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意识形态:从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的生成

诗与意识形态:从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的生成

立即阅读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本书从历史和思想史演变的角度,考察了从西周之初到两汉时期诗歌功能的演变轨迹,以及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生成的过程,揭示了在这一时期诗歌功能、诗学观念与政治史、思想史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周人立国之后的意识形态建设角度阐释了诗歌在当时的重要政治意义。作者认为,西周至春秋之时,诗歌功能是在人神关系、君臣关系、贵族之间三种语境中递相转换的。“中篇”阐述了儒家话语系统在周人礼乐文化的基础上生成以及诗歌从官方话语向民间话语的转换过程。“下篇”具体考察了汉代士人阶层与君权集团之间“共谋”而建构大一统的国家意识形态的过程以及士大夫阶层作为社会“中间人”的诸特性,并揭示了《诗经》在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作者李春青,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专职研究员。国家级重点学科文艺学专业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国古代文论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关于作者

关于本书

导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

一、重建文化语境——文化诗学之入手处

二、尊重不同文类间的互文本关系——文化诗学的基本原则

三、在文本、体验、文化语境之间穿行——文化诗学的基本阐释策略

四、文化诗学的其他方法论问题

五、“古史辨”派《诗经》研究之反思

上篇 西周意识形态建构与诗之功用

第一章 西周初期的意识形态建构

第二章 诗产生的文化空间

第三章 周初至战国时期诗歌功能的演变轨迹

中篇 儒学话语霸权形成原因及儒家诗学的基本品格

第四章 中国古代士人乌托邦精神的原始生成

第五章 儒学话语霸权形成的文化逻辑

第六章 士人思想家的“立法”活动与儒家对诗歌功能的新阐发

第七章 士人乌托邦的诗性特征

第八章 关于“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下篇 汉儒的意识形态建构与汉代诗学的若干问题

第九章 士人与君权的共谋: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之轨迹

第十章 作为意识形态建构工程之重要部分的汉代诗学

第十一章 郑玄诗学

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附记

中华学人丛书

诗与意识形态:从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的生成是201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春青。

得书感谢您对《诗与意识形态:从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的生成》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神与诗:布岱族群交流的想象与重建 电子书
本书通过深描布岱族群重建族群交流传统方式的现象,聚焦于探索这一族群在仪式与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族群交流的诗性智慧,旨在寻找在现代性语境中族群交流的可能性。案例观察的重点在于阐释桥仪式、侬峝仪式与歌坡活动等三种仪式的族群交流行为。在作者看来,布岱人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建族群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取决于他们如何面对现代性而寻觅自己的诗性智慧。当神性与诗性汇聚成为一股敬畏交流、渴望交流的原动力之时,充满敬畏
南海回村:三亚回族的时空观念与社会实践 电子书
本书以中国社会呈现的“个体化”趋向为理论背景,通过对三亚回族的时空观念与社会实践的民族志写作,试图说明三亚回族消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向中个人与社会紧张关系的机制。
真与诗:意大利哲学、文化论丛 电子书
《真与诗》是一本意大利哲学、文化研究文集,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20世纪意大利产生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克罗齐、葛兰西、贝林格和帕累托的评传;着重阐述他们的理论思想,还介绍他们所处时代、在时代大潮中的活动、其文化背景及思想演进的轨迹。第二部分收录的是关于葛兰西、克罗齐、马基雅维利、布鲁诺、拉布里奥拉和蒙台梭利的学术论文以及对意大利学术名著的批评性评论。第三部分收录的学术性随笔涉及哲学、美学、文学、史学
文化视野的中国古代科技 电子书
从文化史的角度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状况的总结。
移民、市场与社会:清代以来小江地域文化的演变(清水江研究丛书(第1辑)) 电子书
本书以乡村集市的建立为切入点,讨论小江地区的移民对区域社会的运行、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地方社会结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