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从现代性角度来论述当代文学史。
内容简介
本书描绘了1942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主导潮流的形成及变革历程,着力阐释现代性激进化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形成的互动关系;在政治与审美的紧张关系中呈现中国当代文学艰苦卓绝的自我创造过程;揭示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文学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思潮发生的深刻变化;呈现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新流向与多元化的错综格局。
作者简介
作者陈晓明,1959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代表著作有《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不死的纯文学》《德里达的底线》《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众妙之门》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绪论 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
当代文学史的性质和叙述观念
寻求必要的理论参照体系
现代性与“历史化”
第一章 新文学的方向与范例
启蒙运动与革命文学
革命文艺方向的确立与主体的建构
解放区文艺创建的美学范例
革命文学的本质与生活细节问题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建制与运动
第一次文代会及文学的革命建制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批判运动
现实主义理论源流及其对胡风的斗争
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可能
第三章 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农民作为当代文学主体的地位
赵树理的创作:在观念与本真的生活之间
历史地与经验地把握乡土中国
第四章 革命历史叙事的兴起
重写革命历史的现实依据与现代性动机
革命历史的重现:宏大场景与英雄传奇
历史化的叙事与文学的品性
第五章 “双百”方针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双百”方针的背景与形成
可能的突破:文学观念与美学的论争
现实批判性:反官僚主义的文学
情感的多样性:小说中隐含的人性描写
具体化的革命史及其个体化
第六章 集体想象中的超我表达
超我的颂歌:时代的代言人
在自我与时代之间:困境中的自由
小我的表达,有限的情感流露
新民歌运动:艺术的祛魅
第七章 “十七年”的话剧、散文与儿童文学
突显时代精神的话剧创作
风云变幻中的散文创作
时代夹缝中的儿童文学
第八章 “文革”时期的文学
“文革”的发生与政治化的文学
红卫兵文学与《朝霞》
“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第九章 “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及其反思性
伤痕的展示:拨乱反正后的历史反思
伤痕的确认:修复历史及其主体
王蒙的寸草心:对“文革”后的独特反思
伤痕的深化:人性论与人道主义
第十章 朦胧诗开启的精神向度
“地下”的状况与《今天》的诞生
“三个崛起”与对现实的“回答”
朦胧的明朗化:从自我到历史/时代
“归来的诗人”群体
第十一章 历史选择中的改革文学与知青文学
时代主体的塑造:开拓者家族
现实的期望:改革攻坚战
知青文学:归来的迷惘
时代的精神镜像:超越的理想主义
第十二章 应对西方潮流的现代派与寻根派
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现代主义的引介与争论
现代主义在叙事文学方面的表现
寻根文学的源起及其代表作
第十三章 先锋派的形式变革及其后现代性
变革的前驱者:莫言、残雪、马原
先锋派的简要历史寻踪
90年代:先锋派的转向与撤退
先锋小说的后现代性
第十四章 历史祛魅时期的新写实与晚生代
王朔的出场与90年代初的文学语境
新写实:原生态与认同生活现实
晚生代与当下生活的奇观性
第十五章 女性主义写作表征的文化与美学意向
历史深度中的女性叙事
自我内在化的女性话语
时尚前卫的女性写作
第十六章 转向语词与叙事的第三代诗人
第三代诗人的创作流变
90年代中国诗人在海外的创作
9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诗歌
第十七章 新时期以来的话剧、散文与儿童文学
新时期以来的话剧:现实、实验与小剧场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个人叙述与宏大历史
新时期儿童文学:从传统的回归到现代的新变
第十八章 多元分化与“后文学”时代的到来
多元分化格局与个人化写作
自在写作的边缘空间
70后、80后与网络文学创作
文学的未来面向:科幻文学的兴起
第十九章 乡土叙事的转型与汉语文学的可能性
传统复活与审美的重建
现实主义的多样性与历史小说
本色倔强的乡土叙事
新世纪乡土叙事的“晚郁”与融通
莫言与汉语文学的坚实道路
附录 2013年修订版后记
陈晓明文集: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第三版)是2023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陈晓明。
得书感谢您对《陈晓明文集: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第三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