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石之心:夏目漱石的哲学与文学

漱石之心:夏目漱石的哲学与文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深入解读夏目漱石,探究其哲学和文学的精神内涵。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夏目漱石所处的时代背景、受到的哲学科学等思想的影响、在伦敦留学期间构思《文学论》的过程等方面,揭示出夏目漱石在政治体制、“自我”和伦理思想等层面的文学思想,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学理念和哲学思考。夏目漱石分析读者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创作理念,使其作品中蕴含着近代化以后的日本时代精神。

夏目漱石精神活动的主要内涵是哲学和文学,本书立足于此,为夏目漱石的作品提供了另一重角度的读法。

作者简介

作者赤木昭夫,生于193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历任NHK解说委员、庆应义塾大学环境情报学部教授、放送大学教授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章 《少爷》的讽刺

错失的主题

隐秘的暗号

线索:元老的行径

滑稽、讽刺与戏剧性的宣泄

在鲁庵、独步、四迷之后

“早晚会亡国”

第二章 明治时代的智识“连环”

七十五分与八十五分的答卷

变成“留声机”的学生

狩野亨吉的哲学学习会

黑格尔“正反合”的研究

明治时代的智识“连环”

第三章 在伦敦的构想

飞逝的两年

五次更换住所

纾解旅愁的书店、公园和自行车

伦敦社会阶层的缩影

漱石的“文学之素”与池田菊苗的“味之素”

读报、给寅彦的信

池田菊苗是文理兼修的“良识派”

读克罗泽的《文明与进步》

在伦敦的构想——回国之后的执笔计划

第四章 文学是时代精神的表现

世界文坛对漱石的高度评价

发端于托尔斯泰的艺术论

在艺术中将神流放

黑格尔哲学与文学的亲和性

文学通过意识的流通表现“时代精神”

用图解帮助思考

大塚保治的“同时构想”

《文学论》的构成

第五章 利己主义者的爱情

《从此以后》的“此”

带来自我意识的社会

三角关系=利己主义者

忍耐自我的孤独

第六章 我思之我在何方

孤独的螺旋式下降

我思之我在何方

站在“主体间性”的门口

晚年的哲学经历

在实验小说中系统性地验证《文学论》

第七章 《心》的阅读法

日本近代文学的代表作

描写嫉妒的心理小说之最

高等游民的“思想问题”

对“大逆事件”的隐晦控诉

“我”会如何回应先生的遗书?

“为时代精神殉死”的论争仍在继续

作家如何解读作家

大江健三郎对《心》的重读

作为“机械降神”的“则天去私”

通过“重读”进行展望

后记

漱石之心:夏目漱石的哲学与文学是2023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日] 赤木昭夫。

得书感谢您对《漱石之心:夏目漱石的哲学与文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时代长镜头.铺路石 电子书
本书来自一群保留、传承中华传统手艺的手工艺人,在新中国蓬勃发展期间,他们坚守自己的手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中借助人物故事,反映中华民俗事项。该书共分五部分,内容包括:时间走过;扬起风帆;跌宕起伏;栉风沐雨;生生不息。
性别视角下的天津文学与当代文化 电子书
本书以地域文学作品与当代文化现象为媒介,对性别理论进行了现实呈现。书中首先对女性主义的产生,以及黑人女性主义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进行了解读和阐释,是因为最初的女性主义思潮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的形成背景与中国女性的处境有颇多相似之处;其次,从性别理论视角对天津这一地域的代表作家作品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性别理论的视角对当代中国一些与性别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展现了诸多现象中所包含的性别矛盾。
柳永的情感世界与市民文学 电子书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柳永的市民文学观,通过柳永及其词诗文所表达的时代文化价值和艺术特点进行较全面论述;下篇试图对柳永现存全部词诗文所表达出来的市民文学观,进行简要释义。
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为重新审视改编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 电子书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创新工程项目自2012年立项以来,全体成员精诚合作,力图从转型期文学史研究、民间视角与经验研究、文学经验与价值研究、域外与本土深度互动四个层面,遵循社会史视野和思想史考察相结合的路径,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根本特征,从中淬炼出与20世纪革命大潮相伴而生的中国经验,以资当下中国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重建。本书是上述议题协同研究的第一次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