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传播的实践面向(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

政治传播的实践面向(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围绕政治传播的实践性主题,深入分析了各种当前传媒发展中的热点话题。

内容简介

全书精选作者近年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数十篇。

内容包括媒体在听证会中扮演的角色、电视访谈的政治传播价值、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转化的机制等当前传媒发展中的热点话题,涉及信息公开、大众媒介与公共政策传播、意见表达与对话协商、电视问政、城市社区治理等。以此管窥中国政治传播的实践特征及规律,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何志武,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法学(政治学)硕士、华中科技大学文学(新闻学)博士。

曾于1993-2001年间任长江日报社记者。研究方向:电视传播,政治传播。主讲课程:新闻采访、 广播电视评论、电视理论、广播电视理论体系研究 。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媒介与社会

信息量与社会承受力

一 信息量倍增是社会趋势

二 信息量与社会承受力呈正相关

三 大幅度增加硬新闻

大众媒介与权力文明建设

一 大众媒介与权力观建设

二 大众媒介与权力制度建设

三 大众媒介与权力运行过程

大众传媒对弘扬民族精神的制度保障和主流引导

一 民族精神面对信息化、网络化和传媒文化的强烈挑战

二 传统社会民族精神的生长土壤

三 大众传媒对弘扬民族精神的制度保障和主流引导

底色与特色: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媒体+”逻辑

一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底色:新型的新闻媒体

二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本色:“媒体+政务”建构对话协商平台

三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特色:“媒体+服务”打造差异化的服务平台

四 结语

新闻实践理论

时政新闻“结构性缺失”的表现及其变革

一 时政新闻“结构性缺失”之缺失何在

二 个案分析:决策过程报道可以从封闭走向公开

三 改变时政新闻“结构性缺失”的策略思考

政策新闻的报道空间

一 北京六大景点拟涨价的报道回顾

二 媒体既是连接政府与社会的中介,也是参与政策制定的主体

三 媒体是政策的推行工具,也是监督工具

媒体在听证会中扮演的角色

一 媒体全程参与听证会的依据有哪些?

二 媒体如何参与听证会?

三 媒体在听证会中扮演什么角色?

国家形象片建构对内有效认同的叙事分析

一 认知冲突:国内公众对国家形象片中自塑形象的多元解读

二 空间维度:抵抗式解读对国家认同的负面效应

三 原因解析:自我形象与成就叙事主导下的自塑形象的落差

四 超越成就叙事:国家形象片建构对内有效认同的叙事框架

五 结语

国家形象的自我认知:现实与想象的冲突

一 概念阐释与研究问题

二 研究设计

三 结论与讨论

媒介与公共话语构建

正方VS反方:搭建公共意见的平台

一 言者:表达意在交流

二 受众:思想的顾客

三 媒介:搭建新型的公共意见平台

戏谑式网评在公共事件中的集体情绪动员机制

一 冲突论视域下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集体情绪

二 公共事件中戏谑式网评的话语形态

三 戏谑式网评集体情绪动员的过程和机制

大众媒介与公共政策的输入机制

一 公共政策输入机制的两种类型

二 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的内部输入机制

三 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的外部输入机制

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转化的核心机制

一 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公共政策制定的价值基础

二 程序正义遭遇决策“黑箱”

三 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转化的机制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民间智库”

一 从“打捞民意”到“民意浮现”:网络汇集了最广泛的民意和民智

二 从3000元到3500元:个税改革政策调整的网络民意表达实践

三 从“偶尔想起”到“全程常设”:铺设收集网络民意的畅通渠道

科学主导型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逻辑、表征与机制

一 公共利益与知识赋权:公众参与科学主导型公共政策的逻辑

二 专业性与多样性:网络民意形塑公众参与的表征形式

三 围观讨论与理性交换:辅助参与建构公众参与的行动机制

四 《核安全法》制定中的网络民意表达:公众参与的实现路径

五 思考与启示:公众参与科学主导型公共政策的保障及拓展

聚散之间:网络民意的表达路径与收集机制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政策议程中的网络民意表达:集中反馈与分散言说

