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更理性的人:用社会学看透现代社会

成为更理性的人:用社会学看透现代社会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带你看懂内卷、社恐、消费主义背后的底层逻辑。

内容简介

“内卷”“社恐”“消费主义”……这些流行词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世界。我们都曾或多或少体会过它们所带来的紧张与焦虑,而这些紧张情绪都能够在社会学中找到答案。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分多个方面讲述了社会学所探讨的内容,从社会学的角度告诉读者现代人和现代社会到底是什么。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指南,给人以启迪。

作者点出很多肉身的现象,如996、内卷、社畜、键盘侠、网络暴力、购物狂等,也写了很多现实的事件,如关于江歌案、谷爱凌、未成年犯罪的讨论,从而来讨论现代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带领读者看懂不理性现象背后的理性逻辑。

作者简介

作者孟庆延,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2003年考入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此后先后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和清华大学,并分别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14年7月于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任教至今。

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开放时代》、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社会》英文刊)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01 导论:“社会”为什么是现代人的默认值?

群体:“社会”的通俗表达

社会学:研究群体的学问

群体:现代社会的默认值

“社会学”的诞生:现代世界中“社会”与群体的巨变

社会:个体的生存域与意志的催化剂

现代人的特征

02 自由与平等:现代社会为什么需要同一的价值基础?

“优质偶像”谷爱凌:她到底是不是普通人?

魅惑:平等与自由为什么总是可望而不可即?

平等与自由:思想史中的本来含义

生活世界:机会平等与节制自由

独立:现代性紧张的舒缓剂

03 财产与劳动:“视财如命”为什么是现代社会的群体特征?

富兰克林的遗留问题:生命与财产真的同等重要?

马克思的遗留问题:劳动为什么是人的本质属性?

财产、劳动与现代性:“Property”的双重意涵

财产、劳动与群体性: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04 消费与异化:消费主义为什么成了现代社会的基因?

贪婪、欲望与消费:从电影《七宗罪》说起

“生产”的终结: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倒置

异化的人类:被制造的消费欲与被裹挟的消费者

用户画像与市场分析:人群的最大公约数

05 效用与价值:社会生活的普遍逻辑是如何支配我们的?

“自由而无用”的内在逻辑

效用:现代的本能

价值:文明的指归

意义的消逝:一个时代的群体症候

06 结构与行动:群体的“身份标识”是如何产生的?

人:结构性动物

“泰坦尼克号”上的生与死

社会结构的本质:群体的分类系统

社会结构的二重性:先赋性与可变性

现代社会的特征

07 职业与分工:现代社会为什么是由一群“社畜”组成的?

“内卷”的“系统人”:从“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说起

职业系统:现代群体的生活形态

职业生活何以神圣:天职(calling)的神圣性及其道德性

走出“社畜”状态:现代社会的可能性

08 家庭与家族:“家”为什么依然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形态?

“家”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非孝》到萧红:时代的棱镜

血缘与宗法:最小群体组织的内在逻辑

婚姻与家庭:不确定的缘分与确定性的血缘

何以为家:“家”逻辑的拓展与中国社会的内在机理

09 网络与技术:互联网是如何塑造社会生活的?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真假?

速度、流量与空心:互联网的群体逻辑本质

虚妄与迷狂:制造“乌合之众”?

10 宗教与政治:“上帝死了”之后,社会秩序又如何可能?

上帝真的死了吗?

政教纠葛的非意图后果:耶路撒冷的血与沙

政治:权力的游戏何以成为群体的秩序?

政教分合:争斗与妥协的双螺旋结构

11 荒蛮与理性:现代社会是如何被规训的?

公开酷刑的消失

愚人船的隐喻

现代社会中的规训:群体的治理术

罪犯与精神病:群体的“排他性”机制

群体安全与个体隐私:群体的恒久悖论

12 道德与法律:现代社会治理为什么需要“软硬兼施”?

法律与道德的复杂关联:“江歌案”的底层逻辑

法律一定是硬性的吗?

道德一定是软性的吗?

法律与道德为什么对于群体秩序来说缺一不可?

13 制度与人心:群体规则为什么会经常失灵?

现代社会为什么迷恋“制度”?

失灵的制度:故事一则

意外的后果:故事一则

制度为什么会失效?

制度可以有弹性吗?

14 国家与个人:现代社会还需要“国家”吗?

换个角度看“国家”:“归化”运动员究竟是哪国人?

国家:群体的大规模存在形态

现代国家:群体化学反应的复杂后果

家国一体:中国国家形态的内在逻辑

15 后记:谁是鲁滨孙?何处桃花源?

抽象的现代人:生活世界的流亡者

现实的乌托邦:可望而不可即的桃花源

孤岛的鲁滨孙:一个现代性的隐喻

共同体:流亡者的安顿之所

成为更理性的人:用社会学看透现代社会是2024年由读客文化出版,作者孟庆延。

得书感谢您对《成为更理性的人:用社会学看透现代社会》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社会学刊(第2期) 电子书
《社会学刊》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刊登国内外社会学及相关领域最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研究述评、新书书评等。本书是第2期,其中专题研究部分基于上海社会研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针对社区参与、社会治理、社区老龄化、社区意识、城市地区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以及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等问题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译介部分则介绍了目前社会学对城市社区研究的相关理解,或者是提出了一种针对社区问题的网络分析方
发展社会学通论 电子书
本书回归社会学经典传统,回应中国发展的重大关切,以社会本体论和二律和合论为研究视角,以增长-发展、转型-变迁、传统-现代、分化-整合、冲突-控制、本土化-全球化为发展社会学的基本范畴,以社会需求-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为分析框架,研究发展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品格,分析社会类型、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需求、社会行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讨中国凤凰涅槃的路径及中国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后发国家。
社会学刊(第4期) 电子书
《社会学刊》第4期,本期专题:住房社会学。
转型中国的社会学透视 电子书
本书收集了作者从事社会学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来,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部分文章。全书共分为六个板块——“农民工权益”“劳动者观念”“企业组织”“社区”“社会不平等”“社会变迁与治理”,每一个板块都按照文章出版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基本呈现了作者的学术发展经历。
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 电子书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构建了一副中国社会学起源发展的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