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

茶禅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首次就“茶禅”概念做清晰辨正,中国茶禅文化立基之作

内容简介

在中国文化里,茶禅“并不如许多人,包含茶界与佛门所以为的,是在恢复一其来有自、卓然而立的固有文化,它其实更是一种文化创建。” 林谷芳在其作《茶禅》中,首次就“茶禅”概念做了清晰辨正。他认为茶禅的初始关键,就在于于此有心的茶人能“以禅入茶,以茶契禅”。在《茶禅》一书中,林谷芳从茶道文化与禅宗精神的流变出发,以“茶”“禅”“茶禅之立”“茶禅之成”四个章节步步深入辨析,目的在于为中国之茶禅立基,希望能有志于此的茶人,“立正知见,作深行履,蓦直而去”,成就中国茶禅。
相对于日本茶道立基于禅,中国茶文化之精主要缘于文人之参与,用事极尽世间之美。近年来中国茶有复兴之趋势,于道也较前多有观照,却往往 “以禅为学、以禅为趣、以禅为美”,禅只作为生命装点,囿于表象,以致朱紫不清。究其缘由,一是因为禅在宋代以后衰落,如今中国茶文化的面貌成型于明代,另一则因后世文字禅、口头禅大兴,明季文人美学且趋于幽细唯美,在茶,上固人文挥洒,怡情悦性,下则溺于所执,玩物丧志。于此,林谷芳在书中从“茶之事”“茶之行”“茶之思”三方面切入,指出“茶,可以是生活,可以是艺术,可以是修行,世间人尽可以在此择一而为。而茶禅,核心自在于修行,但此修行既是禅,就须三者一事,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在生活,茶禅正就是茶家的日常作务。于此,虽有聚焦之锻炼,却不能将生活与修行视为两事,必于生活中修行,最终方能契于全然是道之境。”

作者简介

林谷芳,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北书院山长。
六岁有感于死生。高一见书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省,遂习禅。同时间,亦因一段因缘走入中国音乐。
四十年间,于音乐,始终观照“道艺一体”;在修行,则“出入禅、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后,方知自己是无可救药的禅子”,遂对向上一路,多所拈提,常以剑刃上事砥砺学人,标举宗门不共,所做恰可治时人“以禅为生命装点”之病。
在禅与艺术外,1988年后又以海峡开放恰可印证生命所学之真实与虚妄,频仍来往两岸,从事文化观察与评论。

章节目录

序:道器得兼,茶禅一味
上篇:茶‧禅
引言

主体与载体
茶事、茶行、茶思
茶礼、茶艺、茶道
中国茶与日本茶
文人与禅家

破与当下
临济与曹洞
中国禅与日本禅
剑客、诗人、老婆
壶中日月与物外山川
下篇:茶禅
引言
茶禅之立
禅艺术与禅修行
禅艺术之特质
茶事
取物平常
立境简约
茶行
运法无隔
待众无别
茶思
道契不二
一期一会
茶禅之成
道人风光
工夫锻炼与风光映现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茶禅与农禅
禅意、禅心、禅生命之茶
茶禅一味

茶禅是2018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作者林谷芳。

得书感谢您对《茶禅》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古代埃及文明 电子书
全面介绍古代埃及文明,记录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
厦门饮食文化 电子书
厦门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的重要代表,以闽南风味为主,台湾、东南亚风味为辅,以清鲜、淡爽、鲜嫩和善用甜辣为主要特色。厦门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菜肴见长,又兼具了传统小吃名点、素菜、药膳等特色“招牌”,饮誉海内外。《厦门饮食文化》内容包括厦门传统菜谱和美味佳肴、风味小吃和特色茶配、名厨名店与市井美食、加工食品与茶酒饮料、家常食粮和节庆食俗等部分,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厦门饮食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发展,挖掘
女性与亲情文化.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电子书
本书基于作者及其亲族长辈的亲身经验、经历,结合地方文献,探讨了较广泛地存在于湘东南一带的“讨鼓旗”习俗,分析其形成的历史人类学逻辑。并延伸探讨湘东南一带迥异于北方民歌《小白菜》流传地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女性对于不同类型子女(丈夫与前妻所生子女、本人与前夫所生子女)的亲情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人类学与历史文化地理理念,提出“亲情的地域类型”学术概念。这一概念可望在其他地域的同类研究中加以推广。
认知行为疗法咨询方案 10大心理障碍 电子书
本书涉及的10大心理障碍包含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场所恐惧症、特定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强迫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
本土化.京师影视学术书系;京师影视学派系列丛书 电子书
本书围绕中国影视文化“本土化”这一核心命题,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影视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现状与未来趋势,从宏观层面明确了中国电视的角色与责任,并具体地对中国影视中的综艺、电视剧、电影、影视产业和影视教育和学科,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不仅对电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思考,还对中国影视理论和学科建设进行了剖析与前瞻。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影视文化自觉建构,对于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建构以及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影视文化的转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