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清代巴县婚姻档案研究:多种婚姻形式及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代四川巴县的婚姻档案为中心,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婚姻中常例婚、童养婚、退悔婚等多个方面的情况。不仅如此,还针对某些具体的婚姻形式做了仔细的分类、研究与反思,如童养婚,按被夫家虐待、被夫家休退、与夫家不睦几种讨论了女方在夫家的生活状况,并就兴讼的原因与知县的审断作了更深层次的讨论。婚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进入婚姻市场的择偶者,根据自身条件和家庭背景,选择配偶资源,完成婚姻匹配。这批巴县婚姻档案,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夫妻之间、婆媳之间、亲家之间、亲生父母与养父母之间、出嫁女儿与娘家之间以及邻里亲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研究清代巴县婚姻家庭关系的第一手史料。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巴县婚姻档案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巴县婚姻档案的史料价值
第三节 巴县婚姻档案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巴县婚姻档案的文种
第一节 状、票
一、状
二、票
第二节 契约、庚帖
一、契约
二、庚帖
第三节 拦词、投词、回词
一、拦词
二、投词
三、回词
第四节 罚帖、节略
一、罚帖
二、节略
第二章 巴县婚姻档案的语言和称谓
第一节 语言——以供词为例
第二节 语言——以退婚文约为例
第三节 称谓——以契约文书和诉讼文书为例
第三章 巴县婚姻档案中的官代书戳记与画押
第一节 官代书戳记
一、有无官代书戳记是案件是否受理的重要条件
二、官代书戳记的样式
三、官代书戳记在状纸中的位置
第二节 画押
第四章 巴县婚姻档案所呈现的抱告制度与诉讼实态
第一节 抱告制度在巴县婚姻诉讼中的实践
一、与抱告有关的状式条例
二、抱告的类型及诉讼中的各种实际情况
三、“老幼”的具体呈现
四、抱告与诉讼当事人的关系
五、抱告窃名告状:抱告才是真正的告状人
第二节 “好讼”与“无讼”之争
第五章 童养婚档案研究
第一节 童养媳被出抱的原因
一、母亲改嫁或亡故
二、父亲亡故
第二节 童养媳在夫家的生活状况
一、童养媳被夫家虐待
二、童养媳被夫家休退
三、童养媳与夫家不睦
第三节 兴讼的原因及知县的审断
一、童养媳被嫁卖
二、童养媳私逃或被拐逃
三、夫家发生重大变故
第四节 对童养婚研究状况的反思
一、研究中心均集中在女性身上,缺乏对童养婚中男性主体的研究
二、立论基础是女性的悲惨形象,忽视对具有反抗精神的个体的研究
三、对童养婚中“恶婆婆”的关注度较高,缺乏对娘家角色的研究
第六章 退悔婚档案研究
第一节 尚未成配而退悔
一、女方退悔
二、男方退悔
第二节 已经成配而退婚
一、女方退婚
二、男方退婚
三、因诉讼而退婚
四、和离
第三节 对退婚文约的思考
一、退婚文约的稿本
二、对退婚文约的真实性质疑
三、退后图索是发生诉讼的主要原因
第七章 嫁卖生妻档案研究
第一节 拐卖与嫁卖之风盛行
第二节 嫁卖生妻的三方
一、嫁卖之人
二、买娶之人
三、被嫁卖之人
第三节 诉讼的原因及知县的审断
一、诉讼的原因
二、控案的主体
三、知县的审断
第八章 孀妇再嫁档案研究
第一节 守节与再嫁——矛盾的选择
一、孀妇守节可能面临的问题
二、官府对孀妇再嫁的态度
第二节 孀妇再嫁之主婚人
一、夫家主婚
二、娘家主婚
三、孀妇自己主婚
第三节 孀妇及再婚对象
一、再嫁与丧偶的间隔时间
二、子女的境遇
三、再嫁为妻或为妾
四、再婚对象
第四节 诉讼的原因及知县的审断
一、与前夫家有关
二、与后夫家有关
三、与婚嫁对象不符合要求有关
四、知县的审断
第九章 犯奸档案研究
第一节 犯奸案件涉及的相关因素
一、年龄、婚姻与子女
二、身份与职业
三、犯奸男女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私通原因
一、在婚通奸
二、寡妇通奸
三、未婚通奸
第三节 知县的审断
一、对奸夫的处理
二、对奸妇的处理
三、奸生子女的安置
四、相奸不得为婚
第四节 对犯奸案件审断的思考
一、一般不予重复惩罚
二、知县误判、错判后的处理
第十章 卖娼档案研究
第一节 卖娼妇女的基本情况
一、身世
二、年龄与婚姻
三、籍贯
第二节 卖娼原因
一、夫家逼娼
二、刁拐为娼
三、买良为娼
第三节 卖娼场所
一、在私人营业场所卖娼
二、在妇女自家卖娼
第四节 控案主体及知县的审断
一、控案主体
二、知县的审断
结语
第一节 巴县婚姻档案的形式和内容特点
第二节 对清代档案整理和利用的思考
参考文献
清代巴县婚姻档案研究是202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张晓霞。
得书感谢您对《清代巴县婚姻档案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