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转居社区转型及其治理

农转居社区转型及其治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农转居社区治理研究:创新概念和多元主体能力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从“体系—能力”视角对农转居社区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体系层面,主要从农转居社区转型的经济、组织、社会、文化四个层面展开论述。在能力层面从多元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发挥各自能力而形成的整体合力着手展开论述。本书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农转居的转型机制概念,即农转居的过程就是交换、转换、认同与融合的过程;提出农转居风险的“结构-过程”分析法;提出城中村居民的空间权利概念;提出失地老人养老支持体系内卷化概念;提出城中村群体利益分化概念。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简要述评

三 分析框架

四 理论基础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

(二)社会转型理论

(三)社会治理理论

五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法

(三)访谈法

第二章 农转居社区的空间生产

一 农转居社区的形成

(一)通过农民集中居住的方式

(二)通过城中村改制的方式

二 农转居社区的特点

(一)管理体制的交叉性

(二)人口构成的多样性

(三)人际关系的松散性

(四)社会治安的复杂性

(五)利益冲突的尖锐性

(六)公共服务的滞后性

三 农转居风险的生成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框架

(二)农民上楼风险的呈现

(三)农民上楼风险的生成逻辑

第三章 经济层面的转型与治理:产业转型与职业发展

一 产业转型与家庭经济转向

二 农转居社区居民的职业转型与发展

(一)杭嘉湖地区农转居社区居民就业和创业发展基本情况

(二)杭嘉湖地区农转居社区居民职业流动的特点

(三)杭嘉湖地区农转居社区居民职业转型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 农转居社区居民的职业认知与影响因素

(一)农转居社区居民对职业获得的认知现状

(二)农转居社区居民对职业获得的认知因子分析

(三)不同因子对农转居社区居民职业获得的影响分析

四 促进农转居社区居民职业转型与发展的路径

(一)重视农转居社区居民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加强对农转居社区居民职业认知的合理引导

(三)创新农转居社区居民的职业培训机制

(四)加大农转居社区居民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

(五)以产业发展带动农转居社区居民就业和创业

(六)拓展农转居社区居民的社会资本

第四章 组织层面的转型与治理:组织与制度变革

一 职能转换:从村委会到居委会

(一)组织架构上:按照城市社区设置组织结构和组织体制

(二)人员组成上:依据居民的居住状况和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设立

(三)功能上:由发展经济向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

二 角色转型:从村干部到社区基层管理者

(一)农转居社区基层管理者角色转型的必要性

(二)农转居社区基层管理者的角色期望

(三)农转居社区基层管理者角色转型面临的困境

(四)促进农转居社区基层管理者角色转型的对策

三 集体资产改制:以“政经分离”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框架

(二)“政经分离”治理行动的结构与功能要求

(三)“政经分离”治理行动的实践困境

(四)完善“政经分离”治理模式的基本路径

四 结语

第五章 社会层面的转型与治理:公共服务与社会整合

一 养老服务:以失地老人养老支持为例

(一)引言

(二)养老支持体系内卷化概念框架

(三)苏州农转居社区居民养老保障的基本经验

(四)苏州失地老人养老支持的内卷化

(五)苏州失地老人养老支持内卷化的根源

(六)破解失地老人养老支持内卷化的路径思考

二 医疗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例

(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本功能

(二)社区卫生服务站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

三 环境治理:以城中村整治与农转居社区物业“混改”为例

(一)城中村整治

(二)农转居社区物业混改模式

四 社区融合:城中村居民的利益分化与融合

(一)引言

(二)城中村居民利益分化的类型及特点

(三)城中村居民利益实现中的矛盾与冲突

(四)城中村居民差异共融的可能性

(五)促进差异共融的城中村治理新机制

五 社区赋权:城中村居民的空间权利与实现

(一)城中村治理的空间政治学

(二)城中村的空间利益分配结构模式

(三)城中村居民的空间权利表现

(四)城中村居民的空间博弈策略

(五)建立包容性城中村发展空间的思考

六 矛盾预防与化解:以网格服务外包与老娘舅志愿服务社为例

(一)农转居社区网格化治理的必要性

(二)数据采集与问题发现:以苏州康佳社区“三级网格”服务外包为例

(三)矛盾纠纷调解:以太仓伟阳社区老娘舅社会组织参与矛盾调解为例

第六章 文化层面的转型与治理:文化生活与文化建设

一 场域转换下的农转居社区居民文化转型及要求

(一)从乡土文化的“脱嵌”到城市文化的“嵌入”

