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及其保护利用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及其保护利用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深度分析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误区,论述价值体系原则,并提出对策。

内容简介

本书分析了我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有关遗产性质、资源性质、成本、属性、外在性、权属、远近利益、政府角色、受益主体、利用目的等十个重要理念上的误区,以及由此导致的商业化、城镇化、人工化、超载化等现状问题,探讨其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学等深层次原因。研究了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和系统特性,提出了我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普遍原则,探讨了我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具体对策。

作者简介

作者陈耀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插图

内容提要

“山水自然丛书”第一辑 “自然生态保护”编委会

序一

序二

自序

第一章 概论

1.1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体系

1.1.1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体系

1.1.2 本书的研究重点

1.2 显著的成绩与堪忧的问题

1.2.1 取得的主要成绩

1.2.2 堪忧的问题

1.3 政府的重视与现实的无奈

1.4 对遗产价值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及其特性

2.1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概念

2.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2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价值体系

2.2 本底价值

2.2.1 科学价值

2.2.2 历史文化价值

2.2.3 美学价值

2.3 直接应用价值

2.3.1 科学研究

2.3.2 教育启智

2.3.3 山水审美

2.3.4 旅游休闲

2.3.5 实物产出

2.4 间接衍生价值

2.4.1 产业发展

2.4.2 社会促进

2.5 遗产价值体系的特性

2.5.1 类型的多样性——全面认识

2.5.2 要素的有机性——整体保护

2.5.3 系统的层次性——保护为先

2.5.4 发展的阶段性——有序演替

2.5.5 主体的差异性——统筹兼顾

2.5.6 利用的公平性——永续利用

第三章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因由

3.1 表象问题

3.1.1 错位的开发

3.1.2 超载的利用

3.1.3 低下的效益

3.1.4 多头的管理

3.1.5 多样的破坏

3.2 深层因缘

3.2.1 异化的思潮——哲学的解释

3.2.2 认识的偏差——社会学的解释

3.2.3 公地悲剧——经济学的解释

3.2.4 权力失衡——行政管理学的解释

3.2.5 监管失效——法律上的解释

第四章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原则

4.1 严格保护本底价值 ——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

4.1.1 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内涵

4.1.2 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关系

4.2 适度利用直接应用价值 ——综合效益原则

4.2.1 功能综合利用

4.2.2 产品综合开发

4.2.3 产业综合发展

4.3 大力开发间接衍生价值 ——催化效应原则

4.3.1 间接衍生价值作用的特点

4.3.2 空间结构关联效应

4.3.3 产业发展乘数效应

第五章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5.1 一个主线 ——科学的区域发展观

5.2 两个核心 ——遗产地经济的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

5.2.1 遗产地经济的概念

5.2.2 遗产地经济的空间布局划分

5.2.3 遗产地经济的空间消长规律

5.2.4 遗产地经济空间布局的原则

5.2.5 遗产地经济的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5.2.6 遗产地门内经济的发展

5.2.7 遗产地门外产业的发展

5.2.8 遗产地域外产业的发展

5.3 三个层次 ——点、线、面

5.3.1 历史的真实体现——景点的保护

5.3.2 布局的景位指向——服务网点的布局

5.3.3 合理的城镇体系——居民点的发展

5.3.4 动物迁徙的通道——生态走廊

5.3.5 内外有别的纽带——道路交通线

5.3.6 强制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5.3.7 健全的管理机制——管理层面

第六章 实例研究 ——大理的启示

6.1 苍山-洱海风景资源形成的区域自然文化背景

6.1.1 自然背景

6.1.2 人文背景

6.2 苍山-洱海风景资源的价值体系

6.2.1 本底价值

6.2.2 直接应用价值

6.2.3 间接衍生价值

6.3 苍山-洱海风景片区现状存在的几个重点问题

6.3.1 旅游开发区问题

6.3.2 城镇建设问题

6.3.3 违背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景区景点建设问题

6.3.4 旅游问题

6.3.5 矿产开发问题

6.3.6 整体生态环境问题

6.3.7 管理体制问题

6.4 苍山-洱海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的主要对策

6.4.1 正确的认识

6.4.2 健康的城镇化道路

6.4.3 科学的城市空间结构

6.4.4 合理的功能分区

6.4.5 详细的整治规划

6.4.6 深层次的价值利用

6.4.7 建立统一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及其保护利用是201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耀华。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及其保护利用》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聆听陇原的自然音符 电子书
本书从陇原大地入手,分别介绍了神秘森林、苍茫草原、浩瀚荒漠、醉美湿地、沙海绿洲、陇上梯田和珍稀物种等内容,旨在全面反映甘肃省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让广大读者认识一个多彩的陇原大地和这片土地上生存的生物,同时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有着很好的社会意义。
神奇的自然法则 电子书
本书分为宇宙法则、伟大的思想法则、吸引力法则、因果法则、富足法则、信念法则、大自然的平衡法则、法则成就未来8个法则,包括宇宙法则的诠释、宇宙会实现你的愿望、宇宙会给你想要的等内容。
中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1978~2018) 电子书
改革开放40年,既是中国经济腾飞的40年,也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在曲折中前行的40年。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本书旨在总结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历史进程,提炼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就和经验,探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参考和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图鉴 电子书
本书共收录了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的大型真菌142种,隶属于40科,77属。书中提供了各物种的生态照片、主要形态特征描述、生境、采集地、应用情况及经济价值等信息。
治理与养护: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电子书
本书在介绍国际上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可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