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发光二极管制作技术:由芯片至封装

白光发光二极管制作技术:由芯片至封装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白光发光二极管制作技术:由芯片至封装》由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日本等众多研发专家撰写,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涵盖发光二极管沉积与金属电极制作技术、封装材料(含荧光粉、胶材与散热衬底)及应用白光LED等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氮化物发光二极管沉积制作技术、高亮度AlGaInP四元化合物发光二极管沉积制作技术、发光二极管电极制作技术、紫外光及蓝光发光二极管激发的荧光粉介绍、氮及氮氧化物荧光粉制作技术、发光二极管封装材料介绍及趋势探讨、发光二极管封装衬底及散热技术、白光发光二极管封装与应用、高功率发光二极管封装技术及应用。

  本书可供LED工程技术人员、大学高年级学生、LED制造与照明设计的相关人员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刘如熹,中国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研究领域:

  研究纳米材料的合成、分析及应用;

  白色发光二极管使用的荧光粉材料研发;

  燃料电池与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材料的研发;

  具穿隧磁阻与庞磁阻新材料的研发;

  新高温超导材料的研发。

  所获荣誉:

  1989年获国家青年奖章及工研院科技成果个人贡献奖;

  1995年获第四届国家发明银牌个人奖;

  1998年获杰出青年化学奖章

  1999年台湾大学理学院教学优良奖

  2004年台湾大学学术研究奖-研究贡献奖

  工作学习经历:

  1981年东吴大学学士;1983年台湾清华大学硕士;1990年台湾清华大学博士;1992年英国剑桥大学博士。

  1983年至1995年任工业技术研究院工业材料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正研究员及主任;1995年至1999年任台湾大学副教授;1999年迄今任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

章节目录

第1章氮化物发光二极管沉积制作技术

1.1引言

1.2MOCVD的化学反应

1.3衬底

1.3.1蓝宝石(Al2O3)

1.3.26H-碳化硅(SiC)

1.3.3硅衬底(Si)

