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北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天理解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十八篇论文,分别以罗素、尼·古米廖夫、村上春树、威廉·燕卜荪等代表性作家和思想家为个案,详细分析了他们在中国的经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他们的著作在欧美、日本及全世界的影响。
作者简介
编者张西平,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欧洲汉学史的研究工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海外汉学研究
一
二
三
俄国的知华之旅与俄罗斯作家的中国记忆
一
二
尼·古米廖夫的中国情结
俄国文学中的中国:普希金
一、 普希金及其有关“中国”的创作
二、 普希金的成长过程和创作发展过程
20世纪初俄国知识界对中国的思考——从皮利尼亚克笔下的中国形象谈起
一、 皮利尼亚克笔下作为俄罗斯历史发展参照物的中国形象
二、 皮利尼亚克笔下象征俄罗斯文化中东方要素的中国形象
三、 “东方”在俄罗斯思想中的多义性
四、 结论
中英文化的碰撞与协商——解读威廉·燕卜荪“中国作品”中的文化、身份和种族问题
一
二
三
四
五
英国人的汉语观与中华文明的优劣说——17、18世纪旅华英国人对汉语的认识与评价
一、 对汉语词汇的认识和评价
二、 对汉语语音的认识和评价
三、 对汉语语法的认识和评价
四、 对汉语难易度的认识及其他
中国的图像与图像的中国——约翰·汤姆森与中国形象
一、 引言
二、 约翰·汤姆森的中国摄影之旅
三、 《中国和中国人民画报》与中国形象
四、 《中国和中国人画报》中的两大重要摄影类型
五、 光明与黑暗: 汤姆森眼中的晚清中国
六、 汤姆森的中国图像及其影响
罗素眼中的中国文化——读罗素的《中国问题》
论赛珍珠的英译《水浒传》
一
二
三
宇文所安辨异与求同的英译策略
一、 辨异的翻译策略
二、 辨异翻译策略对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的意义
三、 求同的翻译策略
四、 求同的翻译策略对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的意义
20世纪60—70年代法国“原样派”知识分子的中国观
一、 “原样派”的中国情结
二、 索莱尔斯《我为什么曾经亲近中国?》
三、 罗兰·巴特: 《中国怎么样?》
结语
论孟德斯鸠笔下的中国形象
一、 引言
二、 孟德斯鸠获取中国信息的途径
三、 孟德斯鸠笔下的中国形象
四、 关于孟德斯鸠笔下中国形象的考察
桂花之香——中国文化的韵味——记瓦列里·彼得罗夫的游记《关于中国的书》
一、 彼得罗夫其人及《关于中国的书》写作背景
二、 特别体验: 中国的人、气候和城市建筑
三、 关于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就是中国戏剧
四、 关于中国诗: 不可译之处
五、 关于中国文化: 独特但并不孤立于西方文化之外
芬兰人的中国形象启蒙
一、 历史背景
二、 传教士的报告
三、 马达汉
四、 中国文学作品的芬译本
五、 芬兰作家的中国之旅
多元文化的融合体——论村上春树笔下的在日中国人“杰”
一
二
三
四
清初来华耶稣会会士的儒学观——以《中国哲学家孔子》书中构建的“孔子”形象为例
一、 《序言》中对于儒学的基本评价
二、 西方的孔子像
Chinese Influences on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德日进中国回忆)
中国文化的域外解读是2013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西平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文化的域外解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