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网络评论发展报告(2020)》研究网络舆论影响力。
内容简介
网络评论是建设网络强国的抓手,也是提升网络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关键阵地之一。《中国网络评论发展报告(2020)》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评论工作局发起,由南京大学紫金传媒研究院(北京)赵曙光教授主持,联合人民日报新闻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等机构,针对网络评论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形成2020年度网络评论发展研究报告。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网络评论蓝皮书编委会
主编简介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2019~2020年中国网络评论研究报告
一 首次面临“信息疫情”,网络评论助力“战疫”
(一)社交媒体评论信息沉浸传播,凸显公众疫情心理压力
(二)“信息疫情”治理引起高度关注,网络舆论引导稳定社会情绪
(三)社交平台成为官方发布信息的重要阵地,健康教育成为社交平台热点
(四)移动互联网成为公众获取疫情信息主渠道,社交媒体疫情信息传播力突出
二 以网络评论为抓手,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
(一)深刻认识全媒体群众路线战略意义,发挥网络评论聚民情显民意作用
(二)贴近网络评论需求诉求,提高用户聚集度和忠诚度
(三)密切联系网络评论用户,有效促进线下服务转化
三 聚焦内容质量建设,推动网络评论内容供给侧改革
(一)融媒体新闻评论加速发展,显著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
(二)创新重大主题传播,实现用户情感强链接
(三)新基建助力网络评论内容建设,创新网络评论产品形态
四 洞察网络评论用户心态与生活方式,精准刻画三重传播效果
(一)网络评论用户的主流心态
(二)基于生活形态的网络评论用户群体细分
(三)各平台网络评论传播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效果
五 推动数字治理有法可依,加速形成多元协同治理体系
(一)算法与人工智能治理成为热点,社会公众期待健全数字治理
(二)从受众、用户到共同创造者,公众成为数字治理的深度参与者
(三)健全数字治理体系,促进网络评论多元协同治理
Ⅱ 分报告
B.2 中国网络评论研究的知识图谱与前沿观点
一 中国网络评论研究的知识图谱
(一)中国网络评论研究的机构分布
(二)中国网络评论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二 国内网络评论研究的前沿观点
(一)网络评论的传播机制研究
(二)网络评论的传播效果研究
(三)网络评论的监督管理研究
(四)网络评论的传播渠道研究
B.3 国际网络评论研究的知识图谱与前沿观点
一 国际网络评论研究的知识图谱
(一)国际网络评论研究国家(地区)共现分析
(二)国际网络评论研究机构共现分析
(三)国际网络评论研究的作者分布
(四)国际网络评论研究的作者共被引分析
(五)国际网络评论研究的文献共被引分析
(六)国际网络评论研究的期刊共被引分析
(七)国际网络评论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
二 国际网络评论研究的前沿观点
(一)网络评论的行动领域研究
(二)网络评论的传播效果研究
(三)网络评论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网络评论的监督管理研究
(五)网络评论的表达形式研究
Ⅲ 专题篇
B.4 融媒体新闻评论与舆论引导力提升研究
一 融媒体新闻评论与舆论引导
(一)融媒体新闻评论
(二)借力融媒体评论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必要性
二 融媒体新闻评论发展的现状
(一)总量增多类型丰富
(二)多种向度融合发展
(三)参与主体多元互动
(四)专业媒体占据主流
(五)“时”“效”追求趋向统一
三 融媒体新闻评论在舆论引导上的优势
(一)借助大数据,提高议题关切
(二)贴近受众,切合接受习惯
(三)注重说理,强调主流价值
(四)符号多元,注重有效表达
(五)联动传播,多种渠道抵达
(六)发展社群,增强受众连接
(七)反馈精准,量化传播效果
四 融媒体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五 融媒体新闻评论舆论引导力的提升路径
(一)提升融评的舆论引导能力
(二)提升融评的舆论引导效力
(三)汇聚融评的舆论引导合力
B.5 主流媒体对外网络评论与中国观点的传播研究
一 主流媒体对外网络评论与中国观点传播
(一)主流媒体对外网络评论及其特征
(二)发展主流媒体对外网络评论的意义
二 主流媒体对外网络评论的现状
(一)数量增长,重大问题高频发声
(二)议题丰富,纵论国内国际焦点
(三)样态多元,抽象观点生动可感
(四)品牌效应,系列评论扩大影响
(五)技术加持,拓展国际传播渠道
三 主流媒体对外网络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四 主流媒体对外网络评论的优化路径
(一)我国对外传播面临的环境分析
(二)主流媒体对外网络评论的优化路径
B.6 网络评论对当代年轻人认知塑形与能动行为的影响