1.3.4其他衬底

1.4GaN材料

1.5P型GaN材料

1.6氮化铟镓氮化镓(InGaNGaN)材料

参考文献

第2章高亮度AlGaInP四元化合物发光二极管沉积制作技术

2.1引言

2.2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系统

2.3AlGaInP的外延生长

2.3.1原料的选择

2.3.2AlGaInP的MOCVD外延生长条件

2.3.3AlGaInP系列LED外延生长中的N型和P型

掺杂

参考文献

第3章发光二极管电极制作技术

3.1引言

3.2LED芯片制程说明

3.2.1常用制程技术简介

3.2.2芯片前段制程

3.2.3芯片后段制程

3.2.4芯片检验方法

3.3高功率LED芯片的制备工艺发展趋势

3.3.1高功率LED芯片的发展方向

3.3.2高功率LED芯片的散热考虑

参考文献

第4章紫外线及蓝光发光二极管激发的荧光粉介绍

4.1引言

4.2荧光材料的组成

4.3影响荧光材料发光效率的因素与定律

4.3.1主体晶格效应

4.3.2浓度淬灭效应

4.3.3热淬灭

4.3.4斯托克斯位移与卡萨定律

4.3.5法兰克-康顿原理

4.3.6能量传递

4.4荧光粉种类概述

4.4.1铝酸盐系列荧光粉

4.4.2硅酸盐系列荧光粉

4.4.3磷酸盐系列荧光粉

4.4.4含硫系列荧光粉

4.4.5其他LED用的荧光粉

参考文献

第5章氮及氮氧化物荧光粉制作技术

5.1引言

5.2氮化物的分类和结晶化学

5.2.1氮化物的分类

5.2.2氮化物的结晶化学

5.3氮氧化物氮化物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和发光特性

5.3.1氮氧化物蓝色荧光粉

5.3.2氮氧化物绿色荧光粉

5.3.3氮氧化物黄色荧光粉

5.3.4氮化物红色荧光粉

5.4氮氧化物氮化物荧光粉的合成

5.4.1高压氮气热烧结法

5.4.2气体还原氮化法

5.4.3碳热还原氮化法

5.4.4其他方法

5.5氮氧化物氮化物荧光粉在白光LED中的应用

5.5.1蓝色LED =-赛隆黄色荧光粉

5.5.2蓝色LED 绿色荧光粉 红色荧光粉

5.5.3近紫外LED 蓝色荧光粉 绿色荧光粉 红色荧光粉

参考文献

第6章发光二极管封装材料介绍及趋势探讨

6.1引言

6.2LED封装方式介绍

6.2.1灌注式封装

6.2.2低压移送成型封装

6.2.3其他封装方式

6.3环氧树脂封装材料介绍

6.3.1液态封装材料

6.3.2固体环氧树脂封装材料介绍

6.4环氧树脂封装材料特性说明

6.5环氧树脂紫外线老化问题

6.6硅胶封装材料

6.7LED用封装材料发展趋势

6.8环氧树脂封装材料紫外线老化改善

6.9封装材料散热设计

6.1无铅焊锡封装材料耐热性要求

6.11高折射率封装材料

6.12硅胶封装材料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章发光二极管封装衬底及散热技术

7.1引言

7.2LED封装的热管理挑战

7.3常见LED封装衬底材料

7.3.1印刷电路衬底

7.3.2金属芯印刷电路衬底

7.3.3陶瓷衬底

7.3.4直接铜键合衬底

7.4先进LED复合衬底材料

7.5LED散热技术

7.5.1散热片

7.5.2热管

7.5.3平板热管

7.5.4回路热管

参考文献

第8章白光发光二极管封装与应用

8.1白光LED的应用前景

8.1.1特殊场所的应用

8.1.2交通工具中应用

8.1.3公共场所照明

8.1.4家庭用灯

8.2白光LED的挑战

8.2.1白光LED效率的提高

8.2.2高显色指数的白光LED

8.2.3大功率白光LED的散热解决方案

8.2.4光学设计

8.2.5电学设计

8.3白光LED的光学和散热设计的解决方案

8.3.1LED封装的光学设计

8.3.2散热的解决

8.3.3硅胶材料对于光学设计和热管理的重要性

8.4白光LED的封装流程及封装形式

8.4.1直插式小功率草帽型白光LED的封装流程

8.4.2功率型白光LED的封装流程

8.5白光LED封装类型

8.5.1引脚式封装

8.5.2数码管式的封装

8.5.3表面贴装封装

8.5.4功率型封装

8.6超大功率大模组的解决方案

8.6.1传统正装芯片实现的模组

8.6.2用单电极芯片实现的模组

8.6.3用倒装焊接方法实现的模组

8.6.4封装合格率的提升

8.6.5散热的优势

8.6.6封装流程的简化

8.6.7长期使用可靠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9章高功率发光二极管封装技术及应用

9.1高功率LED封装技术现况及应用

9.1.1单颗LED芯片的封装器件产品

9.1.2多颗LED芯片封装模组

9.2高功率LED光学封装技术探析

9.2.1LED的光学设计

9.2.2白光LED的色彩封装技术

9.2.3LED用透明封装材料现况

9.2.4LED用透明封装材料发展趋势

9.3高功率LED散热封装技术探析

9.3.1LED整体散热能力的评估

9.3.2散热设计

参考文献

白光发光二极管制作技术:由芯片至封装是2015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

得书感谢您对《白光发光二极管制作技术:由芯片至封装》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5G无线网络及关键技术 电子书
1. 5G属前沿技术,本书内容领先业界,全面介绍5G相关技术。 2. 本书集合业界领先通信企业在5G方面的全新研究成果,内容深入、丰富。 3.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移动通信研究,此前出版过3本移动通信相关图书。
5G无线网络技术与规划设计 电子书
《5G无线网络技术与规划设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领域的专家邬贺铨院士作序并推荐。 《5G无线网络技术与规划设计》书中有8章内容,各内容单独成章节,可以有的放矢;本书特点是每章节都有一张彩色的内容概览图,读者可以对5G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更有层次感,架构感,对深入了解全书的内容更有把握。 《5G无线网络技术与规划设计》是一本以5G技术和通信协议为基础,从理论分析到规划设计建设实践的工具书。书中对5G无线网关键技术、空口物理层协议,基站覆盖、容量基本能力分析,基站设备的发展演进,无线网络规划、设计,室内覆盖系统方案都有详细的介绍。 《5G无线网络技术与规划设计》一书的作者均在项目一线从事无线网规划、咨询、设计多年,有非常丰富的工程项目经验,本书与市场中的同类书相比,更侧重于理论结合工程实践,从系统参数到原理实现,从通信设备到工程建造都有详细介绍,无论是参与过5G试验网,还是初次接触5G的人员均可受益,均可强化自己的通信系统知识,掌握基本的5G技术,收获颇丰。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多接入边缘计算(MEC)及关键技术 电子书
本书结合未来5G网络演进趋势全面讨论了5G移动边缘计算(MEC)及相关关键技术,内容涵盖5G网络需求与架构、MEC应用场景及需求分析、MEC系统架构及部署组网策略、以及MEC系列关键技术,包括本地分流、缓存与加速、网络能力开放、移动性管理、固移融合、计算任务卸载等不同层面。本书可供具有一定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通信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读物。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5G空口特性与关键技术 电子书
5G一线的通信专家力作; 内容基于3GPP R15标准; 对3GPP标准的制定过程有详细介绍。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大规模天线波束赋形技术原理与设计 电子书
本书作者在大唐电信集团长期从事多天线波束赋形技术研究开发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与丰富经验,能够从工程技术与标准化角度为读者提供深入独到的见解。同时,东南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相关领域的资深学者也作为部分章节的负责人参与了撰写工作,进一步从理论层面增强了此书的参考价值。 此前,业界没有对大规模天线原理和工程应用进行系统阐述的书籍,适应将到来的5G研究和应用热潮。国际标准化组织目前正在开展5G标准制定工作,我国也将在2020年部署5G网络。 本书体现了国内在大规模天线波束赋形技术领域中“产、学、研、用”紧密协作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