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从文化精神的角度研究中西美学。

内容简介

文化精神是文化中一切时代、一切思想的总和。

作者从文化范式入手,在把握中西美学基本精神和对中西美学作宏观整体比较的前提下,切入到中西美学中“和谐”“悲剧”“崇高”“荒诞与逍遥”“文与形式”“典型与意境”等基本概念,和“创作理论”“灵感理论”“灵感的主体构成”以及“审美具体方式”等具体问题,并结合了大量的中西艺术实践,作了观念的梳理与理论的分析概括,来寻找横跨不同范式之间的共同规律。

作者简介

作者张法,男,1954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96-1997),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2002-2003),第四届霍英东基金奖获得者(1994)。主要著作有:《中国美学史》《20世纪西方美学史》《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文艺与中国现代性》《询问佛境》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再版序

韩文版序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出版说明

引言 中西美学比较:缘起、内容、意义

一、比较潮流的兴起

二、本在范式冲撞中的美学

三、中国美学走向现代形态的背景

四、中西美学比较:方法、内容、意义

第一章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有与无

一、实体与虚空:西方宇宙模式

二、气与有无相生:中国宇宙模式

第二节 形式与整体功能

一、形式:西方宇宙模式的理论化

二、整体功能:中国宇宙模式的理论化

第三节 明晰与模糊

一、明晰:西方文化的理论特色

二、模糊:中国文化的理论特色

第二章 中西美学的整体比较

第一节 中西美学的存在形态

一、中西美学形态的显与隐

二、中西美学的具体存在形态

第二节 中西美学理论的结构方式

一、西方美学理论的四种结构方式

二、中国美学理论结构的两大代表

第三节 中西美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美学发展的四大阶段

二、中国美学发展的四大阶段

第三章 和谐:中西文化理想追求的审美凝结

第一节 中西和谐的不同起源

一、中国文化“和”的起源

二、西方文化和谐的起源

第二节 中西和谐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和谐的基本特征

二、西方和谐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中西和谐的美学表现

一、整体:中西心灵的和谐意向之一

二、空间:中西心灵的和谐意向之二

三、时间:中西心灵的和谐意向之三

第四节 中西美学和谐的不同走向

第四章 悲剧:中西文化内在困境的审美凝结

第一节 悲剧意识的定义和中西形态

一、悲剧意识产生的条件

二、悲剧意识的定义

三、文化性质与中西悲剧意识的形态

第二节 保存与毁灭:中西爱情悲剧意识

一、抗争与毁灭:西方爱情悲剧意识

二、追求与保存:中国爱情悲剧意识

第三节 护礼与求真:中西悲剧意识的不同侧重

一、毁灭与崇高:护礼的轨迹

二、知晓与跌落:求真的轨迹

第五章 崇高:中西文化超越意向的审美凝结

第一节 崇高的核心及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展开

第二节 西方崇高的诸形态

一、柏克的崇高理论

二、康德的崇高理论

三、布拉德雷的崇高理论

四、凯瑞特的崇高理论

五、朗吉弩斯的崇高理论

六、西方崇高理论的动态结构

第三节 中国崇高理论的诸形态

一、人物的崇高:大

二、建筑的崇高:台

三、高山大河的崇高:乐

第六章 荒诞与逍遥:中西文化自由极境的审美凝结

第一节 抗争、自由、荒诞

一、从抗争到自由

二、从自由到荒诞

第二节 退隐、逍遥、梦幻感

一、从退隐到逍遥

二、从逍遥到梦幻感

第七章 文与形式及其深入:中西审美对象结构理论

第一节 文与形式

一、文与中国审美对象结构的初源

二、形式与西方审美对象结构的初源

第二节 文与形式的展开

一、文的演变与深入

二、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多层结构的审美对象

第四节 人体结构的审美对象

第八章 典型与意境:中西审美对象的最高境界

第一节 典型与意境及其文化精神

第二节 典型及其历史演化

一、纯形与古希腊精神

二、轻形与中世纪精神

三、典型与近代精神

四、变形与现代精神

第三节 意境及其历史演化

一、阳刚阴柔:意境类型与文化结构

二、浓淡神逸:意境类型与儒道互补

三、雅俗韵态:意境类型与历史发展

第九章 中西美学的创作理论

第一节 摹仿自然与心师造化

一、造化与自然

二、摹仿自然

三、心师造化

第二节 想象与内游

一、想象与内游的心理特征

