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的爱:看见自己,看见孩子

反思的爱:看见自己,看见孩子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结合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围绕反思这一核心概念阐述了何谓善于反思的父母及反思性养育。

内容简介

想要培养出一个快乐、健康、成功的孩子是件很难的事情。

父母们常常会发现,自己被一大堆自相矛盾的养育建议重重包围。当现实生活无法达到预期标准时,那些概括出“正确方法”的书,只会让全心期盼的照料者们感到灰心丧气。

雷吉娜·帕利博士在本书中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她认为成功的养育之道是:放慢脚步、反思并且认识到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没有专享正确的要领可循。

帕利结合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向读者阐释了人类大脑具有的对他人共情、分析和联结的自然倾向,这是我们成为好父母的推荐要素。

这是一本可读性很高的书,可以为想要跟孩子建立起有爱并持久的关系的父母提供实践指导。

作者简介

作者雷吉娜·帕利,一位有35年从业经历的精神科医生及心理治疗师,她的主要工作对象为父母、夫妻和青少年。她是非营利组织“反思性社群中心”的创始人、联席董事。她从事的工作涉及反思性养育和人际关系的主体性等领域,在国际上备受赞誉和尊敬。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致谢

译者序

导言 我为何写这本书?

准备开始:反思性思维实验

学会反思:一种自然之道

反思性养育:益于父母和孩子

反思性养育:科学知识的良好应用

我如何成为一个善于反思的父母

学会善待自己

学会更加灵活

学会允许孩子难过

学会按照孩子本来的样子调整养育方式

学会更加相信自己

学会用另外一种方式看待事物

本书的框架

一本属于你的书

第一章 反思性养育的十大原则

建立关系的方式比做任何事都重要

养育不是一项工作,是一种关系

反思性养育概述

反思性养育的十大原则

为何需要具备反思能力?

人际关系源自心智之间的交流

反思能力是一种思维技能

反思能力的5个步骤

反思的方法有助于改进养育方式

反思性的方法鼓励父母们独立思考

第二章 孩子独一无二的心智

心智——大脑的艺术品

反思能力:大脑感知心智的方式

“你—我—我们”的亲子关系

心智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

养育孩子:从“婴儿室”到“会议室”

大脑构建了所有的感知

大脑像一个巨大的乐高积木

神经元及其连接

感知由推断而来

不能一直相信你的大脑

影响大脑感知过程的因素

情绪和身体驱力塑造感知经验

记忆塑造当前的感知经验

期望和假设塑造感知经验

问题的关键:是有意识地感知,还是无意识地感知

对反思性养育的启示

误解是正常现象

善于反思的父母必然走慢车道

父母不幸的童年记忆会带来误解

有意识地觉察需要付出努力

做一个真实的人

第三章 大脑的镜像系统

一切都与社交有关

为什么婴儿是不成熟的

亲子关系和社交大脑

文化日新月异,社交行为随之改变

会社交与你有多少朋友无关

社交技能可以促进成就

成就与健康平衡发展

学习发生在内化关系的过程中

社交大脑如何工作

自己和他人:一枚硬币的两面

触觉的共享回路

疼痛的共享回路

道德行为和痛觉的共享回路

行为的共享回路:镜像系统

镜像系统可以识别他人的行为

镜像系统可以识别行为发生的原因

只有答案显而易见时,镜像系统才够聪明

孩子以为你了解他的意图

镜像系统有助于预测人们的行为

镜像系统对场景的回应会对养育产生影响

镜像系统与孩子的模仿行为

孩子会模仿同龄人

孩子不仅模仿行为,还模仿意图

模仿是建立连接的形式,也是发展自主性的方式

模仿可以促进理解和联结

镜像系统和共情

镜映可以提高孩子的共情和社交能力

共情表达需要适度

为什么有的父母会共情过度或者共情不足

当孩子感到痛苦时,共情不总是必要的

反思性养育:在联结之间建立联结

第四章 大脑的心智化系统

反思能力:我们如何感知心智

解析心智化系统

什么样的进化可以让我们学会养育

一种真正成功的社交关系策略

反思性养育:我们是象征性的生物体

抽象符号:心智的载体

心智化系统必然具有社交属性

任务模式与反思模式

反思能力:连接心智和身体

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思需视情况而定

为什么要进行有意识的反思?

我们在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反思之间来回切换

有意识的反思支持自我调节

有意识的反思可以帮助你认识到孩子的行为对你的影响

有意识的反思可以帮助你认识到你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反思性地叙述经历就是一种安抚

叙述孩子的经历也可以让你平静下来

叙述可以让孩子积极地应对困境

反思性的视角:两个头脑,两种视角

教会孩子成为一个善于反思的思考者

孩子进行反思性思维的学习轨迹

电脑真的有自己的思想吗?

无为的价值

孩子需要闲暇时间去做白日梦

调节情绪的反思性策略

调节共情的策略

疏远策略降低共情水平

整合策略可以降低共情水平

想象策略可以提升共情水平

调节愤怒和敌意的策略

正念觉察不同于反思能力

记住,你是为人父母者!

第五章 大脑和母性照料

女人到母亲的转变

什么是母性照料?

