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打开《中国川菜史》,给你一段不一样的火辣江湖传奇。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川菜史,更是中国第一部菜系史。对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川菜,中西方至今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国川菜史面世,本书则作为一部饮食文化史领域的引领性原创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并尝试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通史写作提供一个范本。
作者以正统史学的考究方法,用坚实的史料、全局的视野、严密的逻辑、着眼于研究巴蜀地区历史上各阶段相应的食材结构、烹饪方式、味型味道、成菜方式的发展变化。
本书聚焦于四川盆地内的巴蜀先民创造饮食文化的历史过程,从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巴蜀饮食文化开始,一直写到20世纪中叶,以具体时间断面为索引,谨慎考证,落笔细腻,在系统的考证中不乏大量有趣的史料,令人读来生趣。既是中国川菜的“前世今生”,也是一份古今川菜的“完整家谱”。
作者简介
作者蓝勇,四川泸州人。现为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历史地理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组专家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四川巴蜀十佳优秀教师等称号和荣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等。另著有《巴蜀江湖菜历史调查报告》。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导言 在边缘、琐碎中漫步的现实和学术诉求
第一章 可能并不辉煌的川菜起源
第二章 自娱自乐的“川食”与“蜀味”
第一节 古典川菜的发轫与甜麻食风的形成: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巴蜀的饮食文化
一 饮食食材越来越丰富
二 烹饪方法逐渐多样化
三 饮食特色越来越明显
四 重要特色菜品和饮食甜麻口味特征
五 早期巴蜀地区内部饮食地域差异与商业饮食业的发展
第二节 文人视阈的“川食”与古典川菜的定型:唐宋元明时期巴蜀的饮食文化
一 食材的扩大与菜品的进一步开发
二 烹饪方式的变化与古典时期川菜的味道味型
三 古典时期的游宴风尚与文人视阈下“川食”话语的出现
附录 古典时期的川酒、蜀茶与巴蜀饮食的关系
一 古典时期的川酒与巴蜀饮食的关系
二 古典时期蜀茶与巴蜀饮食休闲业的发展
第三章 本土传承与多元外域文化融合下的传统川菜
第一节 移民、食材与复合调料创新:传统川菜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 承先启后:明清之际的历史与明代清代前期川菜的基本特征
二 辛香本色:辣椒传入中国的过程及对传统川菜形成的影响
三 复合神器:郫县豆瓣与传统川菜味型特征的形成
第二节 多方式、广食材与经典菜品:晚清传统川菜雏形的显现
一 传统川菜的烹饪方式的多元化与食材进一步广谱性
二 熟悉味道出现之一:晚清传统川菜的代表性菜品的出现和发展
第三节 清末民初饮食商业发展与川菜的发展
一 清代成都、重庆的城市发展与商业性饮食业的发展
二 近代川酒地位的抬升及对川菜的影响
第四节 民国时期巴蜀饮食商业的发展
一 开埠和陪都背景下重庆城市饮食业的繁荣
二 历史积淀深厚的成都饮食业的再度繁荣
三 民国时期巴蜀其他城市的发展与饮食业的繁荣
第五节 改良与创新:民国以来传统川菜菜品的定型
一 在创新中完成传统川菜从雏形到定型的过程
二 熟悉味道出现之二:民国以来出现和完善的传统川菜代表性菜品
第六节 “川菜”的名实与传统田席菜品的定型
一 作为菜系名称的“川菜”名称出现的内外认知
二 近代巴蜀传统田席的发展与巴蜀民间饮食风俗
第七节 “时人”与“后人”认知的差异:传统川菜内部亚菜系的出现
一 近代川菜五大亚菜系话语出现的来龙去脉
二 老四川饮食文化的保存与巴蜀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四章 饮食商业化背景下“新派”与“江湖”的不同结局
第一节 新派川菜的不断涌现与昙花一现
第二节 新派川菜的发展与江湖菜的盛行
一 江河鱼类江湖菜的历史发展
二 鸡鸭鹅类江湖菜的历史发展
三 牛羊兔等杂类江湖菜的发展
第五章 川菜食性小事件与巴蜀社会大世界
第一节 从“百菜百味,一菜一格”到“八字”特征
一 关于“麻”:从全国微麻到独麻天下
二 关于“辣”:从多元辣味到辣得最香
三 关于“鲜”:依甜而生的复合鲜
四 关于“香”:依油而生的复合香
五 关于“复合”:百菜百味下味厚的基础
六 关于“重油”:内陆性菜系增香保鲜之道
第二节 世界内陆平民菜系永远姓“川”姓“蜀”:传统川菜特征的保护与川菜文化的提炼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川菜史是2019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蓝勇。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川菜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