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进化论(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

传媒进化论(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全媒体转型与融合传播研究,汇集数十篇论文,涉及理论实践、电视创新和传播教育三个方面。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全媒体转型与融合传播研究为主题,从媒体融合、电视创新和传播教育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汇集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石长顺近十年公开发表的数十篇论文。其中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和摘录,多篇论文获全国和省级优秀论文一等奖。关于媒体融合,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包括全媒体转型、新型主流媒体的建构、视听产业新模式创新、媒体融合发展分析等。关于电视创新,主要从电视传媒进化的视角,探讨电视媒体的战略转型、电视新闻的微传播,以及电视的公共服务与责任;另一方面以融合的逆向思维,探索电视催生与重塑新媒体的规范,重回视频传媒中心。关于传播教育,延续媒体融合对全媒型人才的需求,研究新闻与传播教育改革,并借鉴西方媒体融合教育经验,探索建构融合传播教育体系。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编辑委员会

总序

前言

上编 融合传播创新研究

媒介进化论:重塑现代广播电视主流媒体传播体系

一 重塑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主体

二 重建现代广播电视三重关系

三 重构现代广播电视运作模式

四 重组现代广播电视话语体系

全息时代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三个维度

一 推动传媒纵深融合,向高度发展

二 推动传媒纵深融合,向广度发展

三 推动传媒纵深融合,向强度发展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模式创新

一 多元互动的融合性编辑枢纽

二 协同分享的集约化新闻采集

三 资源整合的渗透式媒体经营

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构

一 互动与共生:新型主流媒体的生态因子

二 服务与开放:新型主流媒体的思维理念

三 品质与引导: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效力

现代视听信息产业模式创新研究

一 基于转型的媒体融合模式

二 基于用户的视频运营模式

三 基于创新的互动合作模式

全媒体的概念建构与历史演进

一 全媒体的概念建构

二 中国全媒体的发展演进

三 全媒体的未来发展思考

论报业的全媒体转型

一 全媒体概念演进

二 全媒体战略转型

三 全媒体运作模式

四 全媒体记者培养

中国报业的iPad生存

一 中国iPad版报纸的发展现状

二 中国iPad版报纸的形态特征

三 中国iPad版报纸的论争与前景

物联网的传媒化生存

一 物联网的传媒特征

二 物联网的传媒影响

三 物联网的传媒应用

新兴媒体的电视化现象对媒体融合的启示

一 媒体关系理论为新兴媒体电视化现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 新兴媒体的电视化现象是媒体融合的另一面相

三 新兴媒体电视化现象对推动媒体融合的启示

即时通信时代的网络规制变革

一 自由与秩序:从历史观照到当代审视

二 无序与有序:从自我规制到社会规制

三 自律与治理:从代码规制到国家规制

“三网融合”下的传媒新业态与监管

一 问题提出:传媒规制遭遇挑战

二 实践探索:传媒业态的全新体验

三 未来管理:媒体融合的安全保障

大数据时代的媒体内容生产创新

一 大数据时代媒体节目创新的理论基础——耗散结构

二 媒体内容创新耗散结构形成的本质和条件——熵变

三 运用耗散结构理论进行媒体内容生产创新

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一 媒介融合下的平面媒体研究

二 媒介融合下的广播电视研究

三 媒介融合下的网络新媒体研究

四 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业务研究

五 媒介融合下的传媒规制研究

六 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研究

结语:媒介融合的反思与发展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集体消费”与传媒公共空间建构

一 “集体消费”问题的理论阐释

二 “集体消费”问题的中国观照与媒介呈现

三 “集体消费”问题的媒介策略与公共空间建构

中编 电视传媒进化研究

审美话语·叙事话语·娱乐话语:中国文化电视发展六十年

一 文化电视的提出:从媒介话语转向文化话语

二 文化电视的解放:从权力话语转向审美话语(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期)

三 文化电视的崛起:从表现话语转向叙事话语(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十年)

四 文化电视的复兴:从言语话语转向娱乐话语(2011年以来)

为听而做:视听时代的电视媒介重塑

一 电视的听觉盛宴

二 电视本真的回归

三 电视娱乐的创新

数字复制时代的节目模式重现与创新突破

一 复制时代的艺术“灵韵”之光

二 节目模式引进复制的多元化归因

三 数字复制时代的电视节目原创能力及其建构

人性化、智能化、融合化:电视媒介的进化方向

一 电视媒介的人性化补救

二 电视媒体的平台化转型

三 电视媒资的多元化运营

四 电视媒态的融合化改变

“电视+”重回中心

一 媒介融合的现实之困:电视与“互联网+”

