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得到独家首发】一本书呈现精彩的心理学世界。明白自己,理解他人,看穿谬误,你的世界将会不同。
内容简介
作为一本畅销30多年、广受赞誉的经典心理学教材,本书以通俗易懂和内容全面闻名,集结了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以及神经科学、情绪和临床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结晶,深入分析了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和当代事件,敢于面对有争议的话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本书从身体、环境、思维和感觉、个人发展、健康和障碍等几个方面进行组织架构,将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能满足读者对人类本性的好奇,也能为读者提供必要的思维工具,帮助他们区分事实与虚假信息或伪科学,成为更知性、更理智的人,从而更好地工作与生活。
无论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教师、从业者,还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其他读者,都能从本书中受益。
作者简介
作者卡罗尔·韦德,斯坦福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美国心理学会教务部主席,美国心理学会和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会员。曾在圣迭戈梅萨学院担任10年的心理学教授,现在马林学院和多米尼加大学任教。
韦德就批判性思维和加强心理学教育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写作和演讲,与塔佛瑞斯合著了《心理学》《观点心理学》《最长的战争:观点中的性别差异》。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插图
推荐序 心理学没那么神秘,但也并非常识!
译者序 借鉴吸收,助力更好的心理学未来
投入这门课
第一章 什么是心里学
1.1 心理学、伪科学和危险的常识
1.1.A 什么是心理学
1.1.B 什么不是心理学
1.2 心理学中的批判性思维
1.2.A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1.2.B 批判性思维步骤
1.3 心理学史:从不切实际到心理学实验室
1.3.A 现代心理学的先驱
1.3.B 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1.4 心理学观
1.4.A 心理学主要观点
1.4.B 心理学中的性别、种族和多样性
1.5 心理学家做什么
1.5.A 心理学研究
1.5.B 心理学实践
总结:什么是心理学
1.1 心理学、伪科学和危险的常识
1.2 心理学中的批判性思维
1.3 心理学史:从不切实际到心理学实验室
1.4 心理学观
1.5 心理学家做什么
第二章 心里学家如何做研究
2.1 是什么使心理学研究科学化
2.1.A 精确并且依赖实证证据
2.1.B 怀疑论
2.1.C 愿意做出“有风险的预测”
2.1.D 透明度
2.2 描述性研究:建立事实
2.2.A 寻找样本
2.2.B 案例研究
2.2.C 观察性研究
2.2.D 测试
2.2.E 调查
2.2.F 跨文化研究
2.3 相关性研究:寻找关系
2.3.A 测量相关性
2.3.B 相关性的注意事项
2.4 实验:寻找原因
2.4.A 实验变量
2.4.B 实验条件和对照条件
2.4.C 实验的优点和局限性
2.5 评估结果
2.5.A 描述数据
2.5.B 推论统计
