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博士论文改编:《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影响研究》,深入剖析现象、实证调查,提出克服之道。

内容简介

书稿《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之上修改而成的。该书稿站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角度,对当代中国的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表现和根源、基本主张和错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理分析,然后通过实证方法,考察了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了克服这种消极影响的理路。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实践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

一 社会伦理转型与道德问题

二 成为理论热点的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

三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与实践唯物主义

四 探寻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实践唯物主义分析框架

第一章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表现和根源

第一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主要表现

第二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社会根源

第三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思想根源

第二章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理论主张及其错误

第一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理论主张

第二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非实在论

第三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道德不可知论

第四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道德价值虚无论

第三章 实践唯物主义对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超越

第一节 道德规范的“非道德性”限度

第二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逻辑思维困境

第三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价值思维困境

第四节 对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逻辑和价值论超越

第四章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影响的表现

第二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影响的途径和原因

第三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影响的特点

第五章 克服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消极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宏观社会舆论层面: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理性

第二节 中观高等教育层面:强化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实践

第三节 微观个人发展层面:提升社会主义道德修养

结论

附录 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建森。

得书感谢您对《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规律研究(精装) 电子书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研究。
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研究 电子书
本书基于相对与绝对的关系视角,在全面挖掘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剖析历史与价值、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价值与评价等的关系问题,并从共时态角度将新康德主义的思想与同期学者的理论做横向比较,打开新康德主义价值论的对话空间;从历时态的角度开启新康德主义价值论与现代价值论对话的广阔空间,整合当代价值论的思想资源,加深对相对与绝对价值关系的理论意义的理解。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批判 电子书
本书共十二章,内容包括:卢卡奇存在论的早期定向与晚年转向、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定向及其存在论基础、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及其存在论视域、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马尔库塞通向“具体哲学”之路及其存在论视域批判等。
朱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电子书
本书从朱子的自由观、平等观、公正观、法治观、富强观、民主观、文明观、和谐观、爱国观、敬业观、诚信观、友善观十二个角度挖掘朱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把朱子文化加以诠释。
朱熹自然观与当代生态道德建设研究 电子书
本书通过对朱熹自然哲学思想进行梳理与研究,展示朱熹自然观在宇宙、生命、天人等方面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以朱熹自然观为切入点,研究其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解读朱熹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当代生态道德建设的价值意义;从生态视角出发,将当代生态道德建设与朱熹自然观、朱熹生态伦理思想联系起来加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