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境象

审美的境象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当代艺术话语范式进行梳理和探讨。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考察全球本土化、再东方化、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跨文化身份建构,四者分别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时代性、文化性、现实性、域外性情境;重点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转型以及审美现代性、方法探索、美学追求等多方面的问题。

同时,跨文化多元审美现代性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即境象互生,积极回应当前社会文化挑战。跨文化多元审美现代性(“审美的境象”)这一范式将语境性与本体性、审美性与现代性、一体性与多元性、艺术性与社会性等结合起来,对于理解中国当代艺术话语的复杂性、可能性与实践性,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时胜勋,1978年生,河南郑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从事文艺美学与艺术学理论研究,在《学术月刊》《文艺争鸣》《文艺理论研究》等发表论文70多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转摘,著有《国际化与本土化》《李泽厚评传》《蒋孔阳评传》《中国艺术话语》《现代中国文论话语》《中国文论身份研究》《国际化与本土化:化时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景观》等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曾获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当代艺术的境象互生与文化自觉(代序)

绪论 为何要研究中国当代艺术话语范式?

一 “话语转向”(discursive turn)与艺术话语的推出

二 “范式转向”(paradigm shift)与艺术范式的推出

三 从话语角度理解中国当代艺术

四 从话语范式角度理解中国当代艺术

五 理解中国当代艺术需要不断推进话语范式研究

第一章 什么是当代艺术?

一 艺术观念的嬗变与反思

二 “物”之艺:媒介、技术与经济

三 “神”之艺:精神的生产与升华

四 “境”之艺:内外兼修与境界追求

五 当代艺术的前沿趋势:从艺术终结论到艺术生存论

第二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知识学审理

一 美学观照与审美自主化诉求

二 批评介入、退场与再入场

三 社会化生产及其问题

四 学科化生产的跟进与发展

五 比较与跨文化研究转向

第三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论考量

一 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生成及其构成

二 从当代艺术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症候

三 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反思

四 从中国当代艺术到当代中国艺术

第四章 全球本土化:中国当代艺术的时代情境

一 西方现代艺术(美术)观念在中国的确立

二 西方艺术话语的全球化

三 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推进

四 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研究

五 对西方立场的批判性反思

六 从全球化到全球本土化

第五章 再东方化: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情境

一 西学与国粹思潮激荡下的艺术自审

二 发现东方艺术精神的三重机缘

三 东方文艺复兴的历史演进

四 东方文化复兴的当代推进

五 中国当代艺术的文艺复兴话语

六 中国当代艺术的新东方美学诉求

第六章 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情境

一 社会主义与当代艺术有何关联?

二 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演进中的艺术定位

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艺术的价值

四 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价值:数量、质量与范式

五 社会主义的中国当代艺术学话语

第七章 跨文化身份建构:中国当代艺术的域外情境

一 中国当代艺术的后殖民话语

二 当代异邦艺术与中国艺术形象

三 海外华人流散艺术的游牧文化经验

四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艺术文化身份

五 中西方艺术的跨文化融合与超越

第八章 中国艺术的现代性转型

一 审视中国当代艺术的不同视角

二 艺术现代性在西方的演进

三 中国艺术现代性的三大任务

四 中国艺术现代性的思想之维

五 中国艺术现代性的审美之维

第九章 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表现形态

一 审美现代性的发生及其内涵

二 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

三 新审美现代性

四 中国审美主义

五 工商审美现代性

六 消费审美现代性

七 审美现代性批判

八 生存审美现代性

第十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方法探索

一 写实主义

二 写意主义

三 抽象主义

四 实验主义

五 民间主义

第十一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美学追求

一 红色调

二 黄色调

三 炫色调

四 蓝色调

五 黑色调

六 绿色调

七 白色调

第十二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性开掘

一 艺术批评性的历史脉络

二 建设性的批评性的多重维度

三 艺术批评性全球转向的必要性

四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性全球转向的内涵

五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性的审美影响力与话语权

第十三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非常态生存关切

一 现代性生态危机对艺术的挑战

二 生态美学及环境美学的兴起

三 从生态困境到非常态生存境况

四 非常态美学的价值自觉与精神诉求

五 中国当代艺术对非常态的介入

六 中国当代艺术的新人文主义理想

第十四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与文化精神重生

一 当代艺术的审美流变:从美的艺术到丑的艺术

二 “丑陋”艺术的四副美学面孔

三 中国当代艺术的“丑陋”之路

四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精神凝聚与超越

五 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精神融合与拓展

结语 跨文化多元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内涵与思想意义

一 跨文化多元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构成

二 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的“四核驱动”

三 敞开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一 中文著作类

二 外文译著类

三 外文类

后记

审美的境象是202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时胜勋。

得书感谢您对《审美的境象》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影像中的生死课 电子书
这是中国大学中罕见的直面生死的课程,是陆晓娅老师自2012年起在北师大开设的同名公共选修课的授课笔记实录。
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 电子书
本书以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取径,研究有明一代最重要的学术运动——阳明学的兴衰。
莫斯科日记 电子书
本书是本雅明生活转折时期最个人化的文本,是了解本雅明本人思想转折的重要作品。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电子书
书中截取了形成早期浪漫派“批评”概念的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机,梳理了早期浪漫派思想家对“批评”这个概念的内在逻辑。
愿你成为最好的女子:经典版 电子书
百万畅销书作家、《风味人间》《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 、《开讲啦》特邀讲师、《新周刊》年度生活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澜经典畅销之作。 新增2.5万字新内容,蔡澜谈女人精华全收录。了解女人,看这一本书就够了。 70余年与女人打交道的亲身经历,坦露对女人真实的观点。既有好女人的气象,又有女人不可爱的缺点;既能看到美好的一面,也充满自省、努力成为更好的女子的启示。 金庸、倪匡、黄霑、亦舒、鲁豫、陈晓卿、许知远、谢霆锋、沈宏非、沈星、林依轮、黄佟佟 十点读书、今日头条、《三联生活周刊》、二更视频、CCTV《开讲啦》、CCTV《看点》、《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等盛赞。 愿你成为好的女子。不要——嫉妒、攀比、八卦、懒惰、多疑、自私、控制欲;而要——礼貌、温柔、克制、勤奋、宽容、自信、看得开。 国际知名、《纽约时报》赞誉的插画师苏美璐手绘插画,“中国美的书”获得者、超级畅销书设计师熊琼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