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文集:后现代的现代性

陈晓明文集:后现代的现代性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现代性角度考量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早期理论贡献。

内容简介

本书主题是当代理论和文学创作的转向问题,此一转向牵涉到当代社会从后现代转为现代性这一重大问题,而这个像是倒退的转向构成了当代学术运行推进的轨迹。与此相伴,“现代性到底是后现代的残羹还是补药”的问题便成了本书的重要论题。本书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多有重合之处,但又往往针锋相对,对后者作了有益而必要的补充。

作者简介

作者陈晓明,1959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代表著作有《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不死的纯文学》《德里达的底线》《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众妙之门》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第一辑 后现代的现代性

上编 现代性隐忧

第一章 替代与补充:从后现代到现代性

后现代变成了“现代性”问题

审美的现代性意义

“现代性”论述引入中国当代文学

建构现代性的“当下本体论”意义

第二章 超越隐忧:现代性之多样性与本真性

现代性之“隐忧”

现代性的多样性方案

重新确认的后现代根基

第三章 多元的困扰:理论的越界与转向

理论前沿:越界与多向选择

西学视野:后理论、批判话语与解构

文化研究:身体、图像及其向当下转向

第四章 变革的极限:现代性与文学的非历史化

现代性与历史化

非历史化叙事与反本质主义写作

无法历史化的女性写作

现代性与重新历史化

第五章 虚妄的强加:文学的道德诉求

什么是道德?谁的道德?谁道德?

历史之外的强加:道德与意识形态的力量

文本内的错位:道德与审美表现力

道德与当代审美意识聚合

第六章 文学的韧性:历史化与个人记忆

尖锐的断裂:启蒙叙事与革命写作

书写的妥协:个人记忆与历史化的叙事

结语或文学的非历史化问题

第七章 鬼影底下的历史虚空

关于“鬼影”的文学叙事

被历史覆盖的文学经验

个体经验与反思性的匮乏

告别历史或过激的补充

第八章 多义的记忆:历史“回归”或者在别处

历史再次无法拒绝

现代性反思与历史内在性

叙事的神奇性与历史的他者化

抒情性叙事与历史的自我化

历史始终“在场”或者断裂

下编 后当代幻象

第一章 记忆的解脱:“私密”与历史陷阱

动机与假象:原罪、隐私的修辞意义

深化与改写:历史/道德的陷阱

私人性与中国小说的历史变异

第二章 重写故乡与后现代的“恶之花”

现代性的历史叙事及其在当代的变革

在历史碎片中重绘乡土/后现代图景

同性、同乡及其颠覆同质化的历史

故乡的迷失与对文化母本的追踪

第三章 新新浪漫主义:后现代的变形记

潮流或市场的梦想:浪漫又先锋?

后现代的尴尬:现实的错位

BOBO族的美学:新新浪漫主义

文化象征意义:倒退或者补课?

