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文学与历史批评

早期中国文学与历史批评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以古典学的眼光审视早期中国文学的历史格局和精神气象。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海内外有关早期文明形成、历史运行、出土文献、文字考释、礼乐制度、早期书籍版本生成以及书写方式、早期文学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与学术评论,共17篇。

全书分为“六经与文学”“子学时代与诸子文学”“出土文献与古典学术”“早期文学理论与批评”“域外汉学”6个栏目,旨在描述中国早期文学以礼乐文化为土壤的恢弘气象、城邦精神、器物艺术、文本书写以及经典时代的形成,探索中国古典学的独特意蕴,以寻求中国早期文学研究的方法突破。

作者简介

作者傅道彬,1960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博士生导师、副校长。1976年中学毕业,先后在吉林省蛟河县、蛟河煤矿做过下乡知青,当过采煤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师范人学中文系,1982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巾文系,1985年获文学硕上学位;1986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198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从师于石声准教授和张舜徽教授,1991年晋升教授职务。

著有《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诗外诗论笺》《晚唐钟声》《歌者的乐园》《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歌者的悲欢》(与人合著)、《文学是什么》(与人合著)等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新华文摘》《北京大学学报》《中国文化》《红楼梦学刊》等海内外报刊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1998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人员”。先后承担过教育部及日本文部省等多项研究课题,任中国诗经研究会、巾国屈原研究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辅文

综合研究

“三代之学”与中国古典学的本体构成和精神接续

引言

一、三代文明与中国古典学的本体形态和历史线索

二、城邦、礼乐、器物:三代文明的生长空间、历史土壤和证明形式

三、经典时代与早期中国文学书写的特殊意义

四、“以复古为解放”:中国古典学的学术变革与精神接续

六经与文学

《左传》写人的事、言、谶三维笔法

一、三维笔法举例

二、三维笔法与多维形象

三、三维笔法与《左传》叙事

流亡者的脚步:春秋时代世族的避乱出奔及文化意义

一、出奔的主要原因

二、世族出奔引发的历史哲学思考

三、世族出奔的文化传播意义

《左传》预言的依据类型与结构意义

一、预言的依据类型

二、预言的结构意义

小结

晋国赋诗言志之风与晋人用《诗》的独特风范

一、赋诗言志与晋国悠久的用《诗》传统

二、晋国赋诗名家与其诗学成就

三、外交宴飨中晋人用《诗》的独特风范

四、赋诗的作用与晋人用《诗》的影响

子学时代与诸子文学

《庄子》“卮言”再辨

一、关于“卮言”的几种说法

二、卮言并非《庄子》中不可或缺的语言

三、《庄子》卮言的文学特质

《庄子》“适”的审美范畴论

一、“适人之适”即为“他乐”之境

二、“自适之适”即为“自乐”之境

三、“忘适之适”即为“忘乐”之境

精、阴阳、德与《吕氏春秋》道论的生成

(一)道与精、精气之关系

(二)精气说与太一阴阳化生论的结合

(三)德即道:从“法天地”到“同天地”

精思著文:西汉诸子立言的学术史意义

一、西汉诸子有意于“作”以及对立言的追求

二、西汉诸子立言的“求治”目标

三、西汉诸子立言的学术史意义

结语

出土文献与古典学术

礼典空间与青铜器物审美幻象的生成

五行与五方:方位词语从完全确指到非完全确指的文化过程

一、五行与五方相配:方位词语成为文化符号的一个思维路径

二、水火为先:五行的排列顺序及五方的文化色彩

三、五行学说下五方的具象化:方位词语诗性意蕴的一个生成途径

“书”类文献“小邦周”叙事视角背后的民族记忆与思想维新

一、“书”类文献概念视域下的独立叙事单元

二、周人的民族记忆与“小邦周”叙事视角

三、思想维新

安大简“牖”字异文与《诗经·召南·采蘋》礼典

放马滩秦简《丹》之“柏丘”考与简文性质新证

一、文献记录、遗址追寻与“柏丘”的地理位置

二、古人“丘居”之俗与“柏丘”的地理位置

三、早期中国城市总体格局与“柏丘”聚落形成

四、战国时期郡县的发展与“柏丘”之名的消失

五、“柏丘”地名考证与放简《丹》的简文性质

早期文学理论与批评

文化诗学视域中《乐记》的诗学思想

一、《乐记》作者及其诗学精神

二、《乐记》文本及其诗学精神

三、《乐记》时世及其诗学精神

共情:魏晋时代的情感宣泄与文学表达

一、悲情

二、欢情

三、离情

中西早期诗歌的艺术分野:说唱与演唱

一、史诗结合与百兽率舞:“唱”的不同回溯

二、叙事艺术与抒情艺术:“唱”的不同蕴藉

三、人性世界与神性世界:“唱”的不同指向

域外汉学

新声与盲点:美国汉学界的《诗经》讽寓之辩及研究理路

一、定义:“讽寓”理论及《诗经》“讽寓”论的提出

二、反驳:余宝琳《诗经》阐释的“语境化”阅读

三、重释:张隆溪求同策略下的“讽寓阐释”

四、再定义:苏源熙《诗经》“讽寓”与规范性阅读

五、转向:顾明栋、柯马丁《诗经》阐释的新策略

六、美国《诗经》阐释研究的新视野与缺陷

后记

早期中国文学与历史批评是202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傅道彬。

得书感谢您对《早期中国文学与历史批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文学变迁史略 电子书
本书以朝代为纲,分成唐虞夏商文学、周秦文学、汉代的文学、魏晋及南北朝的文学、隋唐五代的文学等十一篇,建构了中国文学由庙堂走向民间、由文士集团走向普通民众、由雅文学走向俗文学的变迁趋势。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 电子书
日本汉学泰斗斯波六郎代表作,选取“孤独感”为关键词,遵循时代顺序,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进行细密解说。
走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学 电子书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力图借助此项重大倡议推动丝路文化研究,并通过具体研究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因此,2015年8月20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举办了“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学”研讨会。本论文集收录的论文,就是从与会者提交的30余篇论文中选出的。这些论文涉及文学、历史、宗教、音乐、美术、探险、中外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展现了丝路文化的丰富性。
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研究 电子书
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是一个以反对日本传统汉学和中国学(二战前被称作“支那学”)为目标的社团,在20世纪日本中国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竹内好和武田泰淳等人创立。本书以中国文学研究会出版的会刊《中国文学》为线索,将中国文学研究会置于日本的汉学制度、学术制度、政治意识形态、出版制度和对外扩张等具体语境中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梳理大量的基础资料,从发展史的维度去探讨其在日本中国研究中的历史地
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 电子书
《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是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的论文集,囊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学、文艺学、比较文学等学科,共收入论文23篇,主张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科学性、建设性原则,鼓励学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