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意义:语文学、世界文学和西方汉语观

汉语的意义:语文学、世界文学和西方汉语观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若要真正理解“汉语的意义”,就不得不了解西方汉语观及其影响下的“汉语的命运”。

内容简介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对汉语的认识构成了西方现代知识的一部分。本书从世界文学的思想谱系出发,论述了语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主要考察西方汉语观形成、发展、传播和扩散的过程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尤其重点关注它在西方思想史内部的承续,以及对现代中国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影响。通过将西方汉语观与中国语言文字改革运动联系在一起,作者发掘了现代语言思想和知识话语体系之间的联系,说明中国语言改革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不是孤立的、完全本土化的社会实践,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现象。汉语成为西方现代学术与现代中国文化之间接触的纽带和媒介,这就是“汉语的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童庆生,伦敦大学英国文学博士、英国科学院-国王学院(伦敦)博士后、哈佛-燕京研究员,曾任香港大学英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双聘教授,“百人计划”学科带头人,香港大学英文学院荣誉教授。研究领域:英国文学、世界文学,著作、编著(合编)八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缘起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语文学、世界文学和人文科学

1.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

2. 帕斯卡尔·卡萨诺瓦(Pascale Casanova)

3. 佛朗哥·莫瑞蒂(Franco Moretti)

4. “世界文学共和国”与“世界公民”

5. 人文科学和语文学(Philology)

6. 奥尔巴赫:语文学和世界文学

第三章 普世主义的政治:大众语、“原始语言”和汉语

1. 民族、现代性和罗曼语

2. 白话、大众语和民族文学

3. 罗曼司传奇和现代文学

4. 民族语言的标准化:分离还是统一?

5. “原始语言”的迷思

第四章 人造通用语、比较语文学和西方汉语观的形成

1. 传教士的发明

2. 完美的理性和不完美的语言

3. 语言乌托邦的回响:“基本英语”和世界语

4. 汉语形象的转变

5. “印欧语系”之谜和比较语文学

6. 世界的语文学:帝国主义和神秘主义

第五章 自我东方主义和汉语的命运

1. 传教士和汉语改革

2. 比较语文学和中国知识分子

3. 自我东方主义:想象和创造

4. 红色的语文想象:拉丁新文字

第六章 旅行的观念:重复、误读和传播

1. “剽窃”还是自我建构?

2. “误读”和想象:跨文化理解的伦理

3. 汉语观的美学:一个未结束的故事

4. 作为“事件”的汉语观

第七章 走向共同的文学

1. 奥尔巴赫:“个别的”和“普遍的”

2. 范式的转变:白话、小说和世界文学

3. 共同的文学之路

4. “世界”的“文学”

附录一 第三次年会演讲 1786年2月2日

附录二 论印度语言

参考文献

后记

汉语的意义:语文学、世界文学和西方汉语观是2019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童庆生。

得书感谢您对《汉语的意义:语文学、世界文学和西方汉语观》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汉语问题性照应语研究:以DRT框架下的汉语驴子句处理为例 电子书
本书系统介绍作为问题性照应语典型代表的“驴子句”现象的提出及解决方案,在对接现有汉语驴子句典型句型的基础上,构造适用于处理汉语驴子句的DRT框架,并在此框架下给出语义处理方案。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可被计算性需求越来越大,信息处理的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而自然语言的灵活性、丰富性、模糊性等特点,使得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要面临诸多挑战。自DRT框架开始的动态语义理论发展正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产物,而
汉语语法范畴间的互动机制 电子书
本选择语法中的疑问、比较、否定等几大基本范畴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汉语单音词的语素化研究 电子书
本书基于语言使用的视角,分别从词法、句法、语义等角度对汉语单音词的语素化进行了历时研究。词法研究中强调频率、语义是影响单音词语素化的重要因素,句法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单音词语素化时的去范畴化过程,语义研究主要考察了单音词在所属语义场中的地位变化及相关概念域的历时演变。最后,基于共时与历时的比较,探讨了单音词语素化的演变类型、阶段、难易度和动因等问题,并从构式化的视角论证了单音词语素化的演变性质。
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比喻研究 电子书
本书聚焦于真实语言中的比喻使用现象,在相对真实的话语交际环境下,借助于跨学科视角,探讨比喻的形成机制、存在方式以及应用规律,从而揭示比喻的本质特征,对话语中的比喻使用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以期从理论及实践上丰富和拓展现有的汉语比喻研究。
汉语空间极性词组配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汉语空间极性词与其他词语的组配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组配中出现的空位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挖掘了空位产生的原因并加以解释,有效地解决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趋向补语教学所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作者认为,空间极性词能否和其他词语组配,受到极性词自身的语义、组配词语的语义和整个结构的结构义的共同制约,部分空间极性词组配前的语义对立关系在与其他语言单位组配后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