第四章 从容中的坚韧:无法穿透的现代性之墙

对人性的绝对叩问

历史轮回与“现代性”之坝

在爱欲的尽头舞蹈

在偏斜中发掘荒诞的诗性

穿越过当代生活的废墟

第五章 “凿空”西部的神秘:生活的肯定性

沈苇:当下生活的肯定性

董立勃:日常生活的伦理

刘亮程:过自己的生活

第六章 “天下”的托词:责任、规训与暴力

“天下”:面向新国际的规训

“天下”:暴力与艺术的超越境界

暴力美学的依据和托词

第七章 最终的秘密:墓碑、瘤子与乱伦后的谋杀

秘密地带,墓碑,文本的虚幻性

瘤子,叙述的飞扬与乡村的苦难

乱伦、谋杀与人性的秘密

山谷里的诫碑,历史遗产与另外的道路

第八章 “后人民性”与美学的脱身术

底层的苦难与悲悯情怀

推向极致的表现方式与脱身式的变异

囚禁的思想根源与脱身的艺术可能性

附录一 《现代性的幻象》序

附录二 自序:记忆与踪迹

附录三 修订版序言

第二辑 无望的叛逆

上编 寻找现代主义

第一章 歧途中的选择:现代审美进向

超功能选择:文学取代宗教

选择中的分化:纯艺术、亚艺术与边缘艺术

逆反维度的审美进向

走出歧途,走向现代精神极地

第二章 超越粗陋理性:作为艺术表现的现代审美主体

理性主义及其限制

后理性主义:超越粗陋理性

超越的审美主体:重建个体敏感性

审美个体的外化与内化:永久更新的统一体

第三章 现代精神溯源:乡村与城市的冲突

两种文化冲突的历史叙事

欧洲文化的内在心灵

当代中国的文化蜕变

第四章 文学视界:无限的审美统合体

审美视界的历史涵义

视界融合的审美功能

文学视界的深度进向

审美视界的超越性意义

中编 走进后现代主义

第五章 拆除深度模式:走出现代主义的阴影

落入象征的深渊:堕落与反叛

走出结构,走向平面:没有底盘的游戏

浮躁的超越:无根的创作与理论

第六章 常规与变异:有限的美学承诺

新写实:退出原生态或解构历史神话

先锋派:冲刺者与迟到者

潮流之外:王朔及其他

“我”的故事:我们时代的心理自传

结语:文学的历史境遇及其美学承诺

第七章 过渡性状态:后当代叙事倾向

简要的前提:“状态”的历史流变

后当代情境:主体的漂移状态与表象拼贴方式

被书写的客观现实:欲望化的外形或超感官状态

越过界限的价值标向:后道德状况与女性的祈祷

多元化的过渡性状态与欲望化的轴心

下编 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来临

第八章 无法拒绝的现实:中国的后现代文化及其理论研究

中国产生后现代的历史语境

中国先锋派的后现代倾向

大众文化的后现代性

中国后现代研究者的态度和立场

第九章 想象的位置: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

转折与错位:文化民族主义在当代的起源

假想的对抗:中国可以说“不”

在想象中构成的现实:民族主义在当今中国的实践功能

想象与实际:民族主义在当今中国的两难处境

结语:无法终结的想象

第十章 文化研究:文学批评的后—后结构主义时代

前言:文化研究的当代趋势

必要的前提:后结构主义与新历史主义

政治上正确:新的意识形态趋势

后殖民理论:文化霸权与文化身份

大众文化:新的压迫与解放

结语:文化研究的意义与新的理论期待

附录 《无望的叛逆》序言

陈晓明文集:后现代的现代性是2023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陈晓明。

得书感谢您对《陈晓明文集:后现代的现代性》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威廉·加迪斯研究 电子书
本书把威廉·加迪斯这位被忽略的美国后现代派作家纳入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的视野,分析加迪斯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加迪斯如何实现他对后现代社会的批评,体现了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对历史现实和文化脉络中所隐含的危机的洞察,深刻领会他在小说中如何实现形式创新与意义深度的完美统一。
赵树理文集:谈兴趣 电子书
用温和而有善意的幽默,吐露平凡百姓的生活日常,再现新中国成立前后农村社会的风土人情。
赵树理文集:红绸裤 电子书
本书是赵树理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悔》《白马的故事》《毛驴和鞋子》《福贵》等四十余篇赵树理的短篇小说。
幸邦隆文集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作者搜集整理的幸邦隆所创作的作品,其中包括了诗、词、楹联、文论、游记、笔记杂文等。
李禾瑞文集 电子书
本书包括李禾瑞先生的专著、论文、译著三部分。专著《1950-80年代苏联文学》对近40年苏联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做了简要的概括,既有宏观的展示,又有微观的剖析;概述部分理清了文学发展的脉络,作家作品部分又能抓住作家特色对代表作品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论文《苏联当代文学的若干问题》探讨了苏联当代文学中各种有争议的问题。译著《生命的二次方:塞万提斯传(节选)》《奇特的机缘,奇异的爱——记初入人生的塞万提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