母亲大脑的变化

大脑的重新连接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基因作用的驱动

大脑的重新连接也受经验的影响

脑回路的增加量具有预测价值

与母性照料有关的化学物质

催产素:“安抚、关怀、联结”的激素

多巴胺:与奖励和动机相关的神经递质

不同婴儿在激活母亲的奖励系统方面存在差异

请不要指责妈妈!

皮质醇:应对压力的激素

父母,请对自己的需求保持敏感!

反思能力适用于所有关系

第六章 大脑和依恋

当母亲和婴儿互动时发生了什么?

调节

匹配—不匹配—修复

可预期性

依恋让你成为孩子的向导

建立依恋时,有些孩子会遇到更多困难

需要建立多少依恋关系?

依恋:从幕后到台前

依恋有时会出现困难

依恋类型

成人的依恋类型

婴儿的依恋类型

依恋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多巴胺:寻求奖励和提供动力

皮质醇:应对与复原

内啡肽:止痛和安抚

催产素:照料与联结

依恋,疼痛,缓解疼痛

药物滥用的危害

依恋和反思能力

当父母未被很好地养育时,养育孩子会更困难

基因不能决定命运!

反思可以改善消极的状况

不要被依恋的科学理论冲昏头脑

善于反思

共情

探索意义

相信任何感受都不会一直持续

促进与他人的积极依恋

帮助孩子保持开放的心态

给孩子一些时间

有时候你只需要倾听

第七章 养育和压力

父母是孩子主要的压力调节者!

压力、应激反应和压力复原

健康就是适应性地应对压力

金发姑娘原则同样适用于压力

回避压力会产生负面影响

压力调节可以改善孩子跟同龄人的关系

安全依恋促进压力调节

压力时刻会损害反思能力

压力和压力复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压力和免疫系统

压力对大脑的不利影响

以反思的方式应对孩子的压力

只需要陪伴就好!

触摸的力量

容纳孩子的压力

调节并不意味着迁就

造成压力的态度和信念

孩子的行为到底在表达什么?

谁有更多的困难:孩子还是父母?

父母们,请付诸言语

一切痛苦的感受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善

压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痛苦是孩子的,不是你的

正常化是明智之举!

你是成年人

保持谦逊

保持乐观

给孩子一个机会

不指责、不贴标签

重新建构、重新解释

没有正确的观点

逆境和不幸带来的压力

第八章 养育:从婴儿期到童年期

大脑发展:主要议题和重点

大脑发展的原料、过程和模式

孩子发展的里程碑

从子宫到童年末期的发展轨迹

社会化儿童的诞生:2至4个月

自我控制的诞生:7至12个月

自我的诞生:12至24个月

能力的诞生:2至8岁

给孩子的最佳学习方式提供支持

通过反思重构糟糕的2岁

通过反思让自己慢下来;发展需要时间

通过反思来养育孩子

通过反思促进游戏

通过反思容忍冲突

通过反思容纳感受、保持界限

女性和男性两种照料方式的好处

语言技能与学业成就

社交能力与情绪健康

第九章 养育:从青春期到成年期

青少年之旅

为什么会有青春期:一个积极、适应性的观点

聚焦于关系:青少年仍然需要父母

青少年有很多东西要学

性成熟期和青春期不是同义词

青少年大脑的发展

青少年专注于同伴关系

青少年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

青少年的大脑发展是不均衡的

对于青少年来说,面容是最热门的入场券

青少年的奖励机制

冒险行为会带来额外的动力

青少年处理奖励的方式与众不同

为什么青少年会做出“糟糕的”决定?

青少年们为何会心理脆弱?

大脑的领导能力最后才成熟

这一切具有什么样的适应性?

激励你的孩子

跟青少年在一起时保持反思:同样的工具,不同的侧重点

追求新鲜事物(猎奇)是有好处的

不要将拒绝或批评个人化

父母的冲动冒险,是为青少年精心策划的奖励

同伴关系就是寻找生活的同路人

重新设定作为父母的目标

让设定限制成为可协商的过程

不畏艰辛地坚持

后记

参考文献

反思的爱:看见自己,看见孩子是2019年由轻工出版,作者。

得书感谢您对《反思的爱:看见自己,看见孩子》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童年不缺爱 电子书
1.童年不缺爱: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是孩子生命头几年最重要的议题! 2.每个孩子的心里都要住进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才有力量抵御生命中可能遇到的寒冬! 3.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心理学家曾奇峰感动力荐。 4.没有安全感的人,一生都在找“家”;缺爱的孩子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才是孩子独行于世的“铠甲”!看见、理解,即爱与疗愈。
心理自愈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电子书
  我们是残缺的“病人”  常常局限自己、扭曲自己  甚至丢失自己、忘记自己  表现出种种“病症”  但你仍然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拂去心灵上的浮尘  扫去一身的“病症”  让自己的生命闪闪发光  病由心生,心理问题往往是疾病的源头。  在追求高效率的时代,在一个竞争和压力无处不在的社会,每个人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焦虑、紧张、忧郁、悲伤、沮丧、挫败感等经常困扰着我们,随之而来的往往
情绪,请开门:放出困在情绪中的自己 电子书
从可怕的情绪会闯祸,到可爱的情绪让你变得更智慧。
看自己:现代症的心理解剖 电子书
以扎实的心理学基础,融入温和的文学描述,温柔剖析心理亚健康状态。
面对的勇气:做无惧无畏的自己 电子书
法国国民心理学家教科书式探讨我们内心的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