对当代重要学术现象、重要学术争鸣、重要学术成果等所进行的多种专题研究;“学术评论”主要是著者对近些年学术界出现的不正之风、不端行为乃至学术腐败等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同时也有对学术界正面现象的肯定和评论;“学人访谈”是著者对当代著名学人陈平原、温儒敏、叶朗、王一川、王岳川、熊元义等的专题访谈,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上述著名学人近些年来学术研
清儒之道:清代学者关于儒家之道的探寻、论辩与践行 电子书
清代既是儒家学说的总结期,又是儒家文化的衰落期。这本书带你看清代儒学的发展与挣扎。
回到美自身的领域: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反思 电子书
本书通过对当代中国美学思想形态转变过程的历时性扫描,指出当代中国美学一方面在努力克服先前美学思想弊端,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对美产生新的误解,把美要么等同于认识,要么看作实践活动,甚至认为美是人的全部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出现了遮蔽美、悬置美和放大美的“非美化”现象。康德以先验批判的方式检视了人类的认识原则、伦理原则和情感原则,揭示出美与认识、美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美划边定界,成为后来西方美学的规
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 电子书
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的实践,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