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百年中国学术史,烙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生动而深刻的历史印痕构成了“学术中的中国”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说:“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百年中国学术发展,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伟大的自我革命与党领导的社会革命,进而聚合为中国独特历史和发展道路的理论表达。
本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时刻,以历史为经,以学术为纬,分觉醒年代、革命年代、建设年代、改革年代和新时代等五个阶段,撷取关键时刻、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力图勾勒出一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图谱。
作者简介
作者叶祝弟,男,江苏泰兴人,《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编审,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编辑学会学术期刊编辑分委会理事,曾获华东地区优秀主编、“上海出版人奖”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觉醒年代
从学术到政治:五四新青年派走向社会主义的精神路径
学术与政治:《新青年》“谈/不谈政治”的理念对抗
路径与理念:新青年派“谈政治”的思想谱系
思想与社会:“五四”思想启蒙的“现实”转向
行动与主义:新青年派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
结语
近代中国“真觉醒”的枢纽
“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与张力
危机时刻:20世纪20年代初的现实与思想困局
向何处去:重构过去与未来
余论:马克思主义何以回应时代问题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百年文本诠释与意义生产
《宣言》诠释样态:从报刊解读到多元化诠释
不同时期《宣言》诠释的主题与意义迁衍
《宣言》的诠释指向与意义功能
革命年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溯源:重思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大论战
论战的内涵与理论背景
论战的缘起与现实语境
论战的展开与收官
结语
从“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到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文化民族性理念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文化民族性理念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运用与升华
中国共产党文化民族性理念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继承与创新
文化自信:彰显中国共产党文化民族性理念在新时代已臻成熟
结语
“尽书生报国之志”
“尽书生报国之志”
战时学术佳作何以层出不穷
“组织”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统战与“学术中国化”运动
建设年代
“百家争鸣”的一次可贵的尝试
特殊的历史背景
热烈争鸣的焦点
座谈会的有益启示
余论
改革年代
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声
“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必须终结
由哲学突围开始的中国学术复苏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本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之判断
在实践中不断成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
革命实践中产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
将苏联模式绝对化导致法治进程曲折
思想解放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逐步成型
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了新时代法治体系建设与发展
生命历程、问题意识与学术实践
学者与学科:生命史与学术史的互嵌
生命历程与知识行动者的社会结构
双重变奏:知识分子的问题意识及其内在张力
场域决定观念:知青社会学家的学术实践
将生命史研究带回社会学史
价值观论题在中国:发端与演进
价值观论题在当代中国的发端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努力
价值导向:观照现实生活提出的新话语
余论
内化与外溢
语境变迁:市场崛起中的人文新潮
效用蝶变:社会转型的学术参与
未来发展:学术变迁与范式变革
新时代
“世界性百家争鸣”与中国学术的未来
中国现代哲学:融入世界哲学与参与世界性的百家争鸣
世界意义的进一步展现
历史展望:更深入地参与世界性的百家争鸣
数字时代人文学研究的变革与超越
引子:准备与形成阶段
现状:契合发展阶段
前景、挑战与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人类文明和国际形势新发展趋势最具人道主义情怀的战略回应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之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想的“未来社会”构想指引下形成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实践中逐步拓展而来的
伟大变革时代呼唤中国学术理论建构
两大跨越:理论建构的中国呼唤
两个起点:建构中国理论自觉
两种表达: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的分工
两种思维:由经验思维转化为理论思维
两种源流:从西方理论“消费者”到推进“自主性生产”
附录 《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暨《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全景扫描
开幕致辞
专刊暨征文成果发布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
后记
学术中的中国:1921-2021是202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叶祝弟。
得书感谢您对《学术中的中国:1921-2021》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