三 网络民意收集的双重维度:定向收集与全网搜集

四 结语

公共决策视域下的网络民意分析:主体性、科学性与倾向性

一 引言

二 网络民意分析:一种价值评价的活动

三 决策公共性对网络民意主体的审视

四 决策质量对网络民意科学性的辨析

五 决策可接受性对网络民意倾向性的考量

六 结语

公共政策场域中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权力转换机制

一 话语权力:网络民粹主义意在影响公共政策

二 割裂社会: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生产策略

三 强占民意:网络民粹主义的权力转换机制

四 资本博弈:网络民粹主义的生发动因

五 制度保障:网络民粹主义的规避路径

电视问政

电视访谈的政治传播价值

一 从讲话到对话:权力关系的明确与回归

二 从顺从到参与:受众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

三 从讲台到交流平台:媒介意见沟通功能的实现

小区治理中的公共传播:意涵、载体与品质提升

一 问题的提出:小区治理,一个公共传播的话题

二 多元主体的理性沟通:公共传播与电视对话的理念

三 沟通型电视问政:公共传播的载体与小区治理的对话场域

四 对话规则与秩序:小区治理的理性对话与公共传播的品质提升

五 结语

电视对话:公共政策的民意协商过程

一 电视对话:公共政策权威性的民意协商过程

二 主体选择:多元利益主体间的话语权分配

三 话题预设:引导政策主体充分有序参与

四 话语均衡:电视对话的原则与效果保障

电视“理政连线”节目的传播价值

一 “理政连线”构建新型的“政府—百姓”话语场

二 “理政连线”创造新的协商模式

三 “理政连线”的价值实现途径

电视问政十年:文化效应与反思

一 电视问政的十年发展历程

二 电视问政产生的文化效应

三 反思:警惕政治消费主义文化的消解

场域视角下的电视问政:角色归位与范式改革

一 电视问政场域的建构

二 电视问政场域中的资本转化与权力生产

三 反思:场域中的角色归位与范式改革

电视问政的协商理念及其实现保障

一 电视问政的强势铺开缘于超越电视栏目的行政权力

二 问责型问政一枝独秀折射出问政理念与空间的局限

三 电视问政的协商目标与问责型问政的表演性冲突

四 电视问政协商理念的实现要件与空间突破

传媒方法论

批判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问题

一 批判研究方法的代表作及其叙述方式

二 理论宏观的思维方法更能接近事情的本质

三 “破”与“立”的有机结合是批判研究方法的深层内涵

四 逻辑的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有感而发不是定性研究

一 定性研究不是研究者个人感受的随意阐发

二 新闻学尤其要进行科学的定性研究

三 呼唤新闻学多一些个案的定性研究

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编辑委员会

政治传播的实践面向(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是202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何志武。

得书感谢您对《政治传播的实践面向(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文化传播软实力研究 电子书
作者针对中国文化出传播的优势与劣势提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求为当前及未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工作有所助益。
态度研究与技术传播(英文版) 电子书
本书是一项针对中国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对在中国高校开设“英语技术传播(写作)”课程主要问题所持态度的定量研究。此项研究旨在调查在评定教授“技术传播(写作)”和该课程及相关专业设置可行性中研究对象态度所起的作用。这项调查将态度研究作为高等教育“英语技术传播”课程与专业设计研究手段,探究了一种全新、实用、系统的研究方法。
中国路径:双层博弈视角下的气候传播与治理 电子书
本书结合双层博弈框对气候传播问题进行了研究。
内容为王:B2B品牌传播的关键要素 电子书
从内容出发,倾听、观察、理解客户,创建B2B品牌。
传统文化元素的品牌呈现方式与传播策略研究 电子书
本书运用案例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品牌中的呈现与传播方式,以及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并针对具体的品牌传统文化塑造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建议。在案例研究部分,作者通过多个典型案例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方式对消费者品牌认知产生的影响,以及企业该如何有效运用传播策略来构建品牌的文化意义,增强品牌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