(二)农转居社区居民的文化转型需要加强文化服务

(三)集中居住为农转居社区居民的文化服务提供了平台

二 农转居社区文化供给:以农家书屋与社区文化礼堂为例

(一)苏州市郭巷街道官浦社区农家书屋

(二)绍兴市马鞍街道镜海社区文化礼堂

三 农转居社区居民的文化消费状况

(一)引言

(二)农转居社区居民文化消费的基本情况

(三)影响农转居社区居民文化消费的因素分析

(四)结论

四 农转居社区居民的知识利用状况

(一)农转居社区居民知识利用的必要性与作用机制

(二)农转居社区居民的知识利用状况

(三)农转居社区居民知识利用存在的问题

(四)影响农转居社区居民知识利用的因素分析

五 完善农转居社区居民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一)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完善农转居社区公共文化设施配置

(二)以人的城镇化为目标,重视和发挥公共文化在新型城镇化中的支持作用

(三)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供给主体

(四)以需求为导向,实行公共文化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供给

(五)以新媒体为主要手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第七章 农转居转型机制与治理体系优化

一 农转居转型机制与治理结构

(一)农转居转型的机制

(二)农转居治理的主体结构

二 农转居社区治理的特点与难点

(一)农转居社区治理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

(二)农转居社区治理具有较强的转型特点

(三)农转居社区治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民市民化

三 农转居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主导色彩浓厚,多元共治格局尚未形成

(二)居民参与动力不足,社区自治功能弱化

(三)社会组织发育不足,力量发挥有限

四 农转居社区治理体系的优化路径

(一)在治理结构上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共治,优化农转居社区治理结构

(二)在治理内容上加强农转居制度创新与政策供给,完善制度体系

(三)在治理手段上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收集民意,提升服务精准度和居民满意度

(四)在治理战略上,要采用渐进城镇化模式,加强农转居的风险辨识与管控

第八章 农转居社区治理能力与提升路径

一 农转居社区治理能力的概念与意义

(一)农转居社区治理能力的概念

(二)农转居社区治理能力概念的意义

二 农转居社区治理能力的维度与表现

(一)政府及社区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

(二)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

(三)社会组织与市场组织参与服务的能力

(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

三 农转居社区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政府及其代理机构公共服务能力的因素

(二)影响社区居民自治能力的因素

(三)影响社会组织与市场组织参与服务能力的因素

(四)影响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的因素

四 农转居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提升基层政府与管理者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与参与能力

(四)提升社会组织与市场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农转居社区转型及其治理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叶继红。

得书感谢您对《农转居社区转型及其治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新型城镇化、乡-城人口迁移与社区转型 电子书
本书介绍新型城镇化阶段我国乡城人口迁移流动的重大转变、发展趋势及政策路径。
碎片整合:社区整体性治理之道(善政思想与治理创新) 电子书
深入探究中国城市社区如何提高自治水平。
改革在途: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创新及其扩散 电子书
本书以社会转型为背景,考察人口流动和城镇地域扩张对地方政府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行为产生的影响。
眼动追踪与中文阅读(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论丛) 电子书
本书就研究成果在深化中文眼动阅读模型的建构,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释。
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安全风险的演变与治理 电子书
本书是对我国农村日益复杂严峻的安全威胁的一次理论与实践上的回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原则,在“理论探源—一般性推论—实然描述—应然认知—实践举措”的层次架构下,运用文献分析、历史分析、系统分析、问卷调查和要素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安全风险的演变与治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