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年第4辑总第21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年第4辑总第21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为哲学研究所。

内容简介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本问题、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当代价值,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道路等具体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同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本辑特稿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本灵魂

二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鲜明主题、宏伟目标、战略布局、发展理念和政治保证

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文本细节甄别、辨析与对马克思思想复杂性的理解

一 对黑格尔的嘲讽还是马克思本人思想的转向?

二 “普遍的个人的解放”还是“全人类的解放”?

三 “巴黎手稿”第一笔记本分栏写作的真正意图何在?

四 为什么要还原《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的交往”部分遗失的12页手稿的内容?怎样还原?

五 为什么必须紧扣《资本论》不同版本及其手稿的具体内容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

六 马克思是在什么意义上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新发展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一 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

二 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三 深刻把握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

哲学的当代困境与出路

一 当代哲学的两大困境

二 哲学摆脱困境的两条路径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运行机制研究

一 社会再生产

二 社会实践发展

三 人的发展图式

四 社会形态更迭

微观视域中的资本权力问题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唯物史观与资本权力批判

二 视域的转化:资本权力研究的微观向度

三 研究的深入:资本的微观权力及其权力经济学

四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概念三题

一 艾思奇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概念的背景

二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我见

论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联系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理论特性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道路的必然联系

三 坚持中国道路 凝聚价值共识

如何正确理解“两个决不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究

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人性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僵硬对接时期

一 《评李斯特》的逻辑前提

二 何种意义上的交换价值?

三 对劳动价值论理解的滞后并未阻止马克思客观现实逻辑的发展

从“资本一般”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试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 异化劳动理论

二 共产主义理论

三 人的类本质

四 美的规律

对“社会主义”的艰难求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恩格斯式阐释”

一 《费尔巴哈论》的写作意图和文本性质

二 《费尔巴哈论》的立论思路和论证逻辑

三 “恩格斯式阐释”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与文化发展理论研究

生态文明:以人为中心的绿色发展

一 “生态文明”是文明发展的最新阶段

二 以人为中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三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种新的价值观

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种价值观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价值观的意义

群众史观与群体智慧:企业构建预测性市场的决策哲学

一 群体参与预测的市场价格用作群体决策的原理

二 群体参与预测的价格市场用作决策的复杂性及反思

三 群体参与预测的价格市场的部署

四 结论

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路径探析

一 文化的大众化是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现实背景

二 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冲击下面临诸多挑战

三 努力发挥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

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视野中的意识形态工作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价值内涵

二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三 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意蕴,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结语

文明理念的培育价值及路径探析

一 文明理念的培育价值

二 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 文明理念的培育路径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公共性的现代危机

一 公共性缺失:现代意义危机的实质

二 公共性危机的原因透视

三 正确理解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关系

社会关系的媒介与权力的整体性

一 亨廷顿的提问

二 马克思与列宁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

三 社会关系的媒介

四 总结

辩证法的困惑:自然还是人?

一 辩证法的实质

二 认识论与唯物主义的分离

三 马克思方法的黑格尔基础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视野中的“个人”概念

引言

一 霍克海默的个人概念

二 弗洛姆的个人本质理论

三 马尔库塞的个人需求理论

结语

哲学评论

实践视角与休谟问题的创新性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年第4辑总第21辑)是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年第4辑总第21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9辑) 电子书
本刊原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2019年《论丛》改版为集刊,每年出版发行两辑,栏目重新进行精心设计,本辑为第9辑,主题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电子书
本书对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了梳理和阐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八辑) 电子书
本刊原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由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组织、筹划、编著。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总第2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主办刊物,本册是总第2期。
伦理与文明(第4辑)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伦理学研究在各个领域的最新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