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报告.2022:助力经济回归潜在增长水平

中国金融报告.2022:助力经济回归潜在增长水平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国金融报告2022》揭示中国金融形势,展望2023年发展,提供金融工作对策。

内容简介

《中国金融报告2022》以“金融助力经济回归潜在增长水平”开篇,分为14个部分,从全球变局下的汇率决定和汇率制度、资本属性与银行风险、国有上市公司估值的典型特征与提升路径、房地产金融新变化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房地产金融新变化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系统性金融风险与现代金融监管、发展账户制个人养老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引导数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路径、数字人民币促进中小微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支持创新性企业发展、金融支持创新研究、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新市民普患金融、双碳目标与转型金融发展等角度,指出货币金融政策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总基调,助力稳住了经济基本盘,经济增长有望回归潜在增长水平。报告回顾了2022年中国金融形势并展望2023年发展调整以及金融工作重点,提出了金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对于我国制定金融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各章节作者

序言 既要遏制脱实向虚 也要遵循金融规律

主报告金融助力经济回归潜在增长水平

一 2022年国内外宏观金融形势回顾

(一)全球宏观金融形势

(二)国内宏观金融形势

二 专题:促进房地产、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与金融业扩大开放

(一)稳定房地产预期,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转型

(二)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三)夯实基础“练好内功”,实现金融市场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三 2023年国内外宏观金融展望

(一)全球宏观金融形势展望

(二)国内宏观金融形势展望

(三)政策建议

第一章利率平价视角下的汇率决定与人民币均衡汇率

一 汇率决定理论的研究进展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

(二)利率平价理论

(三)基于开放宏观模型的汇率决定理论

(四)汇率决定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 利率平价的偏离

(一)CIP偏离

(二)UIP偏离

三 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平价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制度安排

(二)人民币利率平价

四 结论与启示

第二章虚拟资本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一 制度背景、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一)制度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分析

二 虚拟资本在银行体系中的持股特征

(一)研究方法

(二)时间趋势

三 资本属性影响银行风险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二)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结果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三章国有上市公司估值的典型特征与提升路径

一 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估值的比较分析

(一)静态比较

(二)动态比较

二 国有上市公司估值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关于国有企业低估值的理论解释

(二)国有企业低估值的现实原因

三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与国有企业估值

(一)传统企业估值方法比较

(二)成熟市场估值体系一致性分析

(三)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目的

(四)新估值体系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五)估值体系是改造还是重构

四 关于国有上市公司提升估值的对策建议

(一)确保国有上市公司独立性,充分重视和防范上市公司平台化倾向

(二)平衡好信息披露与信息安全的关系

(三)尽快完善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机制

(四)引导市场投资者使用经ESG调整的估值指标

第四章房地产新模式的构建及金融支持

一 房地产旧模式为什么不可持续

(一)房地产旧模式的主要特征

(二)旧模式不可持续的原因

二 房地产新模式的构建

(一)新模式构建的需求侧分析: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转变

(二)新模式构建的供给侧分析:土地供给的结构性问题

(三)房地产新模式:内涵与构建方向

(四)新旧模式转换应渐进推行

三 金融支持房地产新模式的构建

(一)中美地产融资的差异

(二)房地产金融的转型方向

第五章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加强现代金融监管

一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进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涵

(二)时间维度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威胁

(三)空间维度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威胁

二 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金融监管短板

(一)重大领域风险应对待深化

(二)混业经营监管体制待厘清

(三)新型系统重要性监管待完善

(四)外部负面因素处置待提高

三 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

(一)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二)优化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三)构建金融功能监管政策体系

(四)健全金融科技常态化监管机制

(五)优化跨境金融监管

第六章 发展账户制个人养老金:国际经验和中国设计

一 账户制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中国方案

(一)账户制个人养老金的含义

(二)中国的账户式个人养老金

二 账户制个人养老金建设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IRA

(二)英国SIPP

(三)英国ISA

(四)德国Riester和Rürup

(五)日本iDeCo

(六)加拿大RRSP

(七)澳大利亚Superannuation

(八)智利强制IA

三 账户制个人养老金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覆盖拓展

(二)投资高效

(三)信息透明

(四)监管严格

(五)账户连通

(六)养老服务

第七章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现状、政策效果与建议

一 推行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的现实背景

(一)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养老基金面临支出压力显著增大

(二)劳动力人口的跨区域流动加剧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区域性不平衡

(三)养老保险“高缴费率-高缺口”的特征阻碍全国经济均衡发展

(四)三重压力下,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保值增值持续承压

二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施情况

(一)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现路径

(二)中央调剂制度/全国统筹制度的运行情况

三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政策效果

(一)缓解区域性养老基金收支不平衡的效果分析

(二)对基金收缴的影响分析

四 政策建议

第八章引导数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路径与对策

一 数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理论路径

(一)降低服务门槛,扩大居民消费

(二)改善资源配置,优化投资结构

(三)畅通要素流动,促进创新创业

(四)助推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效率

(五)增强风险分担,提高经济韧性

二 数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目标

(一)创新风控模式,纾解小微企业

(二)支持多元场景,赋能ESG发展

(三)深化金融服务,推进共同富裕

(四)引导资源流向,助力乡村振兴

三 数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数字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数字鸿沟问题显现

