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通俗小说“有诗为证” ,源远流长。
内容简介
中国通俗小说的生成受“史传”与“诗骚”两个传统的影响十分深远。具体的表现即是叙事作品引入诗歌的做法被通俗小说吸收、借鉴、发扬,并逐渐形成与西方小说有极大区别的“有诗为证”这一程式,成为中国通俗小说最显著的表现特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显著现象。本书立体化地讨论了这现象的动态发展过程、传播与影响及其内在本质。
作者简介
作者梁冬丽,女,广西百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方向为明清小说。著有《话本小说与诗词关系研究》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绪论 “有诗为证”:从被批判到被理解
第一章 叙事作品引诗通俗化——“有诗为证”的史学背景
第一节 从“君子曰”到“诗曰”:“有诗为证”的异形之质
一 《左传》“君子曰”的形式与功用
二 由引《诗》为主向引“诗”过渡
三 从随意称引到规则运用
四 “引诗以证事”的定型
五 开俗文学引诗风气之先
第二节 序例:篇首诗功能之前源
一 史传“序例”名实及其流变
二 序例功能对通俗小说篇首诗的启发
三 通俗小说篇首诗与正话关系对序例撰写结构的弘扬
第三节 颂赞:篇尾诗功能与形式之前身
一 史传论赞的出现与确立
二 通俗小说篇尾诗之形态功能与史传论赞之比较
三 史传论赞与通俗小说篇尾诗的融合点
第二章 抒情文学创作思维下移——“有诗为证”的诗骚传统
第一节 诗歌之兴与通俗小说引入故事方式的形成
一 诗歌之“兴”的功能与通俗小说开头的作用
二 诗歌之“兴”的程式与通俗小说开头程式的关系
三 通俗小说“兴”式开头的作用与意义
第二节 赋体结构与通俗小说结构序列方式的形成
一 辞赋篇章结构顺序及其通俗小说意义
二 通俗小说对赋“问答体”讲述者身影的凸显
第三节 诗歌美刺思想与通俗小说收束故事方式的形成
一 抒情诗歌“卒章显其志”传统的发展
二 通俗小说在形式上对“诗言志”传统的化用
三 在精神上化“诗言志”为小说以诗言志
第三章 通俗文学自身的演进——“有诗为证”的程式化
第一节 俗讲、变文散韵结合体制的影响
一 俗讲、变文散韵结合体制的产生
二 变文三段式结构对话本小说篇章布局的影响
三 变文段落划分与过渡方式对通俗小说分回套式的影响
第二节 变文入韵与结韵套语演变成“有诗为证”程式的过程
一 变文入韵套语的演变
二 变文入韵套语研究的意义
三 结韵套语的出现及其意义
第三节 韵文体裁及其功能演变与“有诗为证”的定型
一 敦煌变文韵文体裁的演变
二 敦煌变文韵文功能对通俗小说“有诗为证”功能定型与句式套语化的影响
三 敦煌变文人、事、物描写方式及其对通俗小说描写类诗词程式的影响
第四节 俗讲、变文影响通俗小说创作研究回顾
一 俗讲、变文对通俗小说“有诗为证”存在影响的观点
二 变文对通俗小说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四章 通俗小说“有诗为证”的流变
第一节 通俗小说篇首诗流变及其成因
一 通俗小说篇首诗嬗变
二 通俗小说篇首诗嬗变规律及其成因
三 通俗小说篇首诗功用
第二节 通俗小说篇尾诗流变及其成因
一 话本小说篇尾诗嬗变
二 章回小说篇尾诗的嬗变
三 通俗小说篇尾诗嬗变规律及其成因
第三节 通俗小说叙事方式转变与诗词征引
一 以诗议论、停顿、抒情、描写是通俗小说叙事的控制手段
二 诗词对通俗小说情节设置的作用
三 通俗小说叙事模式现代转变与诗骚精神的转用
第四节 通俗小说编创方式与诗词征引
一 文人参与小说编创对小说引入诗词的作用
二 书坊主、选家参与编创对小说引入诗词的作用
三 评点者参与编创对小说诗词引入的作用
第五章 通俗小说“有诗为证”的海外传播与影响
第一节 “暗渡陈仓”:日本汉文小说之“有诗为证”
一 日本小说“有诗为证”传统的引入
二 日本通俗小说的“翻案”与诗词征引
三 变异:日本通俗小说对“有诗为证”的接受
第二节 回归史传:越南汉文小说之“有诗为证”
一 中国通俗小说“有诗为证”与越南汉文小说的诗词引入
二 越南汉文小说“有诗为证”概况及发展历程
三 同中有异:越南汉文小说“有诗为证”的异域文化特色
第三节 “买椟还珠”:韩国汉文小说之“有诗为证”
一 引入与模仿:韩国汉文小说的引诗为证
二 韩国汉文小说诗词征引的削删与非程式化
三 词赋状物功能弱化、风格雅化
馀论 “有诗为证”的形式与实质
一 “有诗为证”的形式
二 “有诗为证”的实质
后记
通俗小说“有诗为证”的生成及流变是201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梁冬丽。
得书感谢您对《通俗小说“有诗为证”的生成及流变》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