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音乐化:媒介间性的理论与历史研究

小说的音乐化:媒介间性的理论与历史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探讨小说和音乐的交汇,是一部理论创新的研究范例。

内容简介

本书是音乐-文学媒介间性领域研究小说音乐化现象的开创之作,讨论了音乐如何在切实的意义上影响了小说的构思与创造。“上篇”是理论与概念的探讨,“下篇”则是个案例证与历史过程的梳理,构成了“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式研究方法的一个范例。

针对我们通常认为的小说中的音乐书写大多为“文学性”的描述,本书对小说音乐化的证据、辨别方法做了细致的分类和论述,还将这一现象放置在文学史的脉络中考察其音乐化功能,从而让爱乐者和文学爱好者认识到,小说的音乐化现象不仅是外在甚或是表面的“炫技”,而且是自觉的美学选择与文体探索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

作者维尔纳·沃尔夫(Werner Wolf,1955— ),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英语系主任、教授,媒介间性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文字与音乐研究协会(WMA)创始人之一,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先后在慕尼黑大学、英国坎特伯雷大学、法国图卢兹大学学习,1984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慕尼黑大学。研究领域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功能、文学与其他媒介(尤其是音乐与视觉艺术)研究。

主要专著有《18世纪法国悲剧中感伤主义的起源与形式》(1984)、《叙事艺术中的审美幻觉与幻灭》(1993)、《小说的音乐化:媒介间性的理论与历史研究》(1999)、《媒介间性研究论集》(2018)等,主编及合编“文字与音乐研究”“媒介间性”系列丛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缘起

中译本序一

中译本序二

致谢

1 引言

上篇:理论 音乐与文学的可比性;媒介间性与文学/小说音乐化的特殊例子

2 音乐与(叙事)文学的主要异同

2.1 音乐与文学的可比性

2.2 音乐与文学能指的异同

2.3 音乐与文学在所指与意义问题上的异同

2.4 (叙事)文学音乐化理论的后果

3 “媒介间性”:定义、类型及相关术语

3.1 “媒介”、“跨媒介”和“媒介间性”

3.2 “外显的”或直接的与“隐蔽的”或间接的媒介间性与其他的类型区分

3.3 显性“讲述”或主题化与隐性“展示”或效仿作为隐蔽媒介间性的基本类型

3.4 媒介间性与互文性作为“符际”[intersemiotic]形式

3.5 媒介间性与元-美学/元媒介自反性

4 音乐-文学媒介间性与文学/小说的音乐化:定义与类型

4.1 小说的音乐化的定义

4.2 音乐-文学媒介间性形式与可从媒介间性一般类型推导的音乐化文学/小说的定位

4.3 文学/小说中的显性音乐主题化形式:文本的、类文本的与语境的;一般与特殊的主题化

4.4 文学/小说中的隐性效仿音乐形式:“文字音乐”[word music],对音乐结构与想象内容的类比,一般与特殊的效仿与“以文述乐”[verbal music]的问题

4.5 通过联想引用唤起声乐的形式

5 如何在阅读时识辨音乐化小说

5.1 识别音乐化小说的证据类型和标准

5.2 斯特恩的《项狄传》——一部“音乐小说”?

下篇:历史 英语文学中小说的音乐化: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学前史与跨媒介试验

6 小说音乐化前史:从18世纪到浪漫主义音乐的美学地位上升

6.1 从“语言主导音乐”到“音乐从语言(与文学)中解放”

6.2 从18世纪起音乐在美学评价中的上升及其主要原因

7 浪漫主义小说的音乐化:德·昆西之《梦的赋格》

7.1 梦及其主题含义

7.2 音乐化的证据

7.3 对赋格结构的类比与从传统故事讲述的偏离

7.4 试图音乐化的小说的功能

7.5 19世纪文学音乐化试验语境中的《梦的赋格》

8 现代主义小说的音乐化I: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的“塞壬”插曲

8.1 小说试图音乐化历史的第一个高潮:现代主义

8.2 “塞壬”:主题化层面上的音乐化证据

8.3 模仿音乐I:“塞壬”插曲作为“前奏和赋格”?

8.4 模仿音乐II:对音乐微观结构的类比与“塞壬”中的文字音乐

8.5 试图音乐化的“塞壬”插曲的功能

9 现代主义小说的音乐化Ⅱ:伍尔夫的《弦乐四重奏》

9.1 作为跨媒介作者的伍尔夫

9.2 《弦乐四重奏》中的音乐-文学媒介间性形式

9.3 《弦乐四重奏》的音乐化功能

10 现代主义小说的音乐化Ⅲ:赫胥黎的《点对点》

10.1 赫胥黎“对位”小说中菲利普·寇勒斯的“小说音乐化”的跨媒介计划与实现

10.2 巴赫、贝多芬与《点对点》的音乐化功能

11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音乐化I:贝克特的《乒》

11.1 小说试图音乐化历史的第二个高潮:后现代主义

11.2 贝克特与音乐

11.3 《乒》——一部音乐化了的小说?

11.4 《乒》可能音乐化的功能层面

12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音乐化II:伯吉斯的《拿破仑交响曲》

12.1 《拿破仑交响曲》:上下文、文本证据与音乐化的主题化

12.2 《拿破仑交响曲》中(第二“乐章”)模仿音乐的技术:赋予语言叙述以交响乐的形貌

12.3 《拿破仑交响曲》音乐化的功能

13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音乐化III:夏希波维奇的《赋格》

13.1 夏希波维奇作为后现代主义者及《赋格》音乐化的证据

13.2 故事及其被作为语言赋格阅读的可能

13.3 《赋格》的赋格结构的功能

14 结语

参考文献

原典(小说)文献

二手文献

索引

小说的音乐化:媒介间性的理论与历史研究是2022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德] 维尔纳·沃尔夫。

得书感谢您对《小说的音乐化:媒介间性的理论与历史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窗外享乐——音乐聆听的只言片语 电子书
一部不可多得的音乐欣赏指南,帮助你理解各个时代和文化中的音乐。
刘慈欣科幻小说与当代中国的文化状况 电子书
本书为“刘慈欣科幻小说与当代中国的文化状况”研讨会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丛书学理与诗意的探寻 电子书
本书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全面而系统地收录了安徽大学教授、博导、评论家赵凯自2000年至今撰写并发表的文学评论文章45篇。赵凯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理论研究的专家,这部评论集的文章主要针对安徽本土的文艺现象有感而发,正是作者着眼于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文学研究和批评中的成果展现,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深刻的历史意味。收录的评论文章曾陆续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批判的理论与方法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第一部从“史料批判”角度讨论现代文学史料的论著。
“尚情”思潮的生命审美研究:晚明人情小说的“理”与“欲” 电子书
本书以晚明时期的人情小说为研究对象,以个体生命存在为逻辑起点,通过“情”的演变,即从“情欲”的觉醒到“欲”的泛滥,再到“理”的回归,展现生命的内向探索过程。以生命存在为视角对晚明文化的考察,展现了儒家正统意识形态与世俗大众文化的对立与融合的过程。在理与欲、感性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一系列矛盾中,个体生命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即一种审美与伦理的统一,既是历史问题,也是建构当代社会的新的意识形态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