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特点,儒道哲学研究方法,宋明三教合一新趋势。
内容简介
该书结合中国哲学的特点对儒家与道家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探讨,指出必须注意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体用不二、形上与形下未分等特点。然后分五个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一)对儒家哲学的心性论特质进行了探讨,对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心性论特点做了分析和辨证,指出儒家天人合一的实质是道德心性论。(二)对道家和道教的哲学进行了探讨。对老子的道论及其内在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老子的现代文化价值进行了阐释。(三)对玄学的儒道合一特征进行了分析;对魏晋隋唐时期儒学与佛、道的交融会通进行了探讨。(四)对宋代哲学家张载等人的学术思想特征进行了研究。(五)对宋明三教合一的基本趋势和特点进行了有新意的探讨。
作者简介
刘学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道教研究所所长,陕西孔子研究会会长,陕西关学与实学研究会会长、陕西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副会长等,著有《中国哲学的历程》(1993)、《儒道哲学的阐释》(2002)等,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人文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刘学智 (作者),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自序(1)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思考
从哲学的本性看中国哲学
一、哲学的人文本性和功能:寻求意义、确立价值、提升境界、启迪智慧、锻炼思维
二、“本体—工夫”:更合乎哲学本性的思维范式
三、方法论检讨
中西融通: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主调
中国古代哲学没有不可知论传统
应在多维文化视野下治周秦汉唐史
第二章 儒学的道德心性论
儒家的“天人合一”:旨趣是道德心性论
一、传统儒家“天人合一”观的主流精神是“天人一体”
二、“一体”与“和谐”有着质的区别和哲学理路上的分野
三、传统转化中的方法论启示
从《礼记·儒行》看儒者的人格和精神境界
孟、荀人性学说及其同异
一、性:作为人的本质的“性”与作为人的自然属性的“性”
二、性善论:非真的事实判断与合理的价值取向
三、性恶论:一种伟大而片面的人性学说
四、人性善、恶论的简略比较
名理学与魏晋“四本才性”之辩
一、关于“才性同”
二、关于“才性异”
三、关于“才性合”
四、关于“才性离”
心性论与当代伦理实践
一、儒家心性论的历史进程和内在精神
二、明清实学对心性论的批判应该反省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道德建设与心性论认同
张南轩“儒佛之辨”刍议
一、儒佛立本虚实之辨
二、儒佛心性、理欲之辨
三、儒佛修养工夫之辨
第三章 《老子》的“道”论及其文化价值阐释
《老子》的“道”“德”范畴系列
一、“道”及其范畴系列
二、“德”及其范畴系列
《老子》“道”论的逻辑矛盾辨析
一、“道”论的内在矛盾
二、《老子》“道”论矛盾之成因试析
郭店楚简《老子》杂议
一、将竹简本视为较之今本更原始的完整的传本,此说根据不足
二、将《老子》传本视为简本─帛书本─通行本的演进逻辑,尚不一定能成立
三、简本摘抄取舍时是有其诠释体系的
四、简本并不绝对优于今本和帛书本
老子及道家学说的双重文化价值
一、老子哲学既创立了中国古代较早的宇宙生成论系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思维的重要渊源
二、老子及道家学说既是历代社会批判思想的理论基础、反传统的直接武器,同时又被当作“君人南面之术”而成为历代当权者调整治国方略的理论依据
三、老子及道家学说既迎合或助长了隐逸遁世的消极情趣,又为士阶层提供了一种实现精神慰藉的工具和人生的终极关怀
四、老子及道家学说既是道教和中国古代神秘文化的重要渊源或理论基础,同时也孕育了中国早期的科学思想,启迪了求真的科学精神
老子哲学体系的二重性及其历史影响
如何认识老子哲学的现代价值?
儒、道哲学生态观之比较
一、生态本体观之比较
二、生态价值观之比较
第四章 儒学与释、道的交融会通
玄学“天人”新义与人生哲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历史作用
一、魏晋时期的玄学并未取代儒学而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文化没有中断
二、东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纷争的局面只是打破了儒学的垄断,而没有动摇儒学的宗主地位, 从而保持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路向
三、在学术思想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经解和研习虽有起伏但绵延不断,并做出了贡献,从而使中国 文化传统借助儒学经籍得以延续和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振兴儒学的努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思想说要
一、名法之治与名理学
二、魏晋玄学及其特征
三、魏晋儒学的玄学化及南北朝儒家经学的分立
四、佛教盛传与佛教学术思想
五、道教的成熟与道教经学学术
六、儒、道、佛的纷争与交融
隋唐儒家学术思想之变迁
心性论:“三教合一”的义理趋向
一、“三教合一”理念的历史考察
二、“三教归一”:心性论
儒道释交融与理学的形成及特点
南传佛教概说
一、南传佛教的形成与流布
二、南传佛教的部派渊源
三、南传佛教的典籍及根本主张
四、南传佛教的学说及其思想特点
五、中世纪及近世南传佛教
六、南传佛教与中国及汉传佛教之交往
佛教空宗概说
一、形成及历史演变
二、空宗(三论宗)的主要思想及其特征
三、空宗之影响
第五章 张载及关学的思想特征与宗风
张载及其关学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走向探析
从张载及关学思想中汲取营养,努力提升大众人文素质
一、从“四为”获取使命意识和提升精神境界的深度启示
二、从“躬行礼教”的理论与实践中,获得遵纪守法意识的价值论启示
三、以“民胞物与”培养仁爱精神,提升人格境界
四、从“笃实践履”的品格,得到培养求实态度和实践精神的启示
五、以关学“崇尚气节”的品性,净化心灵,培养人格节操
关于张载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横渠易说与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气之生即是道是易”
二、“易乃是性与天道”
三、“穷神知化,与天为一”
张载与二程之关系略议
关学“洛学化”辨析
一、后张载时代关学的传承与关学的“洛学化”问题
二、从蓝田“三吕”看关学“洛学化”问题
三、从范育、苏及后期诸张载弟子看关学的“洛学化”问题
朱熹“中和新说”与关学关系探微
一
二
三
吕的经学思想及其关学精神
一、吕的经学思想
二、吕治经特点试析
敦本尚实,学贵自得——冯从吾的关学学风
一、“敦本尚实”,斥浮虚以倡实学
二、学“有主”、贵“自得”,方能“深造以道”
三、崇正辟邪,力变风气
四、践履严明,不易节操
李二曲的思想特征:心学义趣,关学学风
从关中“三李”看关学宗风
明清实学的思想渊源和基本特征
一、实学成因:远源与近因
二、实学的基本特征
张载及关学的历史地位、精神境界和人格节操
一、张载是理学史上的第一座思想高峰
二、张载“四为”的使命意识
三、“民胞物与”的胸怀和境界
四、关学学人的独立人格和气节操守
张骥《关学宗传》的学术史意义
关学思想史要略
一、关学史概说
二、关学的基本特征
三、张载关学的历史地位和现代意义
关学思想史·小识
附录:只因劳动成了他的习惯——悼二弟
后记
修订版后记
儒道哲学阐释是2018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学智。
得书感谢您对《儒道哲学阐释》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