2.5.C 解释发现
2.6 遵循伦理规范
2.6.A 研究人类的伦理
2.6.B 研究动物的伦理
总结:心理学家如何做研究
2.1 是什么使心理学研究科学化
2.2 描述性研究:建立事实
2.3 相关性研究:寻找关系
2.4 实验:寻找原因
2.5 评估结果
2.6 遵循伦理规范
第三章 基因、进化和环境
3.1 揭开基因的神秘面纱
3.1.A 人类基因组
3.1.B 表观遗传学
3.2 基因的相似性
3.2.A 进化与自然选择
3.2.B 人类的先天特征
3.3 人类遗产:求爱和交配
3.3.A 进化与性策略
3.3.B 对进化观的批判性思考
3.4 基因的差异性
3.4.A 遗传力的含义
3.4.B 遗传力的计算
3.5 人类的多样性:以智力为例
3.5.A 基因与个体差异
3.5.B 群体差异问题
3.5.C 环境与智力
3.5.D 先天与后天的交互作用
总结:基因、进化和环境
3.1 揭开基因的神秘面纱
3.2 基因的相似性
3.3 人类遗产:求爱和交配
3.4 基因的差异性
3.5 人类的多样性:以智力为例
第四章 脑与神经系统
4.1 神经系统:基本模型
4.1.A 中枢神经系统
4.1.B 周围神经系统
4.2 神经系统中的通信
4.2.A 细胞的类型
4.2.B 神经元的结构
4.2.C 神经产生:神经元的诞生
4.2.D 神经元如何相互通信
4.2.E 神经系统中的化学信使
4.3 绘制脑
4.3.A 操纵脑与观察行为
4.3.B 操纵行为与观察脑
4.4 脑之旅
4.4.A 脑干与小脑
4.4.B 丘脑
4.4.C 下丘脑及脑垂体
4.4.D 杏仁核
4.4.E 海马
4.4.F 大脑
4.4.G 大脑皮层
4.5 脑的两个半球
4.5.A 割裂脑:分裂的房子
4.5.B 两个半球:协作还是对立
4.6 灵活的脑
4.6.A 经历与脑
4.6.B 文化与脑
4.6.C 脑有性别差异吗
总结:脑与神经系统
4.1 神经系统:基本模型
4.2 神经系统中的通信
4.3 绘制脑
4.4 脑之旅
4.5 脑的两个半球
4.6 灵活的脑
第五章 感觉和知觉
5.1 我们的感觉
5.1.A 不同感觉的谜题
5.1.B 测量感觉
5.1.C 感觉适应
5.1.D 没有知觉的感觉
5.2 视觉
5.2.A 我们所看到的
5.2.B 观察世界的一双眼睛
5.2.C 为什么视觉系统不是一台照相机
5.2.D 我们如何看到颜色
5.2.E 构建视觉世界
5.3 听觉
5.3.A 我们听到了什么
5.3.B 听世界的一对耳朵
5.3.C 构建听觉世界
5.4 其他感觉
5.4.A 味觉:美味的感觉
5.4.B 嗅觉:对气味的感觉
5.4.C 皮肤感觉
5.4.D 疼痛的秘密
5.4.E 内部环境
总结:感觉和知觉
5.1 我们的感觉
5.2 视觉
5.3 听觉
5.4 其他感觉
第六章 意识与睡眠
6.1 生物节律:体验之潮
6.1.A 昼夜节律
6.1.B 心境和长时节律
6.2 睡眠节律
6.2.A 睡眠阶段
6.2.B 我们为什么睡觉
6.3 探索梦的世界
6.3.A 关于梦的解释
6.3.B 评价梦的理论
6.4 催眠之谜
6.4.A 催眠的本质
6.4.B 催眠理论
6.5 改变意识的药物
6.5.A 药物分类
6.5.B 药物的生理作用
6.5.C 药物的心理作用
总结:意识与睡眠
6.1 生物节律:体验之潮
6.2 睡眠节律
6.3 探索梦的世界
6.4 催眠之谜
6.5 改变意识的药物
第七章 学习
7.1 经典条件反射
7.1.A 在旧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反射
7.1.B 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
7.1.C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究竟学到了什么
7.2 现实生活中的经典条件反射
7.2.A 学会喜欢
7.2.B 学会恐惧
7.2.C 解读味觉好恶
7.2.D 对医疗措施的反应
7.3 操作性条件反射
7.3.A 激进行为主义的诞生
