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围绕政治传播的实践性主题,深入分析了各种当前传媒发展中的热点话题。
内容简介
全书精选作者近年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数十篇。
内容包括媒体在听证会中扮演的角色、电视访谈的政治传播价值、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转化的机制等当前传媒发展中的热点话题,涉及信息公开、大众媒介与公共政策传播、意见表达与对话协商、电视问政、城市社区治理等。以此管窥中国政治传播的实践特征及规律,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何志武,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法学(政治学)硕士、华中科技大学文学(新闻学)博士。
曾于1993-2001年间任长江日报社记者。研究方向:电视传播,政治传播。主讲课程:新闻采访、 广播电视评论、电视理论、广播电视理论体系研究 。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媒介与社会
信息量与社会承受力
一 信息量倍增是社会趋势
二 信息量与社会承受力呈正相关
三 大幅度增加硬新闻
大众媒介与权力文明建设
一 大众媒介与权力观建设
二 大众媒介与权力制度建设
三 大众媒介与权力运行过程
大众传媒对弘扬民族精神的制度保障和主流引导
一 民族精神面对信息化、网络化和传媒文化的强烈挑战
二 传统社会民族精神的生长土壤
三 大众传媒对弘扬民族精神的制度保障和主流引导
底色与特色: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媒体+”逻辑
一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底色:新型的新闻媒体
二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本色:“媒体+政务”建构对话协商平台
三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特色:“媒体+服务”打造差异化的服务平台
四 结语
新闻实践理论
时政新闻“结构性缺失”的表现及其变革
一 时政新闻“结构性缺失”之缺失何在
二 个案分析:决策过程报道可以从封闭走向公开
三 改变时政新闻“结构性缺失”的策略思考
政策新闻的报道空间
一 北京六大景点拟涨价的报道回顾
二 媒体既是连接政府与社会的中介,也是参与政策制定的主体
三 媒体是政策的推行工具,也是监督工具
媒体在听证会中扮演的角色
一 媒体全程参与听证会的依据有哪些?
二 媒体如何参与听证会?
三 媒体在听证会中扮演什么角色?
国家形象片建构对内有效认同的叙事分析
一 认知冲突:国内公众对国家形象片中自塑形象的多元解读
二 空间维度:抵抗式解读对国家认同的负面效应
三 原因解析:自我形象与成就叙事主导下的自塑形象的落差
四 超越成就叙事:国家形象片建构对内有效认同的叙事框架
五 结语
国家形象的自我认知:现实与想象的冲突
一 概念阐释与研究问题
二 研究设计
三 结论与讨论
媒介与公共话语构建
正方VS反方:搭建公共意见的平台
一 言者:表达意在交流
二 受众:思想的顾客
三 媒介:搭建新型的公共意见平台
戏谑式网评在公共事件中的集体情绪动员机制
一 冲突论视域下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集体情绪
二 公共事件中戏谑式网评的话语形态
三 戏谑式网评集体情绪动员的过程和机制
大众媒介与公共政策的输入机制
一 公共政策输入机制的两种类型
二 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的内部输入机制
三 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的外部输入机制
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转化的核心机制
一 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公共政策制定的价值基础
二 程序正义遭遇决策“黑箱”
三 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转化的机制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民间智库”
一 从“打捞民意”到“民意浮现”:网络汇集了最广泛的民意和民智
二 从3000元到3500元:个税改革政策调整的网络民意表达实践
三 从“偶尔想起”到“全程常设”:铺设收集网络民意的畅通渠道
科学主导型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逻辑、表征与机制
一 公共利益与知识赋权:公众参与科学主导型公共政策的逻辑
二 专业性与多样性:网络民意形塑公众参与的表征形式
三 围观讨论与理性交换:辅助参与建构公众参与的行动机制
四 《核安全法》制定中的网络民意表达:公众参与的实现路径
五 思考与启示:公众参与科学主导型公共政策的保障及拓展
聚散之间:网络民意的表达路径与收集机制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政策议程中的网络民意表达:集中反馈与分散言说
三 网络民意收集的双重维度:定向收集与全网搜集
四 结语
公共决策视域下的网络民意分析:主体性、科学性与倾向性
一 引言
二 网络民意分析:一种价值评价的活动
三 决策公共性对网络民意主体的审视
四 决策质量对网络民意科学性的辨析
五 决策可接受性对网络民意倾向性的考量
六 结语
公共政策场域中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权力转换机制
一 话语权力:网络民粹主义意在影响公共政策
二 割裂社会: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生产策略
三 强占民意:网络民粹主义的权力转换机制
四 资本博弈:网络民粹主义的生发动因
五 制度保障:网络民粹主义的规避路径
电视问政
电视访谈的政治传播价值
一 从讲话到对话:权力关系的明确与回归
二 从顺从到参与:受众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
三 从讲台到交流平台:媒介意见沟通功能的实现
小区治理中的公共传播:意涵、载体与品质提升
一 问题的提出:小区治理,一个公共传播的话题
二 多元主体的理性沟通:公共传播与电视对话的理念
三 沟通型电视问政:公共传播的载体与小区治理的对话场域
四 对话规则与秩序:小区治理的理性对话与公共传播的品质提升
五 结语
电视对话:公共政策的民意协商过程
一 电视对话:公共政策权威性的民意协商过程
二 主体选择:多元利益主体间的话语权分配
三 话题预设:引导政策主体充分有序参与
四 话语均衡:电视对话的原则与效果保障
电视“理政连线”节目的传播价值
一 “理政连线”构建新型的“政府—百姓”话语场
二 “理政连线”创造新的协商模式
三 “理政连线”的价值实现途径
电视问政十年:文化效应与反思
一 电视问政的十年发展历程
二 电视问政产生的文化效应
三 反思:警惕政治消费主义文化的消解
场域视角下的电视问政:角色归位与范式改革
一 电视问政场域的建构
二 电视问政场域中的资本转化与权力生产
三 反思:场域中的角色归位与范式改革
电视问政的协商理念及其实现保障
一 电视问政的强势铺开缘于超越电视栏目的行政权力
二 问责型问政一枝独秀折射出问政理念与空间的局限
三 电视问政的协商目标与问责型问政的表演性冲突
四 电视问政协商理念的实现要件与空间突破
传媒方法论
批判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问题
一 批判研究方法的代表作及其叙述方式
二 理论宏观的思维方法更能接近事情的本质
三 “破”与“立”的有机结合是批判研究方法的深层内涵
四 逻辑的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有感而发不是定性研究
一 定性研究不是研究者个人感受的随意阐发
二 新闻学尤其要进行科学的定性研究
三 呼唤新闻学多一些个案的定性研究
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编辑委员会
政治传播的实践面向(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是202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何志武。
得书感谢您对《政治传播的实践面向(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