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引导:传统宗教“游移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适应与引导:传统宗教“游移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立即阅读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传统宗教“游移现象”探究中国化佛教在现代社会的表现、互动关系和发展趋势。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的是我国传统宗教在社会转型期发生、发展出的多元的社会“游移现象”。所谓传统宗教,指的是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大教,在研究中更加关注的是在唐代已完成“中国化”进程、具有独立自主品格的佛教。所谓“游移现象”,指的是传统宗教文化与现今社会多领域、多层面、多方面的互动关系、过程及其结果。传统宗教的社会“游移现象”,反映出我国传统宗教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时代化趋势,包容性、开放性特征,以及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维护国家利益、承担社会责任的时代特色。本研究其实也是透过宗教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这类现象,折射文明、文化的流动、影响及功能作用。简单地说,研究传统宗教“游移现象”的目的,是通过对宗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形式、类型特征、结构功能、运作机制及内在本质特征等现象的描述阐释,提出理论假设,从而能够为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提供理论及现实依据。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展相关的探讨,为本土宗教社会学研究发声、为宗教领域的社会治理献策,从而体现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文化感、社会感和使命感。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部分 导论 传统宗教“游移现象”研究设计与执行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设计

三 研究过程

第二部分 传统宗教“游移现象”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 社会学的视角

二 文化人类学的视角

三 宗教社会学的视角

四 传播学的视角

第三部分 传统宗教“游移现象”阐释

一 概念、特征及其本质

二 类型、特质及其形态分析

三 结构化要素及其动力

四 实践动因

第四部分 传统宗教“游移现象”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一:厦门国际佛事用品展览会

一 传统宗教的适应性发展:市场与传统宗教文化的互动实践

二 实地调查:厦门国际佛事用品展览会

三 小结与思考

典型案例二:周公庙会

一 传统宗教文化的社会价值:社会化与传统宗教文化实践

二 实地考察:周公庙会

三 小结与思考

典型案例三:玉佛寺网站

一 传统宗教文化发展新趋势:信息化与传统宗教文化实践

二 田野观察:上海玉佛寺网站及其发现

三 小结与思考

典型案例四:西安“对外交流”

一 传统宗教文化传播的国际趋势:全球化与传统宗教文化实践

二 典型案例:西安佛教/人文外交实践

三 小结与思考

典型案例五:“人间佛教”

一 传统宗教文化的现代呈现:现代化与传统宗教文化实践

二 典型案例:“人间佛教”与东林寺实践

三 小结与思考

典型案例六:少林寺商标注册与上市

一 宗教文化的治理实践:法治化与宗教文化实践

二 典型案例:少林寺商标注册、公司与门票之争

三 小结与思考

第五部分 传统宗教“游移现象”的功能与机制

一 传统宗教“游移现象”功能与机制的分析路径

二 传统宗教“游移现象”的社会功能

三 传统宗教“游移现象”发生的作用机制

第六部分 传统宗教“游移现象”带来的问题、风险与挑战

一 传统宗教“游移现象”引发的问题

二 传统宗教“游移现象”带来的风险

三 传统宗教“游移现象”给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

第七部分 传统宗教“游移现象”“两种取向”的合题

一 当前传统宗教“游移现象”的发展趋势

二 “实践取向”:宗教领域社会治理的原则与策略

三 “理论取向”:传统宗教“游移现象”的学术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适应与引导:传统宗教“游移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吴南。

得书感谢您对《适应与引导:传统宗教“游移现象”的社会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经济社会学研究(第四辑) 电子书
本书以金融社会学为主题,探讨了经济学的几个重要问题。
经济社会学研究(第六辑) 电子书
本书关注社会行为基础上的理论建模,收录了九篇论文,涉及领域包括:参照群体、偏好变迁、集体行动模型、网络行动模型、镶嵌式博弈模型等。
传统文化元素的品牌呈现方式与传播策略研究 电子书
本书运用案例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品牌中的呈现与传播方式,以及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并针对具体的品牌传统文化塑造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建议。在案例研究部分,作者通过多个典型案例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方式对消费者品牌认知产生的影响,以及企业该如何有效运用传播策略来构建品牌的文化意义,增强品牌的文化底蕴。
过程社会学 电子书
讨论当代社会学就不能不提到安德鲁·阿伯特的工作。好的社会科学著作必须足够有想象力。阿伯特从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料来源和实例中汲取了大量养分,并将其融合到令人惊叹的原创性、破坏性和丰富的分析中。对行动者和结果等基本概念的拷问,对序列和生态如何挫败因果论断的洞察力,在微观社会学的基础上重建宏观社会学的努力,以及对道德层面的开垦只是本卷的几个重要主题。本书既是一本好书,也是一项对社会科学家理解和开展其
海洋渔业捕捞方式转变的社会学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丛书) 电子书
深入分析市场和政策的力量是如何影响渔民的行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