7.3.B 行为的结果
7.4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
7.4.A 反应的重要性
7.4.B 斯金纳:人类与神话
7.5 现实生活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7.5.A 惩罚的利与弊
7.5.B 奖赏的问题
7.6 学习与意识
7.6.A 潜在学习
7.6.B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总结:学习
7.1 经典条件反射
7.2 现实生活中的经典条件反射
7.3 操作性条件反射
7.4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
7.5 现实生活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7.6 学习与意识
第八章 记忆
8.1 寻找记忆
8.1.A 测量记忆
8.1.B 记忆模型
8.2 记忆的三箱模型
8.2.A 感觉登记:转瞬的印象
8.2.B 工作记忆:记忆的笔记本
8.2.C 长时记忆:记忆的存储系统
8.3 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8.3.A 神经元和突触的变化
8.3.B 记忆从哪里产生
8.3.C 激素、情绪和记忆
8.4 我们怎样记忆
8.4.A 编码、复述和提取
8.5 我们为什么会忘记
8.5.A 遗忘机制
8.5.B 童年期失忆:失踪的岁月
8.5.C 关于压抑说的争议
8.6 重构过去
8.6.A 记忆的产生
8.6.B 记忆虚构的条件
8.6.C 受审的目击者
总结:记忆
8.1 寻找记忆
8.2 记忆的三箱模型
8.3 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8.4 我们怎样记忆
8.5 我们为什么会忘记
8.6 重构过去
第九章 思考和智力
9.1 思考:用我所知
9.1.A 认知的要素
9.1.B 思考的意识性有多强
9.1.C 问题解决与决策
9.1.D 理性推理
9.2 理性推理的障碍
9.2.A 夸大不可能之事
9.2.B 避免损失
9.2.C 偏见和心理定势
9.2.D 克服认知偏见
9.3 测量智力
9.3.A 测量无形之物
9.3.B 智商测试
9.3.C 智力要素
9.3.D 动机、努力工作与智力上的成功
9.4 动物心智
9.4.A 动物智力
9.4.B 动物与语言
9.4.C 对动物思维的思考
总结:思考和智力
9.1 思考:用我所知
9.2 理性推理的障碍
9.3 测量智力
9.4 动物心智
第十章 主要动机:食物、爱、性和工作
10.1 动机和饥饿的动物
10.1.A 动机的定义
10.1.B 体重生物学
10.1.C 环境对体重的影响
10.1.D 身体成为战场:饮食失调
10.2 社会性动物:爱的动机
10.2.A 爱的生物学
10.2.B 爱的心理学
10.2.C 性别、文化和爱
10.3 有性行为的动物:性动机
10.3.A 欲望的生物学
10.3.B 性取向和生物学
10.3.C 欲望的心理学
10.3.D 性别、文化和性
10.4 有能力的动物:成就动机
10.4.A 动机对工作的影响
10.4.B 工作对动机的影响
10.4.C 需求、动机和对幸福的追求
总结:主要动机:食物、爱、性和工作
10.1 动机和饥饿的动物
10.2 社会性动物:爱的动机
10.3 有性行为的动物:性动机
10.4 有能力的动物:成就动机
第十一章 情绪、压力与健康
11.1 情绪的本质
11.1.A 情绪与面孔
11.1.B 情绪与脑
11.1.C 情绪与思维
11.2 情绪与文化
11.2.A 文化如何塑造情绪
11.2.B 情绪交流
11.2.C 性别和情绪
11.3 压力的本质
11.3.A 压力与身体
11.3.B 压力与心理
11.4 压力与情绪
11.4.A 敌意和抑郁:它们有负面作用吗?
11.4.B 积极情绪:它们起作用吗?
