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关于当代中国学术的随感录。
内容简介
从热门的学术史、民族主义、武侠小说,到近乎明日黄花的文化人与学院派的分工、文言与白话的对峙、政治与文学的纠葛,还有方兴未艾的“北京学”,以及大众传媒与现代学术的关系等,都被纳入本书考察的范围,表达了陈平原先生对于“当代中国学术”的持续关注。
与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的初版本相比,这本“增订版”的最大差异是,减少了《“五方杂处”说北京》与《“通俗小说”在中国》二文,增加了《“学术文”的研习与追摹》《学术史视野中的“关键词”》《重建“文学史”》《中国大学改革,路在何方?》《大学中文系的自我定位》《校友与大学文化》等六文,另外,还有十六则议论当下的“学术随感录”。
作者简介
作者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
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当年游侠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等著作三十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新版序
初版自序
近百年中国精英文化的失落
一 商品经济大潮与通俗文化的挑战
二 文化精英的社会角色及经济地位
三 泛政治意识、革命崇拜以及平民文学的迷思
当代中国人文学者的命运及其选择
一 人文学者的失落感
二 三个时期三种研究心态
三 文化人与学院派
四 重建学术自信
学术史·知识分子·民族主义——与东京大学渡边浩教授对话
一 学术史
二 知识分子
三 民族主义
附录 “民族主义”及其他——答吴晓东问
网络时代的传统文化
一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
二 关于“两种文化”的论争及其超越
三 网络时代的文化承传
四 答听众问
当代中国的文言与白话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学风的转变与文言的重现
三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顺利推广
四 关于高考作文《赤兔之死》的论争
五 如何感受纳兰性德
六 怎样看待文言之“模仿秀”
大众传媒与现代学术
一 “学者在电视上露脸”能否“得分”
二 人文学者如何面对大众传媒
三 大众传媒能否赞助现代学术
四 在“拒绝”与“同化”之间
武侠小说与功夫电影
一 关于游侠的想象
二 武侠小说作为学术课题
三 从武侠小说到功夫电影
四 打斗场面与特技表演
怀念“小说的世纪”——《新小说》百年祭
一 “小说的世纪”
二 政治与文学的纠葛
三 漫无涯际的文类
四 “新世纪”的困惑
附录 “文学”如何“教育”
“学术文”的研习与追摹
一 关于“学术文”
二 何谓“Seminar”
三 作为训练的“学术史”
四 什么是“中国现代学术”
五 学术文章的经营
附录一 “现代中国学术”课程阅读文选目录
附录二 学术史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学术史视野中的“关键词”
一 幽灵一般的“关键词”
二 《关键词》之进入中国
三 不同的工作目标
四 从“词汇的结构”到“观念的历史”
五 “新训诂学”与外来词研究
重建“文学史”
一 学术史视野中的“文学史”
二 可爱但又可疑的知识
三 知识、趣味与技能
四 以“阅读”为中心
五 “重写”抑或“重建”
中国大学改革,路在何方?——答《书城》记者问
大学中文系的自我定位——答《上海书评》记者问
校友与大学文化
学术随感录(续)
一 坦然面对新世纪
二 有感于“学术腐败”
三 谁来监督中国学界
四 学问不是评出来的
五 《读书》的文体
六 大学的“实”与“虚”
七 “有话”为什么不“好好说”
八 怀念“小书”
九 大学以精神为最上
十 “剑”是怎样“磨”成的
十一 怀想三十年前的“读书”
十二 请加入这道“风景”
十三 “博雅清谈”开场白
十四 “中国作家北大行”开场白
十五 “学术”谁来“评价”
索引
当代中国人文观察(增订本)是201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平原。
得书感谢您对《当代中国人文观察(增订本)》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