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提问的22条策略

有效课堂提问的22条策略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回应一线课堂教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即有效提问,以扎根课堂的实践研究范式开启有效课堂提问的专项攻关。

内容简介

《有效课堂提问的22条策略》形成了业界认可的专题研究成果,同时兼顾了该专题的相关研究文献并形成了文献综述,并在纵览全国各地生动的有效课堂提问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形成了22条应用普遍的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作者简介

作者胡庆芳,英语语言文学学士,比较教育学硕士,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现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国际与比较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在《课程教材教法》和《比较教育研究》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独立完成教育专著《美国高中课程发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美国教育360度》(教育科学出版社);作为第一作者合著教育著作8本并主编教育丛书8套,分别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主持部委课题两项,即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国际比较与课堂观察系统的重建(200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规划课题)和课堂教学研究的国际比较与诊断改进系统的重建(2008年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感受教育的脉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引言 从同课异构的两个片段说起

第一章 有效的提问策略让课堂学习精彩无限

一、利用认知冲突设问,激活学生思维

二、变直为曲殊途同归,追求引人入胜

三、分层设问化大为小,做到变难为易

四、开放设计引导发散,收获丰富生成

五、针对具体目标设问,突出有的放矢

六、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实施巧妙点拨

七、注重课堂提问方式,促进有效生成

八、讲究提问言语形式,恰当达意两全

九、立足新旧衔接提问,做到承前启后

十、把握教学重点提问,突出课堂目标

十一、针对学生思维障碍,突破认知瓶颈

十二、透过现象探寻规律,促进由表及里

十三、本着课堂知识延伸,实践举一反三

十四、针对肤浅见解提问,促进深入提高

十五、针对认知错误提问,直击现象本质

十六、放大知识趣味设问,吸引学生参与

十七、提问彰显思想引领,贯穿教育过程

十八、加强知识逻辑关联,实现抽丝剥茧

十九、增强提问适切匹配,引发有效生成

二十、加强学生学情把握,促进灵活生成

二十一、把握教学时机火候,追求水到渠成

二十二、恰当进行理答评价,促进优质互动

第二章 精良的分析技术让提问效度清晰彰显

第一节 开发课堂教学提问观察量表

第二节 处理课堂教学提问观察数据

第三章 深入的行动研究让提问品质渐进提高

第一节 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报告

第二节 以提问为专题的课堂教学实录

第四章 经典的文献选读让思想智慧光芒闪耀

第一节 提问的渊源与特性

第二节 提问的分类与模式

第三节 提问的策略与技巧

后记

有效课堂提问的22条策略是2015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胡庆芳。

得书感谢您对《有效课堂提问的22条策略》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社会组织的资金获取与行动策略 电子书
本书以中国艾滋NGO为研究对象,通过对700多家艾滋NGO的定量数据和100多个深入访谈和案例,分析了资金资源、政治机会和组织生态环境是如何影响NGO发展的,并深入探究了影响NGO的资金获取能力和收入结构以及政策倡导行动的有效性因素。本书的研究发现对于我们了解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特点及其运行机制,特别是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组织和资金的关系,以及社会组织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有重要的启示。
EFL交际课堂中的教师口头纠错反馈研究 电子书
本书作者以4个听说班的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观察、刺激回忆访谈和个性化语言测试等方法,采集了784个反馈语段(合2160分钟的课堂录像)、192则刺激回忆报告和382道试题的测试结果,从反馈的方式、明晰度、复杂程度、语言重心、包含的元语言和副语言六个方面,探讨了我国EFL交际课堂中的教师口头纠错反馈的分布特点,学习者对反馈的关注度,以及反馈的效果。最后,作者对外语教学实践与未来反馈研究提出了
怎样教非华语幼儿有效学习中文 电子书
本书编写的目的,是向各地国际学校及孔子学院校长、教师、家长、大学讲师、教育学院学生,及对汉字教学有兴趣的人士,介绍幼儿语言的学习序列,以及如何通过高效识字课程,有效教授非华语幼儿学习中文,为培养非华语幼儿识字能力提供具体的指导。
董一菲与诗意课堂 电子书
本书分为我的成长之路、我的教育观、我的诗意课堂、社会反响等部分,收录《初心如雪无痕——我的语文人生无字书》《汉语的世界充满诗意》《淡雅风物,沉重家国——执教郁达夫》等文章。
深度共情:换位思考实现有效沟通 电子书
沟通是语言、是动作,更是情绪。许多沟通不畅的情况都是源于“我以为”,这也是横在沟通中的一道墙,不推倒这道墙,沟通就是无效的。而“共情”就像是细流,带着包容与理解,缓缓融入对方的内心,于无声中搭起心意相通的桥梁,沟通便实现了。希望每一位读过本书的人都能成为一个温暖而充满力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