11.4.C 情绪的抑制与表达
11.5 应对压力
11.5.A 问题解决
11.5.B 问题再思考
11.5.C 利用社会支持
总结:情绪、压力与健康
11.1 情绪的本质
11.2 情绪与文化
11.3 压力的本质
11.4 压力与情绪
11.5 应对压力
第十二章 生命全程发展
12.1 从受孕到出生第一年
12.1.A 孕期发育
12.1.B 婴儿的世界
12.1.C 依恋
12.2 认知发展
12.2.A 思维
12.2.B 语言
12.3 道德发展
12.3.A 道德发展阶段
12.3.B 儿童道德培养
12.4 性别发展
12.4.A 性别认同
12.4.B 性别发展的影响因素
12.5 青春期
12.5.A 青春期的生理发育
12.5.B 青春期的心理发育
12.6 成年期
12.6.A 发展阶段和年龄
12.6.B 生活的变迁
12.6.C 老年期
总结:生命全程发展
12.1 从受孕到出生第一年
12.2 认知发展
12.3 道德发展
12.4 性别发展
12.5 青春期
12.6 成年期
第十三章 社会心理学
13.1 社会影响力
13.1.A 规范和角色
13.1.B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研究
13.1.C 斯坦福监狱实验
13.1.D 人们为什么服从
13.2 社会信念
13.2.A 归因
13.2.B 态度
13.2.C 认知失调
13.2.D 说服还是“洗脑”?自杀性炸弹案
13.3 群体中的个体
13.3.A 从众
13.3.B 群体思维
13.3.C 旁观者效应
13.3.D 利他和异议
13.4 我们对他们:群体认同和冲突
13.4.A 社会认同
13.4.B 内群体和外群体
13.4.C 刻板印象
13.5 偏见
13.5.A 偏见的来源
13.5.B 偏见的测量
13.5.C 减少冲突和偏见
总结:社会心理学
13.1 社会影响力
13.2 社会信念
13.3 群体中的个体
13.4 我们对他们:群体认同和冲突
13.5 偏见
第十四章 人格理论
14.1 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14.1.A 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
14.1.B 其他心理动力学方法
14.1.C 评价心理动力学理论
14.2 人格的现代研究
14.2.A 受欢迎的人格测试
14.2.B 核心人格特质
14.3 基因对人格的影响
14.3.A 遗传和气质
14.3.B 遗传和特质
14.4 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14.4.A 情境与社会学习
14.4.B 父母的影响及其限度
14.4.C 同龄人的影响
14.5 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14.5.A 文化、价值观和特质
14.5.B 评估文化方法
14.6 内部经验
14.6.A 人本主义方法
14.6.B 叙事法
14.6.C 评价人本主义和叙事法
总结:人格理论
14.1 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14.2 人格的现代研究
14.3 基因对人格的影响
14.4 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14.5 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14.6 内部经验
第十五章 心理障碍
15.1 诊断心理障碍
15.1.A 下定义的困境
15.1.B 诊断的困境
15.1.C 心理测验
15.2 抑郁症和双相障碍
15.2.A 抑郁症
15.2.B 双相障碍
15.2.C 抑郁症的病因
15.3 焦虑障碍
15.3.A 焦虑和惊恐
15.3.B 恐惧与恐惧症
15.4 创伤和强迫性障碍
15.4.A 创伤后应激障碍
15.4.B 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
15.5 人格障碍
15.5.A 边缘型人格障碍
15.5.B 反社会人格障碍
15.5.C 精神病态:误解与证据
15.6 成瘾障碍
15.6.A 生物学与成瘾
15.6.B 学习、文化和成瘾问题
15.7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15.7.A 具有争议的诊断方法
15.7.B 批判性地思考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15.8 精神分裂症
15.8.A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15.8.B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总结:心理障碍
15.1 诊断心理障碍
15.2 抑郁症和双相障碍
15.3 焦虑障碍
15.4 创伤和强迫性障碍
15.5 人格障碍
15.6 成瘾障碍
15.7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15.8 精神分裂症
第十六章 治疗方法
16.1 心理障碍的生物治疗
16.1.A 药物问题
16.1.B 直接脑干预
16.2 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
16.2.A 心理动力疗法
16.2.B 行为疗法与认知疗法
16.2.C 人本主义疗法与存在主义疗法
16.2.D 家庭疗法和夫妻疗法
16.3 对心理治疗的评估
16.3.A 科学家-实践者隔阂
16.3.B 什么时候治疗有帮助
16.3.C 当干预存在伤害时
16.3.D 文化和心理治疗
总结:治疗方法
16.1 心理障碍的生物治疗
16.2 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
16.3 对心理治疗的评估
结语:让这些文字与你同行
术语表
关于作者
致谢
参考文献
心理学(第13版)是202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美] 卡罗尔·韦德。
得书感谢您对《心理学(第13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