一 网络传播时代评论生产的挑战与适应
二 理论假设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假设
(二)研究方法
(三)当代年轻人网络评论接触图景与认知行为呈现
(四)当代年轻人网络评论接触与认知行为的归因分析
(五)结论与思考
Ⅳ 案例篇
B.7 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网络舆论引导看宏大主题宣传
一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舆论引导效果
(一)热度趋势:全网激荡,引爆爱国热情
(二)覆盖人群:全民参与,青年人空前踊跃
(三)主体平台:主流媒体引领,各平台齐聚发声
二 媒体宣传引导方式及特点分析
(一)仪式化传播提高政治认同
(二)切面式角度呈现宏大主题
(三)柔性化策略转变话语形态
(四)矩阵式传播提升引导效力
(五)交互手段打造沉浸式场景
三 对重大主题网络舆论引导的几点启示
(一)策划先行,分阶段做好议程设置
(二)注重“全景观”与“下沉化”相结合
(三)打造矩阵,各级各类媒体各司其职
(四)从“向用户灌输”向“与用户交流”转变
(五)充分发挥技术效能,实现场景化传播
B.8 主流媒体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上舆论引导
一 主流媒体新冠肺炎疫情网上舆论引导情况
二 新冠肺炎疫情舆论引导的新特点及启示
三 如何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引导作用
(一)坚持内容为王,巩固主流地位,发挥好“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作用,引领百舸争流
(二)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创新话语表达,不断提升全媒影响力,把握网上舆论主动权、主导权
(三)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传播与倡导,营造更理性的舆论环境
(四)把握舆论斗争新特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五)打造引领主流宣传的KOL(指意见领袖),增强主流舆论宣传传播力和影响力
B.9 网络新闻评论赋能脱贫攻坚的特点与展望
一 传播特点
(一)网络媒体为主要载体,紧跟脱贫攻坚宣传节奏波动
(二)地方级媒体担当主力,中央级媒体评论高屋建瓴
(三)全局视角突出,针对多领域建言献策
二 赋能
(一)分析形势,讲清脱贫攻坚发展方向
(二)解读政策文件,为有关扶贫工作答疑解惑
(三)弘扬正气,汇聚脱贫攻坚合力
(四)针砭热点事件,引导舆论方向
三 展望
(一)信息化浪潮下传播格局多样化,丰富评论形式,助力脱贫攻坚舆论场
(二)全球化背景下不稳定因素增加,加强评论引导反击杂音噪音
B.10 主流媒体网络评论在中美贸易摩擦舆论引导中的角色与作为:以人民系网评为例
一 人民系相关网评基本情况
(一)“钟轩理”评论
(二)“本报评论员”评论
(三)“国纪平”评论
(四)“五月荷”评论
(五)“钟声”评论
(六)“人民论坛”评论
(七)人民网原创评论
(八)“两微一端”转化转发的评论
二 重点评论篇目特点分析
(一)“本报评论员”六评中美经贸摩擦升级
(二)“钟声”系列评论
(三)人民网六评“恐美崇美”错误论调
三 传播效果情况
(一)人民日报“两微一端”相关数据
(二)人民网原创网评相关数据
(三)外媒引用情况
四 启示与思考
(一)把握好“时”,处理好被动与主动的关系
(二)把握好“度”,处理好立论与驳论的关系
(三)把握好“效”,处理好全媒与分众的关系
五 结语
Ⅴ 数据篇
B.11 基于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网络评论用户调查
一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确定
(二)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测试工具
(三)统计分析方法
二 网络评论的九类主流心态
三 网络评论用户的六个细分群体
四 网络评论用户的TGI指数分析
(一)网络评论用户职业特质与组别的对应分析
(二)网络评论用户经济收入与组别的对应分析
(三)网络评论用户文化程度与组别的对应分析
(四)网络评论用户组别与性别交互分析及卡方检验
(五)网络评论用户组别与年龄交互分析及卡方检验
五 网络评论用户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附录: 基于VALS模型的网民价值观及生活方式问卷调查
B.12 强效果抑或弱效果:网络评论传播效果调查
一 研究方法
(一)数据采集
(二)指标体系
二 网络评论的细分用户群体传播效果
(一)网络评论细分用户群体的认知效果差异
(二)网络评论细分用户群体的行为效果差异
(三)网络评论传播效果的渠道差异
三 不同内容主题的网络评论传播效果差异
(一)科技类网络评论主题更受用户认可
(二)时尚类网络评论主题获得用户肯定态度
(三)娱乐类网络评论内容更易引起用户信息传递行为
附录: 网络评论传播效果调查
皮书
皮书数据库
基本子库
法律声明
中国网络评论发展报告(2020)(网络评论蓝皮书)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赵曙光。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网络评论发展报告(2020)(网络评论蓝皮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