二、联想与神游

三、同情与物化

四、幻想与玄游

第三节 直觉与兴

一、兴

二、直觉

第十章 中西美学的灵感理论

第一节 确然神赐与宛如神助

一、神赐论:以人人关系为主的灵感论

二、突然性:以人景关系为主的灵感论

第二节 天才与人品

一、天才论的六位代表

二、人品论的三种理论

第三节 无意识与参悟

一、无意识

二、参悟

第十一章 中西美感的主体构成

第一节 中西美感主体构成的初型

一、五官整合的美感主体构成

二、眼耳独尊的美感主体构成

第二节 中西美感主体构成的历史发展

一、感官与心气:孟、庄理论

二、感官与灵魂:从柏拉图、夏夫兹伯里到康德

第三节 中西美感主体构成的定型与转向

一、中国美感主体构成的定型:心气五官动力结构

二、西方美感主体构成转向的三种倾向

第十二章 中西审美的具体方式

第一节 观照方式:游目与焦点

一、中国之观:远近俯仰

二、西方之观:焦点透视

第二节 体悟与认识

一、观、味、悟

二、认识与定性

第三节 去除情欲与激发情欲

一、去情去我以体物

二、纵情任我以净化

第四节 心向往之与双向超越

后记

附录一 主要西方人物原名及生卒年表

附录二 主要西方概念中英对照表

本版附录一 一次关于中西美学比较的中韩对话

本版附录二 比较文化学:缘起、内容、方法

一、比较文化学缘起的现实背景

二、比较文化学的学术来源

三、文化概念的定义与释义

四、比较文化学的目的、方法、内容

本版附录三 从中西印思想比较,看何以西方率先进入世界现代性进程

一、中西印思想比较:三种不同的思想类型

二、中西印思想比较:三种不同的思想结构

三、中西印思想比较:何以西方率先进入现代化进程

四、中西印思想比较:进一步提问

本版附录四 比较美学:中国与世界

一、比较美学的学术景观

二、比较美学的基本背景和运行基调

三、中国比较美学的特色、内蕴、意义

四、中国比较美学应有的意识自觉

本版附录五 中西美学原理著作的整体比较

一、美的本质问题

二、概念分析问题

三、艺术哲学在美学原理中的位置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是202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法。

得书感谢您对《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海外华人文献与中华文化传承:新马德教紫系研究 电子书
本书通过对海外华人宗教文书个案的系统深入解读,探讨海外华人文化传承的具体机制问题。书中在系统梳理1947年至1966年二十年间的德教紫系文献的基础上,从“仪式专家·仪式·文献”三位一体的系统角度,全面考察新马华人教派德教紫系由创立、建构到传播、演化的过程,进而着重分析新马德教紫系文献,特别是乩文集的形成与传播机制,讨论新马德教紫系在海外华人社会中传承华人文化的具体机制。
美国人文主义:传统与维新 电子书
美国历代“人文主义者”的代表性文章选编。
香山美学论集(1) 电子书
2016年7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在京共同举办了第一期“中国美学暑期高级研修班”。与会者聚集在香山脚下,共同聆听,热烈讨论,相互交流——“香山一期”成为他们共同的名字。本书收录的27篇论文,选自研修班学员提交的个人成果。它们涉及美学和艺术理论的诸多方面,有着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代表了研修班学员个人的收获,也记录了中国美学界一次富有意义的学术集会。
卢梭美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回归自然”是卢梭全部思想的核心,“自然”“自由”“情感”是理解其核心思想的关键词和经纬线,而这三者又是贯穿西方近现代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研究卢梭的美学思想,应在由“自然”“自由”“情感”所构成的现代性问题关联域中做整体考察。本书以启蒙时代的文化及美学思潮为背景,探讨卢梭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概貌、潜在逻辑体系、主要理论范畴、现代价值阐释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而探究其对于当下美学与文化建设的正反启示。
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王阳明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当下存有的明觉良知即为境界,它包含着圆融了道德与审美的三种境界形态——仁境、诚境和乐境,三者各具特色而又相互交融,并以乐境为最高追求。本书拓展了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的维度,阐述王阳明所处的人文世界,考察儒学(道统、功夫论等)流变中的阳明心学,并关注二者的相互影响,试图对阳明美学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