二 媒介融合的逆向思维:用“电视+”主动拥抱“互联网+”

三 媒介融合的中心黏聚:以“电视+”为中心的策略

“移动优先”下电视时政新闻的微传播路径研究

一 电视时政新闻传播的新格局

二 移动优先下的视频时政新闻“微型态”

三 视频时政新闻的微传播进路

结语

媒体与暴力:历史的论争与当代认知

一 电视与暴力:70年代的一场学术论争

二 动画与暴力:新世纪涵化理论的重新认知

三 健康与暴力:未来的媒体责任与规制

中国电视业新世纪十年发展评述

一 电视新闻本质的回归

二 电视娱乐至上的狂欢

三 电视社教功能的坚守

四 电视新兴媒体的崛起

现代广播电视话语权的重构与提升

一 现代广播电视话语权基本要素

二 现代广播电视话语权主体重构

三 现代广播电视话语权多元表达

“双限令”下的电视节目转型与调整

一 从娱乐狂欢向“新闻立台”回归

二 从社教冷落向“生活服务”转变

三 从节目品质向“频道品牌”提升

“三力”式跨越:卫视挺进全国十强的启示

一 硬实力:观众市场的历史突破

二 软实力:传播理念的成功追求

三 巧实力:媒体主导的“软”“硬”兼施

品质化生产与竞争:电视媒体的新常态

一 市场新常态:电视的品质化竞争

二 结构新常态:电视的品质化生产

三 发展新常态:电视的品质化战略

电视策划与节目创新三部曲

一 模式:电视策划的基本建构

二 故事:节目创新的核心要素

三 创意:媒介竞争的制胜法宝

融合语境下的民生新闻转型与提升

一 互联网思维:民生新闻变革的逻辑新起点

二 社会化再造:民生新闻内容的生产着力点

三 全媒体发展:民生新闻传播的融合创新点

“中部支点”的意象化表达和艺术灵光

一 政论片传统的承继

二 “中部支点”的意象化表达

三 视觉化的艺术灵光

四 思想传播的使命回归

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上的创新

一 定位:以“人”为基点的人文关怀

二 主题:以爱为中心的“中国元素”呈现

三 节目:以人文场景的主体意识表达

四 风格:以“清”与“流”的完美结合呈现

用纪实语言讲述大师故事

一 纪录片——思想的记录者

二 纪录片——故事的聆听者

三 纪录片——影像艺术的表达者

纪录片“反腐”的视听震撼

一 纪录片的纪实:用镜头说话的冲击力

二 纪录片的访谈:用同期声表达的震撼力

三 纪录片的警示:用理性剖析的说服力

论艺术史志纪录片创作规律及使命

一 艺术史志纪录片:基于艺术文本的影像叙事

二 作品、作者、社会:三线交织的艺术史诗

三 价值定位:凸显国家、民族的“文化身份”

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

一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渠道覆盖

二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内容提供

三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

四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评估监管

五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保障体系

下编 传播教育改革研究

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改革

一 我们已经进入媒介融合时代

二 媒介融合正在影响新闻传播教育

三 新闻教育期待培养模式创新

广播电视学:作为学科的内涵与知识体系

一 广播电视学的成立标志

二 广播电视学的学科体系

三 广播电视学的科学共同体

电视学理论体系建构路径、方法与模式

一 电视理论体系建构路径

二 电视理论体系建构方法

三 电视理论体系建构模式

四 电视理论体系建构反思

市场新闻业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

一 市场新闻业的逻辑批判

二 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性回归

三 市场环境下公共媒体的文化坚守

美国融合新闻学教学模式研究

一 融合新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 融合新闻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 融合新闻学教育的模式选择

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与理论强化

一 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构的衡量标准

二 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构的基本路径

三 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构的发展观念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偏颇与平衡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发现

四 结论与讨论

后记

传媒进化论(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石长顺。

得书感谢您对《传媒进化论(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传媒投资发展报告(2017) 电子书
本书既对2016~2017年的传媒投资现象、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描述和分析,也通过对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勾勒出中国传媒投资的最新特点、规律、发展方向和投资动向,从而总结经验,直视当下,预测未来,把握机遇,为中国的传媒业投资出谋划策,点石成金。同时,通过传媒投资案例的梳理总结,举一反三,为传媒投资兴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西北民族论丛(第16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册是第16辑。
西北民族论丛(第13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册是第13辑。
西北民族论丛(第15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册是第15辑。
西北民族论丛(第17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册是第17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