(二)数据安全与治理问题突出,增加消费者权益保护难度

(三)金融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市场秩序亟须规范

(四)金融风险不确定性加大,可持续性发展有待评估

(五)“创新-稳定”权衡难度提升,需要转变监管模式

四 引导数字金融更好支持实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金融协调发展

(二)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三)构建数字金融伦理治理体系,促进科技向善

(四)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数字金融有序发展

(五)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增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六)推广公益金融活动,提升消费者风险意识

第九章数字人民币赋能中小微金融服务

一 数字人民币及其赋能中小微金融服务现状与进展

(一)数字人民币发展现状与运行态势

(二)数字人民币支持中小微金融服务现状与进展

二 数字人民币赋能中小微金融支持政策机理

(一)数字人民币政策支持与强化功能

(二)数字人民币赋能中小微金融服务逻辑与机理

三 数字人民币赋能中小微金融服务措施与实践

(一)数字人民币促进中小微金融服务具体措施

(二)数字人民币促进中小微金融服务案例分析:小微信贷资产证券化

四 结构性中小微支持政策中数字人民币应用问题与挑战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章破解创新型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难题

一 股权融资破解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在逻辑

(一)创新型中小企业资本构成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二)创新型中小企业资本构成与银行信贷存在冲突

(三)创新型中小企业资本构成与股权融资天然匹配

二 股权资金供给结构性失衡制约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

(一)二级市场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不高

(二)一级市场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规模不足

(三)股权资金支持创新性中小企业存在结构错配

三 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国际经验

(一)德国银行体系支持创新性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经验借鉴

(二)以色列YOZMA支持创新性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借鉴

四 引入政策性金融构建长期股权资金平台

(一)总体思路

(二)初步设想

(三)监管政策

第十一章 金融支持创新研究:政府引导基金视角

一 文献回顾:政府引导基金的功能

二 国内政府引导基金运行机制:特征事实

(一)国内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国内政府引导基金当前发展概况

(三)政府引导基金的资金来源

(四)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机制安排

(五)政府引导基金的退出

(六)国内政府引导基金支持创新的评价体系分析

三 国内政府引导基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出路

(一)政府部门对产业和科技创新统筹规划能力有待提高

(二)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存在同质化竞争,存在潜在的产能过剩风险

(三)政府引导基金存在“不敢投”的问题

(四)退出机制单一,对私人社会资本的潜在挤出效应

(五)政府引导基金与地方政府官员更迭周期不一致

第十二章 完善创新发展机制 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一 创新发展的基本机制与“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要义

(一)创新的内涵

(二)创新的基本机制

(三)“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核心要义

(四)金融如何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中更好发挥作用

二 中国“科技—产业—金融”循环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从科技到产业的循环不畅

(二)金融对“科技—产业”循环的支持力度不足

三 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国际经验

四 政策建议

第十三章新市民普惠金融服务需求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 新市民普惠金融服务的现实描述

(一)数据说明与基本特征描述

(二)新市民普惠金融服务的现状描述

二 新市民普惠金融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金融排斥视角

(一)新市民金融排斥类型和排斥程度的界定

(二)新市民金融排斥程度的基本事实

(三)变量选取及说明

(四)计量策略与结果分析

三 新市民普惠金融服务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瓶颈

四 优化新市民普惠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

第十四章 “双碳”目标下的中国转型金融发展

一 转型金融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

(一)内涵

(二)与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的概念辨析

(三)发展背景

(四)产品类型

二 转型金融的特点

(一)资源配置

(二)风险管理

(三)信息提供

三 国内转型金融实践进展

(一)初步探索转型金融政策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

(二)陆续推出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为高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

四 国内转型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转型金融顶层设计不健全,标准体系不统一

(二)现有产品体系不健全,难以形成竞争力

(三)信息披露机制亟须完善,缺乏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

(四)资金对接不畅通,政策激励机制缺位

(五)公正转型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社会矛盾隐患

五 转型金融支持“双碳”目标实现的展望

(一)推进转型金融配套体系建设

(二)加快转型金融市场机制建设

(三)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四)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五)推动公正转型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金融报告.2022:助力经济回归潜在增长水平是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晓晶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金融报告.2022:助力经济回归潜在增长水平》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转型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电子书
本书主要研究俄罗斯与中东欧等转型国家的金融发展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联系、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金融脆弱性等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述评;其次,对转型国家的金融发展进行分析和比较,并以全球金融危机为断点考察危机前后转型国家金融结构的演进过程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再次,对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的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重构进行了讨论;最后,探究了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核心表现形式
中国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电子书
本书分专题从不同侧面剖析了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揭示我国“消费不足”的根源,探讨消费与投资变化普遍规律,并介绍各国消费模式可借鉴之经验,提出建立消费政策体系的政策思路。
全球核能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 电子书
本书分五篇,内容包括:核能发展战略篇、高质量建设和运营篇、数字化转型发展篇、高质量创新发展篇、专题报告、结语。
中国供应链发展报告(2022) 电子书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大国博弈、产业与科技变革、通货膨胀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传统的以资本为主导的供应链在逐渐瓦解,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来推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受地域冲突等影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大幅度上升,给经济稳定发展带来极大挑战,“卡链”“断链”现象频发。《中国供应链发展报告(2022)》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剖析供应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